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突击》第19章


暮娇毡梢栽诘孛娌慷友该颓敖墓讨惺固箍思啪肟站啪鞅胖浔3挚煽俊⒘榛疃患涠系男鳌L箍思啪秃娇毡男髟谡秸甏窃诓欢贤晟频模氖奔湓嚼丛匠ぃ占湓嚼丛焦惴海簿褪撬翟谡揭壑卸缘惺凳┬换鞯淖萆钤嚼丛酱蟆S糜谥г脱诨ぬ箍思啪谋σ苍嚼丛蕉唷?br />
在别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战役中,在战役上隶属于近卫坦克第1和第5集团军的航空兵分别为l个强击航空兵师和1个歼击航空兵师,而在白俄罗斯战役中,仅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在战役个别阶段曾得到4个航空兵军的支援和配属。主柏林战役中,为保障各坦克集团军的行动,曾使用鲁登科将军和克拉索夫斯基将军的两个空军集团军的74%的兵力。
分别担任两个方面军快速集群的两个坦克集团军之间的协同动作受到特别的重视,这首先指的是两相邻方面军派出的快速集群在夺占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时行动上的协调。例如,柏林战役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l方面军派出攻取柏林的两个快速集群的协同;布拉格战役中,为解放捷克首都布拉格,由乌克兰第l和第2方面军派出的两个快速集群的协同。在夺取大支撑点和具有战役意义的目标时,方面军派出的快速集群也要和合成集团军派出的快速集群协调行动。例如在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中,近卫第5集团军的快速集群(坦克第31军)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在夺取钦斯托霍夫时的协同。战争期间,还常在方面军快速集群与若干合成集团军的快速集群之间在夺取重要筑垒地域时组织协同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方面军快速集群对筑垒地域实施两翼包围的机动,1个集团军的快速集群则引导步兵从行进间突入该地域,这时友邻集团军的快速集群保障坦克集团军的相邻翼侧(如东普鲁士战役中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近卫坦克第8军和机械化第8军)。
6、指挥所和通信联络的组织
根据战前的观点,对集团军的指挥,由司令员通过位于主要突击方向的统一指挥所来计划实施。在战争初期的两个战局的诸次战役中,就是根据这样的观点配置指挥所的。这种组织指挥的体制,事实证明是不合适的,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指挥所机构庞大、机动性差,不能接近部队配置。在1942…1943的进攻战役中,合成集团军和混编的坦克集团军的指挥机构已开始作梯次配置。指挥机构区分为第一梯队―指挥所和第二梯队。
此外,还开设了辅助指挥所和观察所。后来在单一兵种的坦克集团军中组建指挥所也采取了这样的组织原则。在1943…1944年计划坦克集团军的进攻战役时,规定组建指挥所、第二梯队指挥机构和由集团军指挥所抽人组成的作战组。“作战组”,这个术语是从1944年夏开始使用的。合成集团军组建的这类指挥所通常称活动的指挥观察所。
指挥所是基本的指挥机构,一般作梯次配置。它的第一组内包括军事委员,野战指挥机构主要部、处的首长和军官,航空兵兵团的代表。第二组距第一组3…5公里。第二组包括政治部主任及军官组、炮兵司令部、工程兵主任以及干部处、化学勤务处、后勤部、坦克装甲车辆修理和供应部的军官。在第一组附近开设有通信枢纽和报告收集所。保障和勤务分队单独配置。指挥所由司令员直接领导,他不在时由集团军参谋长领导。
在战役各个阶段都曾组建过作战组,而在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从1944年起,在整个作战期间都派出作战组。作战组属于指挥所的一部分,组建作战组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通信技术设备有保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需要使领导人员更接近部队,而指挥所机构庞大,不够灵活机动,跟不上部队的前进速度。作战组内通常有10…12名将军和军官,其中包括集团军司令员、军事委员、副参谋长(作战处长)、炮兵司令、工程兵主任以及作战、侦察、机要、通信等处的军官。使用的输送工具有指挥坦克(2…3辆)、装甲输送车(1…2辆)、吉普车(5…6辆)和特种车辆(l…4辆);通信工具有:1部“北方”电台,2…5部PCB…PB)型电台。各军和旅也按规模较小的同样结构组建了作战组。总的来说,作战组是工作效率高、机动能力强的指挥机构,特别是在集团军转入追击时尤为适用。同时,也减少了集团军指挥所同时被破坏的可能性。在1945年的一些战役(如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中,某些集团军组织指挥所时,把参谋长和一些军宫编进了作战组。在作战组里还专门组成了通信设备组,配备有大功率的电台,而且很大一部分的电合是安装在高通行力的车辆上的。因此,曾试验建立能以较少人员指挥部队的机动力更强的指挥所。距集团军指挥所15…40公里的指挥第二梯队包括后勤部、坦克装甲车辆修理和供应部的各处,军务和伤亡统计处,干部处,以及炮兵供应处等单位。该梯队通常由集团军后勤部长领导。给指挥所分配无线电通信器材时,一般注意保障指挥的稳定性。集团军指挥所配备的电合最多(在战争的不同时期分别为15…25部),这样可以保障指挥所构成15…17个无线电通信网和4…7个无线电专向通信网路。这样可以满足无线电通信渠道的需要,并保障30600公里的通信距离。
集团军作战组内的电台(3…6部)主要是中等功率的电台,可保障15…30公里的通信联络,并可以按2…5个无线电通信网和1…3个专向通信网路组织通信联络,也就是说,可以与集团军第一梯队军组织通信联络。指挥第二梯队里有1部大功率电台,可保障在600公里距离内与方而军和集团军指挥所联系。该梯队另有2…4部中等功率的电台,可保障1…2个网路的通信联络。在1943年诸战役的准备阶段,没有拟制指挥所转移计划。在进攻过程中,指挥所根据司令员(参谋长)的决心转移。这种作法不利于构筑指挥所的新地域。结果是,转移的路线常常是没有经过准备、没有经过侦察的,有时从整个情况上看,转移时机也是不利的。从1944年开始,由集团军司令部拟制指挥所按地区和进攻方向转移的要图。涉及到组织转移的主要问题包括在进攻前夕下达的特别指示里。指示要求,预先采取在新地域构筑指挥所的措施,作好通信联络的准备,协调好上级和下级司令部的转移,在转移期间保障指挥所与上级和下级司令部与顺畅的通信联络。坦克集团军通信联络的组织决定于战役条件,即战役的目的、战役规模、执行任务的程序、集团军的战斗编成、加强兵力、战役布势以及其它因素。在1943年坦克集团军的初期进攻战役(如奥廖尔战役等)中,前进速度平均每昼夜3…5公里,最大8…20公里的条件下,由于无线电通信器材有限,有线通信便成了集团军指挥的主要手段。无线电通信只能按通信网路来组织。广泛采用了运动通信工具,而且这些工具也只能沿轴线和环形路线使用。但是,自1943年开始,进攻速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重新考虑通信工具的使用原则,主要是需要综合使用通信工具。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都计划采用无线电通信,特别是当集团军转入追击时,以及与侦察和战斗警戒部(分)队联系时,一般都需要采用无线电通信。采用无线电通信,可以在短时间内与运动中而且距离很远的指挥所建立联系,即使在其位置不明的情灵下,也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通信联系。无线电台还能保障在通过难行的障碍地区和敌占地区时保持通信联络。
在战役准备时期集团军的配置地域内,在速度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的进攻过程中,在指挥所内部,与方面军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总参谋部)联系,都采用有线通信(电话、电报、利用野战电缆和常备电缆)。有线通信的优点是:不受昼夜时间、季节和气象条件的限制;通话有相对的保密性;自1945年采用复线设备后,在一个电.路中可以有若干通信线路。
在战役的各个阶段都采用了运动通信工具。1944年夏天以后,不仅是按轴线,而且是按方向采用了运动通信工具,这就使文书能更快地到达受领人手里,同时可靠性也提高了,因为在某方向上使用的运动通信工具损坏以后,还可以换用其它运动通信工具,不会影响文书的传送。此外,对一些专业兵(工程兵、化学兵等)的首长来说,运动通信工具是唯一的指挥工具。在某些战役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