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21章


矗恳蛭饧乱丫ㄏ吕戳恕A⑺靡彩钦庋Ω眉霸缍ㄏ吕矗獾米约易拥芟嗾9湃肆⑺檬紫瓤悸悄昙停昙拖嗟钡氖焙蚩吹滦校滦幸蚕嗟钡氖焙蚓鸵空疾妨恕G肽悸且幌拢杓湃说淖龇ň≡绨颜饧露ㄏ吕础?br /> 从这番话可以看出来沮授是主张立袁谭为嗣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与袁谭有什么个人关系,仅仅是由于袁谭是长子,也就是说沮授维护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他主张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是因为这项制度有多好,而是担心出现“万人逐兔”的情况,担心自家子弟相争。应该说,沮授的担心来自于他对袁绍几个儿子的了解,事实证明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大家都知道后来这几个人为了争夺继承权果然大打出手。
袁绍也知道沮授的话很有道理,可他实在不愿意现在就立嗣,因为这时小儿子袁尚年纪尚幼,如果此时立嗣肯定没他的份。但他又找不出反驳沮授的理由,只好对他说,先生想多了,我只是想让我的几个儿子各领一州,也是看看他们的才能,没别的意思。于是他随即命二儿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即刻赴任。请注意,他偏偏把小儿子袁尚留在了身边,没派到外地,由此可见袁绍还是想立袁尚为嗣。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袁绍又一次与公孙瓒展开激战,并在鲍丘击败了他,“斩首二万余级”。可是在撤军时却被公孙瓒随后掩杀,大败而归,辎重尽失。袁绍与公孙瓒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客观地说,此时袁绍的势力要强于公孙瓒,公孙瓒仅凭自身的力量无法与他相抗衡,还好公孙瓒与北方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以及黑山黄巾军张燕等部关系密切,在他们的大力帮助下他才能勉强维持着与袁绍的攻守平衡。
转眼到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放弃了迎天子的打算却让曹操捡了个便宜。他力排众议,亲率大军把皇帝和朝廷迎回洛阳,从此开始把持朝政,也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春天。曹操这次虽有奉迎朝廷的大功,但他此前的官职只是兖州牧,属于地方官,要想掌控朝权还不太容易,很多人都不服他。曹操为了争取大家的支持也做了很多工作,他修复了被战火毁坏的宫殿、宗庙;恢复了祭祀天、地、祖庙等国家级庆典;并封赏了一批功臣,这批功臣多是皇亲或是在朝廷遭难时出过力的人,与曹操本人没有太近的关系,封赏他们纯是为了收买人心。当然曹操同志也不是一味“怀柔”的领导,他找借口杀了一些朝廷官员,比如侍中台崇、尚书冯硕,还罢免了一些高官,比如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等,这都是位居“三公”的高官。其中太尉杨彪还曾被下狱,险些死在狱中,曹操也为杀不杀他犹豫了很久。杨彪向来德高望重,名气很大,曹操忌惮他的好名声才没敢下毒手。通过这些软硬兼施的手段,曹操终于在朝廷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建安元年八月,在曹操的要求下,汉献帝下令迁都许,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许都。曹操这样做自然有他的战略目的,但也可以顺道检验一下自己在朝廷说话有多大分量,看来效果还不错。曹操不禁有些得意,随即又想知道自己的话到了地方诸侯那里会不会一样有效,他想找个人试验一下,找谁好呢?
想来想去,袁绍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势力强、名气大、豪族出身,还曾被推举为讨伐董卓的盟主,最关键的是袁氏家族世受皇恩,不敢和朝廷翻脸。于是曹操就以皇帝的名义给袁绍下了一份诏书,诏书严厉批评了袁绍身为朝廷大臣、封疆大吏,在朝廷遭难的时候却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一门心思发展自己的势力,手下军队不来勤王,却用于征讨别的诸侯。
其实客观地说,虽然当时有包括一些朝廷官员在内的很多人都希望能有诸侯出面勤王,尤其看好袁绍,但毕竟没有明诏让袁绍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袁绍并没有错,最多是态度有问题,不够积极主动,这也不是什么大错,这样批评他纯粹是鸡蛋里挑骨头。当然曹操主要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牌到底有多大威力,也想看看这些地方诸侯认不认自己手里的天子。
袁绍接到诏书后立刻上表为自己辩解,这份表很长,这里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下范晔的《后汉书》。袁绍的反应让曹操很高兴,如果在以前他既不敢批评袁绍,更不敢奢望袁绍会理会自己的指责,现在看来,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步棋真是走对了。
他高兴了,可袁绍却觉得极度不爽,现在他看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了,也为自己当初放弃奉迎天子的计划感到后悔了,于是他就想采取措施弥补这一错误。因此他派人去劝说曹操,说什么“许下埤湿,洛阳残破”,都不适合建都,要求他把都城迁到甄城。这里是袁绍的势力范围,如果曹操同意了就等于把天子交给了袁绍,那曹操能干吗?
他断然拒绝了袁绍的要求,没扯他。不过为了不让袁绍过于难堪,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加封袁绍为太尉,封鄴侯。此时曹操的官职是大将军,位在太尉之上。按照汉制,最初太尉官职在大将军之上,到了汉武帝时卫青作为大将军征讨匈奴,可他是外戚,有正被武帝宠信,武帝为了尊崇他,就把大将军列在太尉之上,为最高武职。从那时起,级别排行榜就按这个顺序确定下来,一直没改。
太尉是常设官职中最大的,位居三公之首,按说这个官职也不小了,可袁绍不干。不为别的,就因为曹操比他官大。委任状下达到袁绍那里,他一听就火了,深以为耻。他说,曹操好几次差点被干掉,都是我救了他。现在他忘恩负义,想用天子的名义来指挥我!袁绍一气之下,上表不接受任命。
按这个速度来看,本周的精可能要不够,想加精的请早,急需的请说明。
越写越觉得第一章《曹操》写得太潦草,很多要说的都没说出来,有机会要大改一下。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十七节
(更新时间:2007…7…5 16:47:00 本章字数:2219)
袁绍的话不知怎么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后汉书袁绍传》说曹操“大惧”,赶快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并于建安二年派使者给他授衔,《三国志》的说法也大同小异。但同是《后汉书》却在《献帝纪》里说,袁绍是“自为大将军”,也就是说他的大将军不是朝廷认可,属于没有序列号的盗版,项飞觉得《后汉书献帝纪》的这段记载似乎不是很准确。
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袁绍的不同。相对于曹操,袁绍有着一股发自内心的优越感,他觉得无论曹操怎样折腾、怎样努力,都不可能、也不应该超越自己,因此当曹操的官职比他大的时候,袁绍非常不爽,深以为耻,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他想到的不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赶超曹操,而是处处以恩主自居,硬要从人家手里夺过这个“大将军”。反观曹操则理智得多,他韬光养晦,不计较一时得失,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了袁绍,反正皇帝在自己这里,实权操控在自己手中,他也不在乎这个虚名。这是曹操的一贯作风,他连当皇帝的诱惑都能抵挡得住,别说一个大将军了,这也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二人相比,高下立见。不过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曹操、袁绍这时的实力相差悬殊,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也是袁绍咄咄逼人、曹操退让容忍的真正原因。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册封袁绍为大将军,同时都督冀、青、幽、并四州,其实这是个顺水人情,没有这道诏书袁绍也一样统治这这四个州。不过经过这件事,袁绍终于认识到当初自己放弃奉迎皇帝的打算多么失误,也深感皇帝放在别人手里对自己多么不利。可是现在曹操又拒绝了袁绍提出的迁都甄城的建议,也就是说曹操不会把汉天子这张已经到手的王牌交给袁绍,这让袁绍很生气。就在这时,他的谋士田丰又给他提了个醒。田丰说,既然迁都甄城的计划行不通,就该早作打算,“宜早图许”,把天子迎到我们手中,这是上策,否则的话就要被人打败,后悔都没用了!
田丰的见解和沮授一样,都认为应该把皇帝弄到自己身边。现在虽然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但不等于没机会了。田丰所说的“宜早图许”就是让袁绍对许度采取一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