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校长》第142章


为会变成这样?
如果的话,党爱国现在就不用摆出这么一副苦瓜脸了。正是因为他不究竟了,所以才会讪讪地试图向蔡琰解释:
“抱歉,我真的没有其它想法。更何况,‘男女授受不亲’这样的封建思想,根本就是的……”
只是因为蔡琰突然无缘无故地翻脸,党爱国就有点手足无措了,开始絮絮叨叨地对她解释起的“男女平等”思想。不得不说,他的恋爱经验还是太少了——虽然并不等于0经验,但也仍然是属于“初入情场”的阶段。
这种生物,有时就是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甚至是故意没事找事。但实际上只要不是神经病,没人会真的毫无理由就发火的。
也许是因为你光顾着打DOTA冷落了她,也许是因为她偶然听到了“闺中密友”在背后说她的闲话,也许只是因为她的大姨妈来了……总之,们看似无理取闹地生气,必定都会有一个或许微不足道的诱因。
其实这种莫名其妙发脾气的烦人举动,和另一种有些人大概觉得很可爱的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共同点。
那就是——
撒娇。
没,就是撒娇。
因此在情报不足,根本无从得知的女或为突然翻脸的时候,正确的应对举动就是“哄”。不管应对生气和应对撒娇,其实都是要靠“哄”的。
不要问理由,也不要管对。总之作为男人你就委屈委屈去哄哄她就好了。
如果真的有值得生气的理由,过后她就会告诉你;如果她其实只是无理取闹,过后她也会默默地反省。
当然,这个时候你可以把误主动揽到身上,但是千万不要为了“深刻检讨”的误而主动坦白。
要哄好,你只需要承认眼前的误就可以了——何况这误还未必真的是你的。但如果你老老实实地把真正值得她生气的误也坦白出来了,千万不要以为她会高兴,并且大度地原谅你。你的作法不仅是火上浇油,而且是引火上身,肯定会自取灭亡。
一定要时刻牢记无数前辈的血泪教训:
坦白从宽,牢底坐穿。
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不过还有一种例外情况。如果你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生赢家,那么自然不必去哄,她敢跟你翻脸就立即让她滚蛋。只有别人哄着你的道理,没有你哄着别人的道理。但这只不过是“玩”,而不是“谈恋爱”。
玩的心得和谈恋爱的经验可不能混为一谈。等有机会的时候,我们再单独交流交流——想当年,咱也是号称情场小王子(伪)的厉害存在。
=====我是**丝的分割线=====
正是因为党爱国对蔡琰现在的心理状态以及应对方式一窍不通,所以他才会白费唇舌地和正在莫名其妙地生气的少女讲“女权运动”。这个时候,他讲的越多,反而会让对方心里越烦躁。
虽然蔡琰是个极有素质的文学少女,但毕竟文学少女也是少女,而且还是比一般少女感情更加细腻敏感的类型。所以过于木讷的党爱国那些“不解风情”的废话,只能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让少女的心中更加烦闷。
你为生气?
这个问题,就连蔡琰都回答不了。只不过她就是生气了,就是烦躁了,就是冒出了许多也没有察觉到的负面感情。人类往往最难以察觉的心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实也可以用在这里。
此时,蔡琰面对着好像唐僧一样,在那里兀自解释着“大逆不道”且“扰乱纲常”的“女性解放思想”的党爱国,感觉的心理快要到达忍耐极限了。
如果用漫画的手法来描述的话,现在那个有着和党爱国一样的面孔的唐僧,正像念经一样从嘴里吐出一串串肉眼可见的句子,在空中来回飞舞盘绕编织成了一个大大的“女”字。
然后这些在空中飞舞的句子从四面八方冲击着面容和蔡琰完全相同,却穿着带有虎皮花纹的齐B小短裙的美*女孙舞空的脑袋,接连不断地撞出星星来。每多一颗星星,美*女孙舞空脑门上的青筋就会跟着增加一个。
就在满头青筋的蔡琰已经有些忍耐不住了,已经开始在头脑中幻想掀翻面前的桌子,把党爱国踩在脚下,让他哭着道歉的样子时,在她的对面一直“念经”的党爱国的声音却戛然而止了。
“?”
即使是夏季的夜晚那烦人的蝉鸣声,如果突然中断了,也会让人十分在意。虽然蔡琰心中一点都没有听进去党爱国的话,只是觉得他的唠叨很让人火大。但是他的话只说了一半,就好像被人掐住了脖子似的停住了,这反而让少女暂时忘
1/2
0133昭姬的烦闷
0133昭姬的烦闷
0135女儿的婚姻=蔡邕的报恩
0135女儿的婚姻=蔡邕的报恩
党爱国听完貂蝉的说明,才其实想岔了。蔡邕与河东卫家早在几年之前就给两个孩子定下了婚约,并没有钻中央大学的规则漏洞:既然不让结婚就先来个订婚。
而且等貂蝉将这桩婚事的前因后果细细道来之后,党爱国也弄明白了一个在后世史学界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即蔡文姬生年的真相。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将蔡琰的生年确定为公元177年。而在近代,最早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大文豪郭沫若。在其戏剧《蔡文姬》中就曾有这样的说法:蔡文姬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由曹操遣使赎回,初归汉时估计年三十一岁。
而据《后汉书?烈女传?蔡琰传》记载: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因为《后汉书》为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晔所编撰,所以此时的蔡昭姬避司马昭之讳,“被改字”为文姬。
而这一记载,让学术界在蔡琰的生年上争论不休。
公元189年之前的十二年间,蔡琰的父亲蔡邕一直都在逃难,直到董卓征召才能回朝中任职,并因为董卓而在192年被王允所杀。此在《后汉书?蔡邕传》中有载。
如果蔡文姬是公元177年生,也就是说蔡邕死的这一年她才十五岁。汉朝时期古风仍在,女子十五及笄,这时女子方才成年,可以婚嫁。
笄就是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一直未许配的,最迟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著名文人,蔡邕有可能让女儿不满十五就嫁人,丝毫不注重这些礼仪吗?十三、四岁嫁人只有在明清时才很常见,而明朝皇帝是农民,清朝皇帝干脆就是关外的野猪皮,他们提倡的婚嫁风俗不合礼制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
而且公元196年为建安元年,194年则是兴平元年。蔡琰“兴平中”,也就是195年被胡骑所掳,那就是说嫁给卫仲道肯定在这之前。
《论语?阳货》曰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父母死后要守孝三年,而是蔡邕192年被杀,因此在192至195年之间,他的女儿肯定不能出嫁。不说蔡琰是一个知书识礼的才女,不会有违孝道;只说河东卫家这个名门大族,也不可能落个欺负孤儿寡女的名声,逼着她在守孝期间嫁。
所以说,蔡琰177年出生的话,其实有很多矛盾。而这个说法的出现,应该是源于《后汉书?蔡邕传》中,蔡邕曾在公元177年上书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
蔡邕都四十六了还没下出个蛋来,那么蔡琰和她妹妹的出生,都应该是在这之后了。蔡邕接连老树开花……嘛,这种无聊的事情就不去八卦了。
但很多学者并不同意拿蔡邕写给皇帝的奏折,当作考据其子女出生年月的凭证。因为古时候上奏,不会把家中女眷算到其中,蔡邕只是没有,所以才说孤身一人。
因此在没有更明确的证据出现以前,根本无法判断蔡琰的生年。根据各种史料推论,只能得出她的生年应该是174年到177年之间。由于谁也不能穿越到古代去实地考察一下蔡琰究竟是哪年生的,于是学者们各有各的理,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过蔡琰于177年生,这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古人算岁数是算虚岁,所以蔡琰实际年龄满14就可以及笄。只要她结婚快一些,赶在蔡邕死前过了门就行——但是谁也不可能想到蔡邕会因为意料之外的原因,早早地就被王允处死了。
当然,在党爱国看来,争执古人的年龄实际上没有必要。研究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事件之中吸收经验教训,所以关注的重心放在人,因为原因,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