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第53章


。甚至有的团场连队职工,河南人竟然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不管你是北京、天津、沈阳、上海、武汉、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的支边青年、转业(军人)或是盲流而来的职工,他们的子女长大后都会百分之百的说上一口标准流利的河南话,其父母的家乡口音对他们却失去了影响。更有甚者连当地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兄弟,一张口也是一口标准的河南“普通话”。
由此说明了河南是中原大省,河南省人口众多。吃苦耐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河南人“撒”遍了祖国的大西北……
当年,我姑住的院子里八家就有七户是河南人。
西屋住的阎师傅(泥瓦工)就是河南温县人,他在五八年大跃进时期,撇下老婆孩子,拿着泥瓦工具由黄河北岸像逃荒的一样,千里迢迢地从河南农村跑到西安打零工,挣点钱寄回老家养活老婆孩子。一来二去的在此混了好几年,他竟然报上了户口,只是到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把把老婆孩子的户口搞到西安,她们仍在老家农村生活,最后一个家一分为二,落了个两地分居。
阎师傅看我走投无路,就让我随他去干些零活(当小工),一天可挣上两块钱,当时对我来说这已是个天文数字的收入了。先后在西五路革命公园和体育场干了半个多月,挣工钱三十多元,暂时解决了我姑家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当时在西安市面上的零活也是十分难找,这样的好事并不多,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时候十天八天就找不到一点活干。
3月中旬,一个薄雾蒙蒙的早晨,阎师傅捎来口信,叫我到端履门去干活,但我却错听为玉祥门。两个门,一个在城东南,一个在城西北,我竟把它搞成了南辕北辙。
当我赶到玉祥门在那来回找了几遍,当然是什么也没找到。
我没精打采,毫无目的地朝着北城墙走去,竟然来到了城墙根。这里房屋破旧,道路狭窄,冷冷清清,并不像东门、南门地段那样热闹繁华。城墙内壁青砖多有剥落,黄土裸露,墙根下散落着一些小窑洞,据说那是早在抗战时期,市民们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而挖的防空洞,后来已经住上了人。有的在小洞门前搭上棚子做饭或堆放杂物,地面上摊晒着一些破布和废纸,说明这里住的多是一些衣食无着,靠捡破烂为生的无业游民……在西城墙与北城墙的拐角处有一弯曲陡峭的小路,沿此土路而上,可攀登到高大宽厚的城墙顶端。
这时有一中年男子从上面下来,我便顺着他下来的小路,吃力地爬上城墙。
当我来到这段古老而又高大的城墙上,举目远望,顿觉三秦大地风光秀丽,一片苍茫……
西安城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周长13912米。墙体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厚度大于高度。以城墙为主体,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女儿墙垛口、城门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了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
然而,经过五百年的风风雨雨,战争的破坏、朝代的更迭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未幸免于难。
解放后虽经修缮,但位于城西北角这一偏僻地段的古城墙,仍然留下了一个年久失修的模样——城墙上面地砖残缺,黄土祼露,杂草丛生异常荒凉。
我扒着女儿墙垛口向外俯视,城墙脚下长满了灌木,护城河北岸便是贯穿东西的陇海铁路。到车轰鸣而过,而后又是一时的短暂沉寂。
一阵冷风吹来,我身上禁不住地打了个寒噤!
由皖北来到西安,“西安”、“西安”,西行千里来到此地并没有得到平安。首先是户粮关系不能报上,连个栖身之地也没有,更谈不上工作了,以后我将怎样生活?
有时人世间生存要比死还要难!
当时我为了解脱困境竟然想到了死。
假若我由女儿墙垛口,两眼一闭,纵身向下一跳,将会腾云驾雾般地坠落到城墙脚下,用不了两分钟就会脑袋迸裂,粉身碎骨,一命乌乎!
此后什么户口、工作、吃饭、穿衣、谈情说爱、尔虞我诈、相互争斗等等,随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也就一了百了。
然而我却没有这种非凡的胆量,又怎能做出这一惊人之举。
先烈们为国为民,抗战中英勇献身永垂不朽!而我死为了谁?又为了什么?是为户口、为工作、为吃饭就去轻生。知情者还可以理解,不知者会众说纷云,一片哗然,胡乱猜测——什么为爱情,什么畏罪自杀……他可能是个逃亡地主,也可能是个逃犯。死后也将会落上一个自绝于人民,被人唾骂不明不白的罪名!
我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酸楚,身上不寒而栗!
在千年古城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遥望着茫茫关中大地,独怆然而泪下!
我离开垛口,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看到草丛中的土坑里有一形似乞丐的少年(大约十五、六岁),他蓬头垢面身披一条麻袋在看书。
我打算悄悄地走过去,不愿打搅他,但还是被他发觉。他像一只被惊吓的小兔从坑里跳出,与我擦肩而过,并回过头来看我一眼,顺着城墙垛口向东而去。
我感到内疚,并很纳闷。这个头发蓬乱,衣服褴褛,面容憔悴,穿着一双两色的旧棉鞋(又都是左脚)的少年,手里拿的一本书,竟然是两年前我读过的高二语文课本。想必他的家境也和我一样,因为贫困而辍学,但他仍在困境中坚持学习,不自暴自弃。然而我却缺少这种毅力。
看到他的模样,使我想起当年我辍学后的惨状,心里不禁产生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后来此事激发了我在逆境中求生存,要上进的勇气。
我要活下去,我今后的路还很长!不管前面道路多么的坎坷,或是布满荆棘,或是险象环生我都会走下去……可是,户口在西安不能落户,我又能到哪里立足呢?我又将何去何从呢?我惆怅,我彷徨,不知如何是好。
一声汽笛长鸣!仿佛将我从梦中惊醒,一趟西安——兰州的客车从我旁边呼啸而过……
我是否应该再向西行?
第十七章 铤而走险 奔向西口(一)
更新时间2008…7…29 21:11:49 字数:7966
为了寻找工作,为了生活,我曾经去过那塞外人烟稀少、荒凉而又浩瀚的沙漠,它能容下这世间所有的冷漠。
——笔者
第一节
我在西安走投无路的时候,听说住在莲湖公园西面张连大伯家中来了一位远道的客人——他是在六零年老家(闹饥荒的时候,孤单一人由安徽亳县跑到内蒙茫茫沙海中,后来在乌达矿物局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一干就是四年。
那里虽然偏远艰苦,但收入十分丰厚。每月可拿上八十多块钱,这在老家相当于一个县长的工资,就是在西安也是一个普通工人每月收入的两倍。他这次回乡探亲,并把老婆带来一道返回内蒙,途中在西安休息两天,顺便看看老乡。
我得知这一消息,急忙前去向他打听寻找工作的事。
来到张大伯家见了这位李大哥,他三十出头,高高的个子,人稍瘦,但很精神,善于言谈。当我问他回去后能否帮我找一份工作?不知是当着老乡的面不便推辞,还是他为人直爽,他马上回答道:
“内蒙地广人稀,尤其矿区非常需要人到那工作。”他并且给我留下了联系地址。
这一消息对于我一个即将要困死沉没在西安茫茫人海中的浪子来说,确实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我喜出望外,再三向他道谢。
回来后,我向姑母、姑父说明了此事,并告诉他们打算到内蒙去碰碰运气!可是他们并不同意。
西安虽好,但我的户口迁来两个月了都不能报上,既找不到工作,又不供应口粮,在此如何生活?内蒙虽然偏远,条件艰苦;但只要能找到工作;再苦也能活命;哪处青山没柴烧?哪里黄土不埋人?
他们二人听了非常无奈;也只好由我而去。
半月后;于1963年3月25日的傍晚;我怀揣户口,背着由亳县来时所带的简单行装,孤身一人由西安上车先去兰州,然后再由兰州转乘开往包头的火车,沿着铺设在茫茫大漠中的包兰线,开始了我“走西口”的艰难人生旅程……过了宝鸡,直至天水,渭河两边峰峦叠障,郁郁葱葱,山高路回,渭水潺潺,宛如仙境,列车出入大山隧道,恰似一条巨蟒游弋在云雾弥漫的林海中……
然而,火车由兰州越过黄河,过了白银(市)驶出甘肃境地,便来到了宁夏沙坡头,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