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顾问》第41章


为什么要写古兵法文章,毛泽东说得很清楚,是为了给国民党军的军官听的,郭化若当时负责编辑《八路军军政杂志》,又有许多方便之处。为了落实毛泽东的指示,他找了一些资料,然后做起文章来了。同时,眼见抗日以来祖国河山沧陷,国民党当局表现出的种种无能,也感到有感可发,有感要发。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全国就出现了两个战场,即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解放区战场是由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所创造的,并肩负着独特的作战责任。抗战之初便牵制了日寇很多兵力,造成了日寇不能全力西进的形势,随后又变成与日寇作战的主要战场,成为抗日的重心,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国民党战场则是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正面战场。抗战之初,虽有 相当数量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军对入侵敌寇进行过积极抵 抗,但由于国民党当局不以大局为重,坚持一贯的反人民的立场,不 敢放手发动群众,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结果给了日寇进攻以极大的方便。日寇是有很多弱点的,它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国家小而先 天不足,人力、物力、军力、财力都十分有限,随着战场的扩大,兵力不 足、财政紧张难以克服。不幸的是,日本的弱点没有被国民党当局利 用,而国民党一党专政这个大弱点却被日寇所利用。反人民的政治 制度,失败主义的单纯防御战略,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形不成战斗 力,开战15个月就丢失了大片国土,让日寇轻而易举地打到了广州、 武汉,囊括了华北、华中的大片土地和华南的要地。
日寇占领武汉后,改变了战略,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实行政治诱降 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将战争重心转向进攻八路军。1939年春,敌华 北派遣军颁布所谓“治安肃正计划”,强调“军民一体”的“总体战”。 军事上提出竭泽而渔的“囚笼政策”;政治上高唱中日“同种同文”, 强迫人民反共、反八路军;经济上严密封锁,企图陷我于“自生自灭” 境地。我敌后战场困难甚多。而国民党当局在汪精卫公开投敌后, 也改抗日政策为反共、反民主、反人民的专制独裁政策,1939年春颁 布了《防止异党活动办法》,称共产党为“奸党”、“匪军”,制造摩擦, 危害抗日。
国民党顽固派搞分裂,破坏抗日的伎俩,令人发指。怎么办?写文章骂,当然无济于事。为了巩固统一战线,郭化若认为必须耐心去做国 民党军官兵的工作,尤其要做好中下层军官的工作, 而且只能是说理。
他翻阅了许多古代战例,对“赤壁之战”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这一战例说明了一个道理:
孙权、刘备能胜曹操 的根本原因是吴蜀联合,联合则胜,分裂必亡。于是他写 了《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一文,着重指出 当时曹操率80万大军南下攻吴,若吴蜀不实行联合, 则必然为曹军各个击破。由于孙权联合刘备又采取正确的火攻战术,方在赤壁大败曹军。抵抗日寇侵略,中华民族团结则存,分裂则亡。我们的民族团结,长期合作,不但要创造抗日中的新赤壁的战绩,使日寇像曹操一样“引军北还”,还要使它东归三岛,还要使我们长期合作,建立起独立幸福的新中国。
接着他又写了《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一文,分析了2300多年前齐国在抗击强敌人侵时转败为胜的战例,认为一个被侵略的民族,为了自己生存,首先要有内部的团结,齐心抵抗外敌。东周赧王31年,燕国联合三晋(韩、赵、魏)和楚国进攻齐国,齐军大败,丢掉70余城,国都失守,只剩下莒和即墨两 城,情况非常危险。但齐国军民仍坚持抗战,齐军镇守莒城,燕军屡攻不克,打了几年亦无结果。燕军又转攻即墨,由于齐国军民同心协 力抵御,也未攻下,两军陷入相持僵局。此时燕军已疲惫不堪,斗志衰退;齐国军民则同仇敌忾’积极准备反攻,齐将田单收集千余条牛, 牛角扎刀,牛身上披着画有龙兽的红布做的牛衣,牛尾上捆火把,火把上浇油。在城墙脚边挖几十个洞,又选精壮冲锋队伍5,000人。 一个夜晚,把牛从洞里放出,点着牛尾火把,牛尾被烧,拼命向燕军乱冲。燕军从梦里惊醒见火光中怪兽乱冲,吓得魂不附体,加上5千壮士跟在火牛后冲杀,城上老弱民众擂鼓助阵。喊声震天,燕军大乱,死伤无数,主将被杀,全军溃败,齐军猛追,70余城全部收复。齐国 能转败为胜,除了采取了火牛阵和突然袭击的战法外,最根本的是军民团结一致,坚持抗战。人民中有无限的力量潜存着,动员起来,组 织起来,配合军队作战,就能打败敌人,取得抗战胜利。
上面两篇文章,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这种杂志是发行到国统区的,许多国民党军的将领看了不无感触,有的给《八路军军政杂志》编辑部写信,说“赤壁之战”、“即墨之战”等文读后“令吾深省”,文章可谓“切中时弊矣”。毛泽东也很高兴,他说:“化若同志,已经开了个头,文章还要接着做下去。”
郭化若阅读了大量兵书之后,深刻地认识到,讲古兵法,首先得讲《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兵书,历代兵家称为“兵经”。在国外也颇受推崇,日本学者有的称《孙子兵法》为“世界第一兵书”,“东方兵学的鼻祖”。法国拿破仑在行军打仗中还读孙子的书。德国威廉第二出亡之后才读到《孙子兵法》,感叹“恨未在20年前读到此书”。中国历代军事家多以孙子兵法为军事活动 指导,如齐魏马陵之战孙膑智斩庞涓、孙刘赤壁之战火攻破曹,等等。
郭化若开始读孙子的书,并打算写点文章。向毛泽东汇报后,毛泽东很高兴。他对郭化若说,要为了发扬中国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要精滤孙子兵法中优美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对战争指导的法则,以新的内容去充实。研究孙子就要批判曲解孙子的思想,贻误中国抗战的投机的思想。还说,必须深刻地研究孙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性质、哲学思想以及包括孙子以前的兵学思想,然后再对孙子兵法本身作研究。
按照毛泽东的指点,郭化若便收集有关孙子的著作,认真进行阅读。对历史上评注孙子的十家,曹操、李荃、杜牧、陈皞、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的观点,都进行了比照学习。还拜师访友,与人切磋,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工作,也给他不少帮助。只是当时一局工作很忙,他只能利用晚上时间读书,边读边作笔记,常常熬通宵。差不多花去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写出了洋洋四万言的《孙子兵法初探》的提纲。提纲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孙子时代政治经济状况及哲学思想。
第二,孙子的姓氏、世系、年代及功绩。
第三,《孙子兵法》的成书问题。当时学术界有两个疑问,一是《孙子兵法》系何人所写,二是《孙子兵法》是否就只有13篇。
第四,孙子的战略思想。孙子的战略思想主要是速决的进攻的运动战。
孙子的运动战思想,包括进攻,也包括防守,他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他的运动战思想,是战略的,也是战术的,战略上他认为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战术上则“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他的运动战思想还主张战略上速决,他说:“久屯兵挫锐”,“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孙子的战略思想,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关于战略指导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其内容大体有三个方面,即正确判断情况,消灭自己的弱点,造成敌人的弱点。
为了正确判断情况,事先必须查明情况。孙子认为:“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者先知也”。
孙子严厉指出不查明情况的将领是“不仁之至也”,轻敌冒进则必败无疑,甚至自为俘谓,“必擒于人”。
査明情况的方法,孙子与许多封建领主不同,他不相信迷信占卜,而主张“先知者,不可取于神鬼,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可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查明些什么情况呢?孙子认为要知彼(敌情)、知己(本军情况)、地形、天时。“知吾卒之可以击,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