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顾问》第43章


到有使不完的劲,他决心重返军事教育战线后,一定要做出新的贡献。
抗大第3分校是1939年7月抗大总校离开延安挺进敌后办学时留下来的一部分教职学员组成的,第一任校长许光达。第3分校第1期学员也是抗大总校第5期留下来的,总共1758人,外来知识青年占绝大多数,为1518人。这期学员于1940年3月和7月分两批毕业奔赴抗日前线,毕业典礼时,中央有关领导都到会致词勉励。
1940年5月17日,第3分校第2期正式开学,招收900人。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各地知识青年进入延安十分困难,因而学员大部分是八路军的干部。全校学员分7个队,有老干队、俄文队和参训队由卝卝整卝理,学习的时间较长,经过了三任校长。1941年初许光达调走,由陈奇涵任校长,他只干了 6个月,又调郭化若去。郭化若到任后,第2期已快毕业。这期学员由于来源不同,教学上也只好采取不同安排,分为两部分,因不同情况而施教。来自八路军各部队的学员,文盲或识字不多的人很多,而且农民意识常有表现,有的还信迷信。对他们的教育安排,军政文化比例基本上是各三分之一,除了进行军事、政治理论教学外,必须用相当大的精力抓文化学习,进行扫盲。知识青年队的教学则分两个阶段,即预科和本科。预科阶段军事课重于政治课,转人本科后则政治课略大于军事课。政治课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哲学、三民主义与日本问题研究等,军事课开设了步兵战术、游击战术、筑城学、射击与兵器等课程。这期学员由于文化基础不一和所学专业不同,毕业时间也不统一,最早6月份,文化程度低的到11月才毕业。
1941年10月10日,3分校第3期开学。这一期由于抗战形势的发展,根据当时战斗任务的需要并考虑今后部队的发展和组织反攻的需要,中央军委要求在训练干部的工作上,前后方要有分工,前方训练步兵干部,后方则主要 训练特种干部。所谓“后方”,实际就是指3分校。因此,3 分校第3期主要培训炮兵、工兵和俄文方面的干部,全校学员分3个队,炮兵、俄文各2个队,工程兵、机械工程兵、参谋训练及步兵各1个队。开学不久,中央军委决定原来培养航空机械工程人才的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和炮兵教导营与3分校合并,这样不仅人数增加了,炮兵、工程兵专业的教学力量也增强了。
1941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做出关于成立军事教育委员会和军事学院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切实整顿军委所属各院校的教育起见,特决定以朱德、叶剑英、萧劲光、谭政、许光达、郭化若、叶季壮、王斌、王诤9人组成教育委员会,由朱德负责领导,其任务是整顿学风、改善教学,确定各学校教育目的,实事求是地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供将来建军之用。决定还指出,为了加强螅毒赂刹康难埃龆ń寺肪木г旱牡?、4两个队之高级干部与抗大第3分校合组为军事学院。原军政学院11月底改组完毕,成为专门培训政工干部的学校。军事学院由朱德任院长,叶剑英任副院长,郭化若任教育长,陈伯钧为副教育长,黄志勇任政治部主任。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寇加紧了对解放区战场的进攻,朱德、叶剑英都很忙,无暇顾及学院的工作,实际上只能由郭化若主持日常工作。他便常和陈伯钧、黄志勇商量工作,并抽空向朱德、叶剑英请示汇报。
军事学院成立后,于12月1日正式开学。全院分高干队与特科队两部分。高干队是培训旅以上干部的,只有一个队;特科队有5个队,即炮兵2个队,工兵、参谋、俄文各1个队。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大家一面开展教学活动,一面参加生产自救运动。虽然物质条件极差,但人们的精神面貌还是很好的,军事、政治、文化学习都搞得红红火火。尤其是大生产运动开展得有成绩。抗大总校搬迁前打下了基础,再经过3分校教职员工和学员的努力,粮食、蔬菜能自给有余了,还自己弹棉花、纺纱、织布、缝衣服,自制墨水、肥皂等用品。郭化若后来还写了一首诗赞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塞外西风着意凉,三军早已备寒裳。
自耕自织丰衣食,笑把他乡当故乡。
郭化若的主要精力自然放在抓好教学工作上。军事学院的学员在年龄、职务、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不同年龄、职务、文化程度的学员想法也不一样。如高干队学员有的感到文化低,读不进;年龄大,记不住;在部队是指挥员,在学院是学员,不习惯,等等。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郭化若召开了一系列的座谈会,摸清思想情况,自己动手写讲话稿,对全校进行动员教育。
他在动员演讲中,对全体学员提出8点要求:一要认识学习的意义,二要知难而进,三要态度虚心,四要计划扎实,五要用功读书,六要听课认真,七要用心讨论,八要大胆质疑。
郭化若认为在抗战正艰苦的时候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必须珍惜。我们同志的军事、政治理论、文化和知识水平,还很不够,将来反攻时需要我们掌握先进的装备,进行新的正规战,以驱逐日寇出中国。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更需要高度的军事理论与技能。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革命,为了人民大众,所以我们决不容一时放松,一刻偷闲。
“我们只会打仗,不会读书”,“我们只会拿枪,不会拿笔”,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屁股尖坐不住”,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是实情,但可以也应该练习读书,可以练得会的。
学习之敌很多,主要的有三个:一是自满,一是好高,一是急成。
要用功读书。首先要静下来,要钻进去,所谓“不见宫室之美”,必须“登堂入室”,才能确实看清屋内有些什么东西。但又要钻出来。只钻进去而不钻出来,就会变成“书呆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书也一样,只在书里面词句中打圏子而不能走出来把握书的内容,则一定不能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善于发现问题与解答问题是重要的,把原则联想(应用)到实际工作与实战时,不是照套,而应分析其共同点与差别点,从世界革命经验中,从中国革命与抗战的具体情况中,得出并经过实践证明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
郭化若还认为,学员不仅要专心听课,还要用心讨论,讨论要有准备,如看参考书,写札记,写发言稿和报告提纲。发言扼要,军人讲话本应简单明了,不可侵占别人发言时间。不要重复人家讲过的,如无新的意见,只表示赞同或反对即可。抓住中心,不争一字一句,而要注意中心意见和问题实质。不可自以为是,要用研究商讨的态度,不可过于自信。要敢于提问,问题深浅、关系大小,都可以问,问得浅也不是羞耻,因为人们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总有第一次知道的时候。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郭化若还组织军政教员研究教学法,开展教学观摩,讨论、交流经验,并做了一次总结发言,对教员的修养、课前、准备、授课方法、课后辅导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郭化若提出,军政教员都应该是:
(一)精通本专业的学者。教员为了要教得好,必须自己先研究得好。所以,教员应该是精通本课的学者。否则,一知半解,误己误人。要有真正的知识,即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相结合的知识;要有真正的理论,即世界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又为中国革命经验所充实的理论,而不是空洞的条文。应有新鲜的材料,而不是陈旧的老生常谈。应有活泼的方式,而不是生硬的填鸭式的教学。现有知识不够的,应自己努力,先求进步。
(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学者。热心负责,了解自己的任务,了解自己的工作对于革命运动的关系。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教的精神才不会错误。按时完成计划,缺课要补。了解学校的组织状况,和连队干部搞好团结。对物质保障的不足,能原谅,对主任教员能尊重。对教育设备与教材的筹备,应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解决。对学员的课外帮助及考绩、鉴定等,应尽自己的热忱。应采纳学生的意 见,忠诚地帮助学员,不可自制假材料。不可用“道听途说”的不可靠的不加考究的东西教学生,以免“以讹传讹”。
(三)学生的知己。了解学生一般情况(文化、年龄、家庭生活、经历以及其他特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