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20章


保褪撬嫡庵质轮荒芸吹剿ρ椋朐ぶ暮搴苣选?br /> 今天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当然知道“代汉者”是“魏”,可是为什么呢?《后汉书》也只是说这句谶语的意思是天命在魏,“涂高”就是指魏,同样没有解释为什么“涂高”就是魏。项飞对这个问题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查了一些资料,也请教了一些学者,可还是没有得到让人信服的答案。还是那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项飞终于找到了答案。
有一次一个朋友家人外出,剩这个朋友自己在家,偏偏这人胆小如鼠,不敢一个人过夜,于是项飞承担起包括陪睡在内的“三陪”任务。有一天完成陪吃任务后,闲来无事,就想找本书解闷。朋友的父亲是个老学究,书房里摆满了书,据说还有不少珍本。那些宝贝项飞不敢碰,只是顺手拿起了一本《辞海》翻翻,无巧不巧,就是这么顺手一翻,让我找到了答案,解决了长久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项飞无意中翻到了“魏”的条目,关于“魏”的众多解释中有这样一条:古时路边的高台称为“魏”。路边的高台就是“途高”,而“途高”就是“涂高”!如此一来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代汉者当涂高”指的就是“魏”了。
找到这个答案多不容易!项飞觉得自己应该受到奖励,请大家鼓鼓掌。而且这项发明已经申请了专利,如果各位想引用,请一定注明出处和原创作者,呵呵,假的。
“六票支持”,剑圣心同学,好样的!尽管项飞一直认为,一百票不嫌多,不投票也无所谓,只要大家看得高兴就好。不过还是觉得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剑圣心同学和小小樂樂同学学习的活动。置顶先!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十五节
(更新时间:2007…7…3 14:14:00 本章字数:2240)
袁术得到了传国御玺,又在理论上找到了依据,最关键的是经过几年的经营他自问实力有所增强,于是就打算称帝了。虽然准备充分,可这么大的事不是一个人就能办的,他怎么也得征求一下手下人的意见。而且这个计划太过宏伟,他担心大家一下接受不了。
于是袁术召开会议,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了。他说,现在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刘氏家族的政权日见衰微。我们袁氏“四世公辅”,四世三公,为天下百姓所拥戴。现在我打算“应天顺民”当这个皇上,你们大家看怎么样?袁术还好意思说自己为天下百姓所拥戴,称帝之举是“应天顺民”,往自己脸上贴金也没这么个贴法。而且他先是提到自己的家族“四世公辅”辅佐汉室,然后又说要取代汉室,这不是打自己耳光吗?看来这真是一次失败的演讲。
果然此言一出,群下寂然,大家都被这个宏伟的计划吓坏了,“众莫敢对”。别人提出称帝时,手下人都欢欣鼓舞,踊跃支持,甚至还主动积极劝进,可轮到袁术要称帝时,大家都默不作声。这默不作声的意思就已经很明显了,当然不是默许,而是反对。如果众人再沉默下去,袁术可能就会说:“既然大家没意见,那就这么定了!”还好主簿阎象大胆发言,没给他顺竿爬的机会。
阎象进言说,当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还能服事殷纣王。您现在的实力还比不了周文王,而汉室虽衰微但比纣王也好不少。我看您还是算了吧!阎象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都不赞成袁术称帝。袁术很郁闷,当即宣布散会。
回去之后,他左思右想还是不死心,于是就让人请张范来。张范字公仪,是河内人,汉末司徒张歆的孙子。史书对他的记载就是这些,项飞也没查到更多的资料,但既然能如袁术的法眼,很可能是个见识超群的智者,不会是平庸之辈。袁术请他来大概是想听听他的意见,但张范根本没理他,称病不来,只是让自己的弟弟张承代表自己来见袁术。
袁术对张承说,周朝衰弱,就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秦朝失政,就有汉朝取代它。现在天下大乱,“孤以土地之广,士人之众”,想学一学齐桓公和汉高祖,“可乎”?袁术现在的级别已经可以自称“孤”了,“称孤道寡”是多少人追求一生也到不了的级别,可袁术还是不知足,还想着更进一步。
张承字公先,说话很有分量。他回答说,这种事在于德行,不在人多人少。如果德行够了,即使是匹夫也能成就霸王之业;如果一味“陵僭无度,干时而动”,就会被大家抛弃,到那时谁也帮不了他!张承的话很有针对性,袁术现在的计划就是“陵僭无度,干时而动”,张承劝他不是你的你就不要有非分之想,要懂得顺应天意。
袁术找他来本以为会听到赞同的声音,没想到又是劝他放弃,这样他很不高兴,“不悦”。就在这时他又接到孙策的一封信。孙策是孙坚之子,孙坚死后孙策曾依附于袁术。应该说袁术对他还是很欣赏的,“甚奇之”、“贵异之”,甚至还说,我要是能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也值了。可袁术一直把孙策当作小孩子看待,不肯给他独立发展的机会。后来孙策只好离开袁术,自己发展(详见本书《孙权》一章),眼下已经占据江东大部。现在他也听说了袁术打算称帝,觉得于公于私自己都应该劝劝袁术,所以就写了封信来。袁术现在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对孙策的来信自然不肯理会。于是孙策借机宣布与袁术断绝一切关系,彻底划清界线。
按照袁术的性格,不管谁说什么,不管谁与他断绝关系,都挡不住他称帝,可事实上袁术确实没在这一年称帝,而是又等了两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止了他呢?袁术是个唯实力论者,一直信奉“谁的拳头打谁就有理”,唯一能阻止他称帝的就是实力比他强的人,这个人就是曹操。
多年以后,也就是建安十五年的时候,曹操下了一份“令”,在“令”里他解释了自己不会急流勇退的原因。他说如果天下没有我,“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接着曹操又举了袁术的例子,他说当初有人劝袁术称帝,袁术回答道:“曹公尚在,未可也!”曹操的这份“令”记载在《魏武故事》里,《三国志》也有引用。曹操的这番话虽然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但基本事实不会错。能让袁术忌惮的当然不是曹操这个人,而是他所代表的那股势力,这才是袁术不在这时称帝的根本原因。
这边袁术在为要不要称帝头疼,好容易按奈心火,放弃了称帝的打算,那边袁绍也在头疼,他是为家事闹心。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字显思、次子袁熙字显雍、小儿子袁尚字显甫。这三个儿子里面,袁谭年纪最长,而且也很贤德,小儿子袁尚年纪小,但是容貌俊美,很得袁绍欢心。按照那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袁谭应该毫无疑问地被确立为袁绍的继承人。可袁绍偏心小儿子,而且他的夫人刘氏也很喜欢袁尚,多次在袁绍面前说他的好处,极力怂恿袁绍立袁尚为嗣。
袁绍本就喜欢小儿子,又有刘氏一再相劝,于是他就有了废长立幼的打算。后来他和公孙瓒争夺青州,公孙瓒派了个青州刺史,袁绍不甘示弱也派了个青州刺史去攻打青州,他派的青州刺史就是他的长子袁谭。这个安排表面上看是为了战略需要,也能体现出对青州的重视,还算说得过去,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哪有把继承人派到外地常驻的?
打个比方,历朝历代,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皇储和皇上都是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在京师。即使有时皇帝要出征,也要把皇储留在京城“监国”,基本没有皇帝留在京城而让皇储出征的。总之,在正常情况下,皇储都是呆在首都,当然偶尔出趟差也很正常,但很少有皇储被派到外地常驻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就只有一种解释:皇储地位不稳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十六节
(更新时间:2007…7…4 17:40:00 本章字数:2364)
尽管此时袁绍还没有立嗣,但他现在派袁谭出任青州刺史表明了他废长立幼的打算,因此立刻招来了一些人的反对,代表人物就是沮授。他对袁绍说,凡事有定分。一万个人追一只兔子,只能有一个人得到,他抓到之后别人就不再追了,为什么?因为这件事已经定下来了。立嗣也是这样,应该及早定下来,免得自家子弟相争。古人立嗣首先考虑年纪,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