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全集》第30章


随着名声的鹊起,实力的增强,加上渊博的知识,林思齐于1987年荣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一年后又成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代表。
林思齐在经济事业成功后,一直热心慈善公益活动。从1983年起,他每年捐赠超过100万美元的资金给各项慈善事业。他积极为加拿大华人服务,捐献大量钱财给有困难的华人及兴办图书馆。因此,1987年7月他又获得加拿大三级勋章,被誉为“杰出的华人慈善家”。
林思齐创业的成功,验证了当今工商界的两句名言,这就是“OPE”和“OPM”。“OPE”全称是Otherpeople’sexperience,意思为别人的经验;“OPM”全称是Otherpeople’smoney,意思为别人的金钱。这两句话的中心意思是说,当今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注意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和善于利用别人的金钱,在借助外来力量的同时,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得更充分,更有成效。
机遇只留给做好准备的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小故事。
子贡是孔子的一个学生,是孔门72门生之一。他善于设辞巧辩,孔子把他列为“言语”科的高材生。
有一年,齐国的执政大夫田常,因为国内不服他的人很多,决定攻伐鲁国以树立威信。孔子听到后,对学生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祖先的坟墓都在那里,你们为什么不去解除它的危难?”
勇敢的子路首先要求去抵抗齐国的军队,孔子不许;子张也提出要去,孔子不同意;子贡请行,孔子同意了。子贡请教此行该注意什么,孔子说:“仁!”
“请问,在异国他乡,怎样达到仁的要求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先打了比方,说工人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锐利的工具。接着又说,“住在那个国家,恭敬地对待贤德当权者,和有道德的人交友。人的关系和谐了,等于工人有了好的工具,就能够按你的心意办事了。”
子贡按老师的教导,先到齐国去说服田常,告诉他攻鲁无利可图而攻吴则对齐国、对他本人大有好处,田常同意了。接着子贡又到吴国去劝说吴王,请他联合越国去对抗齐国。最后,子贡再到越国,叫越王只以兵器粮食支援吴国抗齐而不出军队……几个大国都卷入了一场混战,而鲁国却避免了被入侵的危险。
子贡凭着他的口才和对列国形势了如指掌,顺利完成任务,而齐、吴、越国实际上都成了他完成任务的棋子。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意与“磨刀不误砍柴工”相同。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磨炼自己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孔子晓得利用关系,他知道,要到某一国家去,达到某一个目的,先要和这个国家的上流社会、政府首长都搞好关系,同时把社会关系搞好,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这些话,看起来是教人使用手段,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孔子是因为子贡问为仁之道,他才这样告诉子贡,如果是别人问为仁,孔子就不会这样讲了。我们从历史上看到,子贡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够得上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经济家和工商业巨子,所以他这样告诉子贡。换句话说,孔子本身周游列国,见72位国君,也是这样做的,像卫国的蓬伯玉等都是他的朋友,但是他的运气不好,始终上不了台,大家怕他。他如果不择手段,则可以很轻易拿到政权,但是他讲仁,始终守着最高的道德原则。他告诉子贡的,也是这样。
第56节:论语心得(56)
应该看到,后人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含义缩小了,限制在实际的工人、工作、工具三方面的关系上,这样说服力就更强了,语意也就更加明晰了。比如在挖大量沙土之前,不能考虑用铁锹,而应考虑找来一辆挖掘机了;在打击来犯之敌时不能再选择小米加步枪了,而应考虑导弹和潜艇之类的先进武器了。这样“利其器”的目的就是为了善其事——提高工效和增强威力。工具和装备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也会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孔子这句名言给我们的启发意义在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考虑好什么才是完成这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和手段,找到并利用好这些方法和手段,肯定会使你事半功倍。
一把斧头如果始终得不到使用,锐利的刃会生锈,因此趁着刀锋锐利之时赶快使用,但另一方面,如果只顾着趁热打铁地前进,而忽视了打磨自己,最后的结局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伐木工人在一个林场找到了工作,待遇不错,工作条件也可以,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下定决心要好好干。第一天报到,场长给了他一把锋利的斧头,并给他指定了伐木范围,他来到树林里,挥斧大干,砍了16棵树,场长看了以后说:“不错,就这么干。”第二天,他干得更起劲,可是却只砍了13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倒了8棵树。
工人觉得很惭愧,觉得对不起场长,于是跑到场长面前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场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子?”工人奇怪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功夫磨斧子呢?”
这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盯住眼前的好处和进度,而忘记了提炼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让自己这把“斧子”就这样一个劲地砍,总有一天会发现已经力不从心,而且再也没有进步的可能。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反思也会落后。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忘记时刻省查自己,是不是因为斧子太钝而已经力不从心。
亨利?谢里曼是19世纪著名的考古学家,他出生在德国,从幼年起,他就深深迷恋荷马史诗的故事,并下决心投身于考古研究。谢里曼很清楚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需要很多钱,而自己的家境却十分贫寒,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没有直线可走,他决定走曲线。于是,从12岁起,谢里曼就自己挣钱谋生,先后做过学徒、售货员、见习水手、银行信差,后来在俄罗斯开了一间私人的商务办事处。
虽然谢里曼从事商业和投机买卖,面对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毫无浪漫可言的事务,但他却从未忘记过自己童年时的目标,没有忘记过研究古代希腊。用业余时间,他自修了古代希腊语,而通过穿梭于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他还学会了多门欧洲语言,这些都为日后的“奇迹”打下了基础。
经过不懈的努力,谢里曼终于在经营俄罗斯的石油公司中积攒了一大笔钱。
当人们以为他会大大享受一番时,他却舍弃了有利可图的商业,把全部时间和钱财都花在追求儿时的理想上。他始终坚信荷马的每句话,认为通过发掘,是能够找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列举的所有城市的遗址、荷马所记的英雄的坟墓甚至发生战争的地方的。
1870年,他开始在特洛伊挖掘,不出几年,他就发掘了9座城市,并最终挖到了两座爱琴海古城迈锡尼和梯林斯。
这样,作为商人的谢里曼成了发现高度发展的爱琴文明的第一个发现者,这一发现在世界文明史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使他取得了作为商人所无法想象的青史留名的成就。
此时,人们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立志考古的谢里曼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赚钱,因为像许多事业一样,考古研究特别是发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衣食无忧的心态。亨利?谢里曼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有人在一点点磨砺自己的时候,我们却在惰性与惯性的作用下工作,那么明天我们的斧头就会变得太钝了。当我们埋头前进的时候,曾经反思过什么吗?
第57节:论语心得(57)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形成一种惰性,只是根据别人对事物的论断,或者说惯性在前进,而忘记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每一次有意识的努力,都不过是在做我们想要的事。因此,不能只凭推理就采取行动,要在前进中学会反思,清楚自己努力的性质与状态。
惰性会使我们无所作为,转向错误的方向;惰性会使我们不思进步,走下坡路。因此,对目标有多热心,对工作有多努力,我们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