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顾问》第42章


查明些什么情况呢?孙子认为要知彼(敌情)、知己(本军情况)、地形、天时。“知吾卒之可以击,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以击,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可以战,胜之半也”,“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查明情况以后,就要正确判断情况。孙子把战前分析判断情况分为五事七计。
“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判断情况主要有五项: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愿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TXT小说下载:。cc〗总的结论则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所谓消灭自己的弱点,孙子认为有五个办法:
一是“修道”,制订正确的政治措施。“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二是打有准备之仗,时刻保持戒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三是集中兵力,“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者,能以众击寡,则吾所与战者约矣”。
四是保密,“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
五是迷敌,如佯动制造假象,“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不之近”。
造成敌人的弱点,孙子亦有不少妙法。
一是形敌,“因形而措胜 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虽众可使无斗”。
二是乱敌,善用兵者,使敌“前后不相及, 寡众不时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三是误敌,“先其所爱,微与之期”。
四是致敌,“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五是造势,既要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形势,还要造成本军不得不战,而且不得不拼死作战的形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六是争先,“隘形者,我先居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螅粢源小薄?br />
灵活与主动的指导方法,既是指战略,也是指战术而言的。孙子的灵活性大体包括惑敌、击虚、出奇、机变四个方面。
惑敌,是以各种方法欺骗敌人。“兵不厌诈”,“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击虚,“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进而不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迫者,速而不可及也”。
出奇,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机变,不拘泥常,不固执原来的计划,能根据具体情况,临机应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第五,归纳孙子的治军思想。
第六,对孙子做一分为二的评价。
阐述了孙子兵法为什么久兴不衰。指出孙子兵法有唯物辩证法因素,也指出孙子思想方法的缺陷及其战略思想的局限性。郭化若认为,把孙子兵法当作万世不易之天下公理,是“万应药膏”,或是神妙莫测的韬略的意见是错误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其一般性,它提示了战争中许多一般的规律。因此那种以为孙子兵法是过时的腐谈,因而采取胡林翼笑掷兵书的态度,鄙视它,也是不对的。我们对孙子兵法的态度应该是用科学的批判的态度来评价它,足够地估计到它的伟大与高明,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缺陷。要看到那时战争与今天战争的共同性,才能滤出孙子兵法中的精华,同时也要看到那时战争与今天我们抗战的差异性’才能根据今天的具体情况,以唯物辩证法来改造与充实它,或灵活地运用它。比如孙子曾说背丘勿逆,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但在现代战争中,敌人背丘,有时是可逆的;敌人的归师,有时是可遏的;包围敌人有时是不可阙,而不应阙的,最后穷寇则更极应追击。又如今之劳敌、饥敌与当时之“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也大不相同。因为当时之劳敌饥敌,最多只是从上而下强迫的坚壁清野,而还没有也不能有像今天中国抗战中的若干地域上这样发动民众的游击战争。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虽然也在喊着“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然而却照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王的办法,依样画葫芦不发动民众,只知一味摩擦,而结果则敌逸仍逸之,敌饱仍饱之,是不能实现孙子原则的。
郭化若呼吁军事界对孙子引起更多更深的研究,更热望正在抗战前线的将军们,能从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中得到一些宝贵的武器,来帮助我们的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
郭化若学习《孙子兵法》的一点体会,得到毛泽东的肯定。毛泽东看过了郭化若写的提纲后,让他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讲演。
之后叫郭化若又整理了一下,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这篇文章在国民党军将领中还是很有读者的,有一次周恩来从重庆回延安, 他在毛泽东窑洞见到郭化若还说:“你写的孙子的文章蛮好嘛,有些国民党军官向我打听郭化若是何许人,和郭沫若是不是兄弟,我说郭化若是我们共产党的秀才,是专家学者。”毛泽东也风趣地说:“郭化若也算是名人了。”
郭化若还探讨了孔明兵法,1940年底发表了《孔明兵法之初步研究》。为什么要研究孔明兵法呢?他看中了孔明兵法的两个重要的思想,即坚持“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思想和重视山地运动战的思想。孔明接受了孙子以后、后汉以前的历代战争经验,有许多伟大思想为孙子所没有的,这就是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思想与行动,坚持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思想,山地运动战思想,重视山脉在运动战中的作用。当时国民党当局正患有两种顽症,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轻视运动战。百团大战后,日寇提出“治安强化运动”方针,实行清乡、蚕食、扫荡政策,加紧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国民党当局却不以民族大局为重,坚持“反共第一”的方针,掀起一次次反共高潮,专干仇者快、亲者痛的勾当,国家前途令人担忧。这篇文章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2卷第3、4期,反响很强烈,国民党军中一些中下层军官还来信索要这两期杂志。当时这本杂志是免费的,由八路军总部管理处通过延安邮局发行。编辑部留的机动数很少,第3、4期一本不剩,最后郭化若的一本也不知道被谁摸走了。毛泽东说:“好嘛,写文章就是要有人看才好。”
二八、毛泽东对郭化若说:你别忘了还是我的军事教育顾问呢
1941年7月下旬,郭化若和一局的同志加班加点忙了好几天,根据中央首长的指示,针对国民党中央社连续播发所谓八路军、新四军在各地制造摩擦事件的谣言,起草了长达2400多字的《关于目前摩擦事件多与事实不符》的电文,送朱德同志审阅,准备发往重庆,要求蒋介石制止、纠正。
朱德看完稿子,一面签名一面说:“化若同志,你的工作要变动一下,调你去抗大3分校当校长,另外兼四局局长。一局的工作由伍修权同志来接替,你看怎么样?”郭化若想当时有许多军事教育专家都在延安,却分配他去3分校当校长,当然是组织上的信任,便说:“组织上信任我,让我去,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
郭化若高高兴兴做完移交工作,便去向毛泽东告别,毛泽东笑着说:“好嘛,别忘了你还是我的军事教育顾问呢。”听了毛泽东的话,郭化若像一架上满弦的时钟,浑身感到有使不完的劲,他决心重返军事教育战线后,一定要做出新的贡献。
抗大第3分校是193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