《读论语心得全集》第16章


论语》的伦理道德,也写了很多书。其中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叫做《论语加算盘》,论语讲的是一种道德修养,算盘代表追求经济利益,他把两者结合起来。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这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涩泽荣一觉得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起来。香港大学的校训就叫做“格物明德”。“格物”的含义是人生当中要从各种道德实践、生活实践中不断接触事物,不断地探讨道理,积累知识,这叫“格物致知”。儒家非常强调生活的细节,孔子强调“慎独”。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敢乱来,但这不算真功夫,真正的功夫体现在独处的时候,你还能坚持良好的道德品行,那才是真功夫。
→虹→桥→书→吧→
第29节:论语心得(29)
美国富兰克林在《修身规则》中讲到,一个人要有宁静的心情。我们常说庸人自扰,为了一点小事老是放不下是做不了大事的,我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有一件事特别让我看得很清楚,我曾经协助一个企业与别人谈判,款项大概是70来万,谈判的气氛很紧张,很不愉快,谈得很晚就在酒店开房间和老总住在一起,这个老总很有度量,他很快就睡着了,但我却很久没睡着,钱不是我的我都睡不着,若是我的那还得了,所以我当时的心态不够大度。 魏征说:“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有大作为,大的方案要实施的时候,要掌握一个度,不断地做这种大事就要劳民伤财,比如说汉武帝到最后连年征战,唐太宗出征高丽国而败北,因为他们总是被一个观念支配,不断地连年征伐,耗尽钱财,不懂得知止以安人。李自成,打下北京才40天就全军崩溃了,不是因为没有善战的将领,没有久经沙场考验的士兵,而是因为一进北京城就立刻掠夺财物,贪图享受,忘乎所以,所以40天就败了。
“君子先求诸己,后求诸人”。一个君子、领导、为帅之材,要先不断地充实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要求别人。领导之道在于领导的身正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德就像风一样,小人道德就像草一样,风怎么吹草就怎么动,领导要影响下属,而不是一味严厉规范下属。有位老总说现在招聘想找既忠诚又能干的人实在难。当然,如果我们坐等这样的人才很难。没跟你交往很久,怎么会对你忠诚,对企业忠诚呢?忠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领导者的熏陶而形成的。即使是有才无德的人,有才能运用机制让他不敢为非作歹,那才是领导者的功夫。
所以我们说: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只有德,才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
义利共生,义举生辉
“以仁义求富贵、富贵后施仁义”,是商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义利合一的传统思想是很多中国商人的成功经营之道。
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命题。过去对儒家的义利观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儒家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其根据是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孔子在这里并不是谈义利关系,而是根据人的德行作出评价。这里的君子是指有高尚道德品行的人,小人指不讲道德、品德低下的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这两种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如此,当代也是如此。孔子并不反对利,只是强调要以义取利,见利思义,追求合于“义”的利。后世某些儒家只谈义、否定利的做法,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战国策》中所记载的“冯谖焚券”的故事,正是儒家“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的生动说明。
有一年,孟尝君的领地薛闹了饥荒,没有人愿去代收租税。冯谖毛遂自荐,愿意为孟尝君效劳。他来到了薛,立即就以孟尝君的名义召见当地百姓,宣布一切债务作废,并把一切债券当场烧毁,老百姓纷纷欢呼“万岁”。冯谖回来以后,就对孟尝君说,孟府“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栋”,什么都不缺了,唯一缺的就只有一样——“义”。他这次给孟尝君买来了“义”。
孟尝君听了之后非常生气,但也没什么办法。到后来,齐国换了新的君主,国王因为听信谗言,把孟尝君的宰相之职撤了,并贬他回薛。孟尝君上任时,未至百里,老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欢迎孟尝君,欢呼之声,不绝于耳。这时,孟尝君才恍然大悟,如果没有冯谖当初买回来的“义”,自己哪会如此受到百姓的拥戴?
利义兼顾,最终会创造极大的财富,这在加拿大商人林思齐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当今的加拿大华人,与欧美其他国家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一样,已走出了餐馆、洗衣店的圈圈局限,有不少人当上了大学教授、企业的工程师、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律师、会计师、音乐家、艺术家、商人、高级管理人员、大财团的总裁乃至政府官员、部长等等,几乎遍及各行各业。
第30节:论语心得(30)
加拿大有位叫林思齐的华人,他是近20年来华人中颇有名气的一位。林思齐博士原来定居温哥华。1988年7月27日他接到加拿大联邦政府的通知,被马尔罗尼总理任命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总督,任期为5年。1988年9月9日,林先生在该省的省会维多利亚市的总督府内宣誓就职,成为加拿大立国以来首位华人总督。林思齐祖籍广东省揭阳市,1924年出生于香港。他的祖父林绍勋是牧师,父亲林子丰是香港教育家和金融家,也是香港培正中学、浸会学院和嘉华银行的创办人。
林思齐先后在香港和广州市的培正学校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47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1948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坦普尔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取得了学位后,他又到纽约大学研究经济学,1950年返回香港,从事教育、工商、金融事业,曾任嘉华银行总经理。
林思齐在香港生活到1967年,当时他已44岁。他想利用50万加元现款及同等价值的嘉华银行股票,收购一家濒临倒闭的信托公司,但遭到家族成员的反对,他只好自行创业。此时他只有4万加元的资产,带着妻子和3个女儿移居到陌生的温哥华,准备创一番事业。岂知天涯处处都有不尽人意的事情,他到达温哥华后很久都找不到工作,一家5口人很快就把带来的钱花去一大半。有常识和有志气的林思齐不因身处逆境而气馁,他在找工作的同时,进入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夜校攻读房地产估值课程。作为一位年近半百的人,在生活重压之下还坚持读夜校,可见他的决心和毅力确实过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思齐掌握了一定的房地产业务知识后,果然在温哥华找到了一份经纪工作。他就任后,尽管极为努力工作,但工资微薄,家庭生活仍较为艰难。然而,机会总会降临到有准备的人的头上。林思齐在香港嘉华银行工作时,与香港不少客户有接触。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出现一股移民加拿大的热潮,其中有位老朋友找到林思齐请他帮助在加拿大买地产。这位老朋友出自对林思齐的信任和了解,愿借钱给他合作经营房地产买卖。他们的合作方式是各出资一半,林思齐的资金由那位朋友先借给他。这样,林思齐获得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于1973年创立加拿大国际房地产公司。
林思齐运用自己在美国读书及在加拿大夜校时学习到的知识,再加上在香港从事金融业务的经验,发挥合作者的资金作用,不断把握时机,吸纳地皮,然后与人合作,建成物业。在短短10年多时间内,林思齐春风得意,如鱼得水,他拥有的20多处物业价值达5亿多美元,在房地产经营中名利双收。
从1981年起,加拿大房地产业步入发展高峰期。林思齐的地产多在温哥华豪华住宅区Westend,他迅速出售其中的大部分,把赢得的资金扩展到加拿大其他省市,甚至延伸到国外。那时,林思齐的财产估计已超过10亿美元。
随着名声的鹊起,实力的增强,加上渊博的知识,林思齐于1987年荣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一年后又成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代表。
林思齐在经济事业成功后,一直热心慈善公益活动。从1983年起,他每年捐赠超过100万美元的资金给各项慈善事业。他积极为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