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全集》第19章


得推崇。明知做不好,却硬要去做,又不知道权变,固然成全了自己清白刚直的名声,对国家、社会而言,并不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孔子更推崇一种更为圆滑炼达的处事哲学:“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国家政治上了轨道的时候,直言正行,无所顾虑。国家政治昏乱,行事依然方方正正,说话却要特别小心了。因为乱世里没有章法,稍有不慎就会祸及自身。历史上这样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
《论语》里有这么两个人,一个是卫国大夫宁武子,孔子评价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显得非常聪明;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就装傻。他的聪明谁都做得到,他装傻的本事,却是别人学不来的。另一个是他的学生南宫适,“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罢免;国家政治黑暗时,也能免遭刑罚。这就是所谓大智若愚的明哲保身之道。孔子非常喜欢南宫适,特把自己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把亲侄女托付给这样的人很放心。
有人批判孔子是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事实上,孔子非常懂得为官之道。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有涵养的如颜回,精明的如子贡,淡泊的如曾皙的,耿直的如子路,多艺的如冉求的,也有一些急功近利,想从他这里学习一些为官之道的人。例如一个名叫子张的弟子,有一次直接了当地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官,孔子也耐心地传授他一套办法:“多听多看,慎言慎行,有疑问先存在心里,这样就会少说错话,少干蠢事。做官的秘诀就在这里面了。”孔子还有关于如何把握讲话时机的论述,他说,我们平时说话容易犯三大毛病:没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抢着说,这是急躁。到了该说话时却不说,害怕承担责任,这是隐藏。不看对方的脸色就轻率地开口说话,这和睁眼瞎有何差别。
第35节:论语心得(35)
圆滑世故,如鱼得水的为官之道,孔子不是不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择手段而获得高位,违背了“仁”之最高道德,孔子是不屑为之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用我的,就实行我的主张。不用我,就将它收藏起来,而致力于文教,著书立说,为国家培养人才。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实施他的远大抱负,但他的伟大思想却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承认无知才是大智慧
人最怕的是不懂装懂。如果不懂,一般还不敢随便去做事,出问题的可能性会小些;如果没有完全弄懂,却又自认为懂了,那么,放开手去做的时候,往往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因此,究竟明白不明白,必须自己清楚,千万不能不懂装懂。
唐代的元万顷是辽东道的管记,当时高丽王莫离支有不臣之心,与朝廷的关系紧张。朝廷上下对此都极为关注。元万顷也关心这件事,他作了一篇檄文,讥笑非议高丽王莫离支愚蠢,不知道守住鸭绿江险要处。莫离支在回报文章中说:“恭敬地听到你的指示了。”于是调兵守住鸭绿江险要处。朝廷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大为恼火,把元万顷流放到了岭南。
这位元万顷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博才多学,迫不及待地炫耀自己、卖弄学识的结果,是影响到了国家政事与自己的仕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最简单朴实的人生道理,却也是很难做到的。大概因为聪明之人难以抑制住自己内心的卖弄与炫耀,愚笨之人又难以克服自己的自卑与狭隘,这两种情况,都会直接地导致不懂装懂的情况出现。
文人读书,武将用兵,所以轻浮的文人喜欢在武将面前卖弄。曾经有一个姓李的元帅,战功累累,功业赫赫,一个读书人想讨好这位李元帅,作诗相赠。因为元帅姓李,所以这位士人就联想到了汉朝的名将李广,他想,把李元帅与李广相提并论,李元帅一定会心花怒放的,所以诗中就有这么一句:“黄金合铸李将军。”
不料元帅阅后勃然大怒,立即命手下将他拖出去鞭打了一顿。读书人直喊冤屈,李元帅怒气冲冲地说:“我劳苦多年,今年刚做元帅,你居然想让我降职做将,我不打你打谁?”
元末明初,张士诚占据平江,遣其部将左丞相吕珍守绍兴,参军陈庶子、饶介之在张士城的帐下做幕僚。陈、饶二人素负才名,且诗语俊丽,广为人知,而此二人也以此而洋洋自得。有一天,这两个人闲来无事,就想讨好吕珍,于是陈庶子赋诗,饶介之作画,题一纨扇派人给吕珍送去。吕珍打开扇子,只见上面写道:
“后来江左英贤传,又是淮西保相家,闻说锦袍酣战罢,不惊越女采荷花。”
吕珍把这首诗把玩良久,突然大声地咆哮了起来,说:“我为我的主人镇守边疆,不避生死于锋镝之间,这份忠诚天日可鉴,岂是因为爱一个女子而不让她受惊呢?陈庶子与饶介子这两人竟然如此羞辱我,如果让我见到他们,我必杀之。”
马屁拍到了马脚上,这样子的笑话,在历史上有许多,究其原因,是不明就里,少见多怪。
唐朝刘秉仁任江州刺史,从京城里把一个骆驼带到江州,放养在庐山下。去往野地的人见了大惊,敲起鼓来聚集众人把骆驼射死了。于是把情况禀告刺史说:某日于某处捕获庐山精。刘秉仁命人抬来,见是自己放养的骆驼。
宋朝乾道间,林谦之为司业,与正字彭仲举游天竺,小饮论诗,谈到诗圣杜甫的妙处,彭仲举借着三分酒意,就大喊大叫起来:“我要杀了杜少陵。”意思是说杜甫的诗才太好了,让他嫉而生恨。不曾想附近却正好有一个路人经过,听到之后就跑去告诉别人,说:“林司业与彭正字在天竺密谋杀人。”别人问所谋杀者为谁?回答说:“只知道他们要杀杜少陵也。不知是何处人。”闻者厥倒。
很多时候,只有像孔子所教导的那样,坦率地承认我们自己的无知,反而对我们的人生事业会产生更切实际的帮助。唐代名诗人元稹在鄂州时,周复做他的从事。元稹曾写诗,并让其他人步韵奉和。周复就带着簪笔笏板来见元稹,说道:“我偶然因为与大官来往,错误地使我考中,实际上我写诗作赋都不会。”元稹听了,赞许地说:“如此诚实,比会写诗的贤德。”
第36节:论语心得(36)
可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越是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就越是能够避免屈辱,越是有益于自己的事业发展。
深谋远虑,不要急功近利
曾子说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考虑问题不能只期望于好的结果,更要考虑到导致好的结果的原因,只有这样做,民风才能够变得厚重起来。
儒家的子弟重视结果,但更重视手段的选择,有时候一些简捷的手段能够很容易地达到目的,但是儒家子弟更惧怕因其手段的使用所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患,宁肯弃之不用,也不肯迷失大的方向。
战国时期,孔子72弟子之一宓子贱,字不齐,孔子谈论宓子贱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啊!假如鲁国没有君子,这个人又从哪儿学到这种好品德呢?”
子贱出任单父地方长官,回来向孔子报告,说:“这个地方有5个人比我贤能,他们教给我施政治民的方法。”孔子说:“可惜呀!不齐治理的地方太小了,要是治理的地方大就差不多了。”
宓子贱作单父县长,时值齐国人攻打鲁国,单父是必经之地,单父的老人们向宓子贱请求说:“地里的麦子已经熟了,而齐国人马上就要攻打过来了,请你马上下令,任凭城中百姓出城收割吧,不要管是不是他种的,只要能够抢收回来,替单父百姓增加些粮食,总比留在地里,让齐国人获得资助更强一些。”
可这这么一个合情合理的要求,单父的父老们一连请求了三次,宓子贱都不同意。没多久,齐国的侵略大军来了,抢走了城外的麦子。此事为鲁国执政季孙氏得知,勃然大怒,就派了人去遣责宓子贱。宓子贱听了,皱着眉头回答道:“单父今年没有收到麦子,明年可以再种,可是如果让不耕种的人趁机获得麦子,就会使他们越发地希望有敌人入侵,如果鲁国百姓产生了这种不好的心态,那么到了明年,就算是齐国人不想来侵略我们都做不到。因为一旦世风败坏,百姓存了不劳而获之心,就会希望齐鲁交兵,并想方设法地达到这一目的,挑起两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