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我主沉浮》第553章


遇见任何的事宜,忽必烈大都需要自身来思考,做出最终的决定,好在忽必烈早就做好了一应的准备。
明军朝着陈庄方向移动了五里地,忽必烈的命令也下达了,近四十万大军朝着明军的方向移动五里地,安营扎寨,如此双方相距仅仅十里地了。
忽必烈必须下达这样的命令,或者说是圣旨,否则大军的气势上面就要输给明军,两军作战气势异常关键,若是眼睁睁看着明军越靠越近,己方却没有任何的动作,军士内心是有失落感的,情绪绝对会受到影响的。
不过忽必烈的圣旨也是很明确的,大军朝着明军方向移动五里地,营地彻底固定下来。
清晰的地图已经摆在面前,沙盘上面也标注了蒙军最新的驻地。
吴邵刚的脸色,终于不是那么严肃了,终于让蒙军动了,两军相距只有十里地了,应该说这已经是极限的距离,但吴邵刚还是要继续朝着蒙军营地的方向移动,在他的心目之中,两军营地相距五里地,就是最大的极限。
因为营地的移动,鼎坤炮也必然需要转移阵地,这是无法避免的,以前计划的是蒙军前来攻打莒县县城,谁知道忽必烈压根就没有这个打算,人家就是不钻进圈子里面,没有办法的情况之下,吴邵刚只能够决定靠近蒙军。
鼎坤炮的阵地是要绝对保证安全的,能够保证安全的唯一办法,就是在三十万大军的护卫之下,之前鼎坤炮设立的位置,在莒县城池的南面,靠近海州的方向,蒙军斥候根本无法侦察到,现在鼎坤炮若是大规模的移动,怕是会引发蒙军斥候的高度重视。
故而鼎坤炮的移动,以及阵地的选择,务必一次性到位,届时就算是蒙军斥候发现了,也没有多大的作用了。
也就是说,鼎坤炮的阵地,距离蒙军军营大约五里地的位置,最为合适,如此鼎坤炮就能够针对蒙军的军营展开狂轰滥炸。
三十万大军护卫鼎坤炮,这样的决定,也就是吴邵刚才能够做出来,因为他知道鼎坤炮在战斗厮杀之中,能够发挥出来决定性的作用。
蒙军的军营,与固定的城池没有太大的区别,鼎坤炮瞄准军营之后,大规模的轰炸,同样能够造成巨大的杀伤。
大军携带的鼎坤炮,有足足的六百门,若是六百门鼎坤炮同时开炮轰击蒙军军营,那种气势吴邵刚都无法想象。
当然,吴邵刚也知道忽必烈拥有回回炮,而且数量不少。
这回回炮虽说原始,可也能够造成巨大的杀伤,想想漫天落下的石头,血肉之躯怎么可能抵御,一旦明军与蒙军的营地相距只有五里地了,蒙军的回回炮同样能够发射,给明军造成一定的伤害。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吴邵刚的圣旨和命令再次的下达,明军继续朝着蒙军营地的方向移动,用三天的时间,在距离蒙军五里地的地方安营扎寨。
吴邵刚的命令刚刚下达,蔡思伟等人就直接表示了反对。
骑兵进攻冲锋的最佳距离,就是五里地,若是明军的营地距离蒙军的营地仅仅有五里地,那么正好在蒙古铁骑冲击的范围之内,届时蒙古铁骑就能够发挥出来最大的威力,而且这个威力还是明军直接给予的。
蔡思伟等人当然知晓鼎坤炮的最佳射程也是三里地到五里地,不过他们详细计算过,六百门鼎坤炮的安置需要时间,至少消耗大半天的时间,而蒙军若是在大军刚刚抵达的时候发起进攻,如此明军就会处于巨大的劣势之下,到那个时候鼎坤炮若是不能够发挥出来作用,则所有的安排都会化为乌有。
就连张文谦和吕文焕等人,都对这样的安排有些担心,他们认为这样做太过于冒险了。
吴邵刚坚持了自身的意见。
蔡思伟等人来到中军帐的时候,吴邵刚直接开口了。
“诸位爱卿之担忧,朕是明白的,每一次的作战厮杀,都是赌博,朕来都是如此的认为,此次更是不例外,一旦朕麾下大军距离蒙军只有五里地,蒙军在第一时间发起进攻,则将士将处于巨大被动之中,鼎坤炮的阵地安置,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而蒙军真正发起进攻的时候,鼎坤炮不一定能够发挥出来作用。”
“不过朕以为,忽必烈绝不会有动作,如此关键的战斗厮杀,没有十足的把握,忽必烈岂会轻易的动作,蒙军驻扎在陈庄六天的时间,丝毫没有进攻的迹象,此次前移五里地安营扎寨,依旧没有丝毫进攻的动作,如此看来,忽必烈亦是非常谨慎的。”
“朕需要的就是这个犹豫,不要多长的时间,半天足够了。”
“张炳辉,你有信心在半天之内,布置好鼎坤炮的阵地吗。”
张炳辉站出来,抱拳开口。
“皇上,末将有信心,两个时辰足够了。”
“好,朕需要的就是这句话,诸位牢记,我们距离蒙军军营五里地的时候,就是总攻的开始。”
吴邵刚说到这里的时候,蔡思伟等人总算是明白了。
原来前移五里地,三十万大军不会耗费多长的时间来安置营地,而是准备直接对蒙军发起总攻,如此就不一样了,军士已经做好了厮杀的准备,就算是蒙古铁骑来袭,也能够抵御的,只要坚持到两个时辰以上的时间,一旦鼎坤炮开始发威,则蒙军定然无法全力进攻。
这是主动进攻的方式,也是计划彻底打败蒙军的作战部署。
三十万加上四十万,七十万人将在这里展开厮杀,如此的搏杀,怕是上千年都难以出现的,这让蔡思伟陡然的兴奋起来。
吴邵刚同样是兴奋的,可他的脸上看不出来丝毫的表情。
第五百零九章 终极一战(10)
明军再次的靠近,让忽必烈突然感觉到了紧张,这是从未有过的感觉,身经百战的忽必烈,经历过太多的事宜,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与紧张了,可这一次他居然真的感觉到紧张了,就连忽必烈自身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尽管有了紧张的感觉,可忽必烈还是要认真仔细的分析,难道说明军真的有什么其他的计谋,或者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忽必烈少有的变得谨慎,这一战意味着什么,忽必烈也是非常清楚的。
就在明军逐渐靠近的时候,哈必赤频繁的请战了,恳求率领蒙古铁骑,发起对明军的进攻,不过合丹与兀良合台两人,都是沉默的。
下达进攻的命令,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宜,只要忽必烈的一声令下,几十万大军就要扑向明军,展开惨烈的厮杀,可忽必烈犹豫了,因为他从未见过如此指挥作战的人。
忽必烈早就已经知晓,吴邵刚这一次也是亲自率领大军作战。
两军相隔十里地安营扎寨,这已经违背了作战的规矩,双方的军营相距至少应该在三十里左右的距离,如此就算是遭遇到了溃败的局面,营地里面还有调整的几乎,相隔十里地的两路大军,交锋厮杀开始之后,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够是硬碰硬了。
可若是相隔在十里地之内,甚至是五里地,那就完全是破釜沉舟的做法,双方的将士只能够拼命的搏杀,没有后退的选择,除非是全面性的溃败。
吴邵刚为什么会这样做,难不成是有着十足的信心吗。
如此的作战部署,不符合常理。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是忽必烈的认为,产生这样的认识,也是受到汉人大臣的影响,当初的山东之叛乱,已经给忽必烈敲响了警钟。
忽必烈命令斥候加紧侦查,同时命令十五万蒙古铁骑的将士,悉数做好厮杀的准备。
蒙古铁骑最佳的冲锋距离,就是五里地,战马能够在这段距离之内保持最大的冲击力,形成一股骇人的气势,军士就更不用说了,正处于最为亢奋的状态,如此状态之下,首先发起进攻的一方,几乎就能够保证作战的胜利。
难道明军不明白这一点,难道说吴邵刚不知道这个常识吗。
两天时间过去,明军安营扎寨的地方,距离营地只有七里地了。
忽必烈必须要做出决定了,是静观其变,还是派遣大军厮杀。
时间到了第三天的凌晨,明军依旧在朝着前方慢慢的移动,刹那间,忽必烈做出了判断,明军与蒙军之间,相隔的距离应该是五里地,恐怕最终的决战就要到来了。
一大早,明军刚开始移动的时候,哈必赤就前往中军帐来请命了,不仅仅是哈必赤,就连合丹与兀良合台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