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了战争》第72章


不过后来“霹雳”大队的表现还是不错,他们在两天以后成功抓到了奥拉达·克·索布尔的尾巴,但是“跳蚤”并非易与之辈,他留下一个小部队拼死反冲锋,一时压住了我军的锐气,自己带着大部队立刻分散,迅速转移。而这个小部队在猛打了两个小时被我军包围,正要发起炮击,他们却挂起了白旗,要求投降,倒把包围部队搞得楞了神。后来在审讯这个部队的指挥官时才知道,这居然是奥拉达·克·索布尔特意嘱咐的。他留下不过半个营的部队,命令他们火力全开,一定要顶住“霹雳”大队。而“霹雳”大队没有重武器支援,一时被压住了动不了手,于是联络附近的友军部队实施包围。而连这个奥拉达·克·索布尔也都算到了,他告诉指挥官,在抵抗两小时后就向中国军队投降。第二次东大陆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战俘采取不杀不虐的政策(这也是由于第一次东大陆战争中在巴比伦沙漠里修铁路累死了十几万巴比伦战俘,从而在巴比伦人民中造成极恶劣影响的检讨),因此他们投降后性命无忧。而要受降又可以把中国追兵拖住,有三个小时,“跳蚤”早不知跳哪里去了。这个指挥官完全不折不扣的按照命令行事,最后只死伤了四十几个人,还成功的掩护大部队脱逃了。后来我和成逊说起这事,奥拉达·克·索布尔能在这么紧急的事态下当机立断,做出这样周密的计划,实在是个人才,不可小视。
又纠缠了三天,奥拉达·克·索布尔的作战物资已经耗得七七八八,手下也都疲惫不堪,他的屏护兵力——那两个国民师——已经在我军的攻击下消耗殆尽。奥拉达·克·索布尔于是开始按照计划撤退,他不动声色,在又一次发动“跳跃袭击”后忽然没了踪影,等第二整编集团军仔细搜索发现“跳蚤”并不在埃都利城内的时候,他早已向东行进了一百多公里了。
1882年3月30日,我军正式占领埃都利,但是感觉上是接收了敌人让出来的空城,倒有种猫被鼠戏的窝囊感,于是从官到兵从上到下都窝着火。中部集群在埃都利的作战其实可以说是失败了,我们的战略目标没有完成,十几万人和敌人区区一个师纠缠了快十天,简直可以说丢脸之极。我没有出席入城式,而是直接跟钱隆报告作战情况,并询问下一步的作战要点。
第三卷第二次东大陆战争第三十六章
1882年的巴比伦已经到了垂死的边缘,希腊人还在墨比河以北和钱隆苦苦缠斗之中,而美国则被打怕了,看着中国远征军的滚滚铁流在东大陆驰骋,只是依托祖鲁谷地的险峻地形守卫本土而已。不过看到巴比伦即将覆亡,美国人也开始着起急来。他们也知道巴比伦一旦完蛋,我军转过身来,轮下来的就是美国自己了。在这样的事态面前,美国总统在2月里向国会讲话,要求通过《无限制援助巴比伦法案》,很快就获得了通过。但是美国和巴比伦这时已经没有陆地边界了,只能通过海运,向局促在萨马拉的巴比伦临时政府提供作战物资和补给。而把持巴比伦临时政府的亲希派到了这种时候也再顾不得到底该亲谁了,有奶便是娘般傍上了美国,两国关系急剧升温。
但是巴比伦毕竟是不行了,埃都利被我军占领以后,巴比伦在战略上已经毫无回旋余地。眼看着远征军中部集群二十万大军在埃都利集结,厉兵秣马,下一步作战行动的目标傻子也知道。萨马拉全城都在为之颤抖。而这时的萨马拉已经成了一个大难民营,拥挤着一百多万难民,而平日里这个城市只有十来万人口而已。马拉扎·特希在《黯淡的日子》里留下了对当时萨马拉情况的写照:“我住在海军基地外面的陆战队营房里,一间单人房住了四个人,拥挤不堪。”“司令部变成了联合司令部,海军简直是把我们当成丧家犬般对待。”“城里到处都是乞丐和难民,把小小的萨马拉弄成了一个大垃圾堆。”“小巷里满是暗娼,开价便宜得惊人。据说这些暗娼都是从西边逃来的难民,许多都是以前巴比伦城的大家闺秀,沦落到这一步,真是让人触目惊心。”“缺少粮食,从美国运来的救助粮根本不够,在萨马拉现在有十二万军队和一百多万人口,可是粮食却只有四十万人的份额。限定供应的数量连狗都吃不饱,虽然还硬撑着工作,但是我也知道,坐在办公桌前却只想着饥饿而已,脑子都发木了,根本谈不到效率。”“从窗口望去,可以一直看到海边的码头,在那里污浊的海水拍打着从美国来的货船。”“数千人想要挤上船去,秩序乱到根本无法控制。落水的、叫骂的、大打出手的……拥成了一堆,天天都有人在拥挤中丧命,但也还是有数千人上了船,逃往美国或是罗马。他们大部分都只带着随身的行李,在未来一周的航程里只有一点点食物可以充饥。”“街上肮脏破烂的小乞丐随处可见,他们在萨马拉的大街小巷里穿行,偷走一切可以偷的东西。”“每天有数千人死去,西郊的火葬场彻夜不停的焚化着尸体。”
军事方面,根据“霹雳”特种大队搜集的情报,以“乌龟”为中心,四个国民师作为拉托德·米力克亚德将军的羽翼,在萨马拉外围担任防御。有了巴比伦城的经验,我当然知道拉托德·米力克亚德不好惹。而且这时候的巴比伦真是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候了,在没有做好完全准备的时候贸然进攻,万一出师不利挫了锐气反而得不偿失。于是我命令大量囤积弹药,准备用铺天盖地的炮火去粉碎肯定是非常激烈的反抗。同时派出飞机,对巴比伦人的防线进行骚扰性轰炸。这些轰炸虽然局限于军事目标,但是却也大大加深了萨马拉城内的恐慌情绪,有一两次甚至造成了全城性的混乱,据说踩死了不少人,后来也成了反战派的口实,说我们对萨马拉进行“恐怖轰炸”什么的,但其实我们自始至终就没有在萨马拉城区投下过一颗炸弹。我也派出空军去轰炸萨马拉的港口设施,意图截断来自海上的供应,但是萨马拉海军基地的防空设施相当完备,巴比伦最后一点空军又拼死守护,我们的轰炸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我让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师长许圆联络大西洋舰队,看看能不能由海军来完成这个封锁任务。我自己则调集中部集群的几乎全部兵力,铺开一张大网,向萨马拉慢慢推进。当时我们并不知道美国的海军已经在路上,也不知道希腊的大西洋舰队也正在过来救援的途中。萨马拉战役,作为巴比伦在东大陆的最后一战,还没有开打已经注定了它庞大的规模。
美国方面对于萨马拉战役的记载很详细,毕竟在整个第二次东大陆战争中,萨马拉战役是美国人为数不多的可以上得了台面来谈谈的战役。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美国有许多学者研究萨马拉战役,人数比中国的相关学者要多一倍也不止,关于这一战的书更是多不胜数,还有四、五部关于萨马拉战役的记录片。前年美国历史研究协会要拍一部关于萨马拉战役的记录片,特地派人与我联系,想让我在片中代表中国方面谈一些情况,但是我还是婉拒了。1900年的时候,美国人曾拍过一部名叫《萨马拉》的电影,把美国海军大大美化了一番,结果在中国放映时遭到中国退伍军人协会的联名抵制——我也看了那部电影,我不知道当时海上的情形,不过就我所知道的美国海军和当时的情况,美国人完全不象电影里的那个样子。当时各国的军队都战斗得非常英勇不假,但是美国人要在电影里扮救世主,看起来还是很让人腻味的。
(萨马拉战役,用陆军的话说是从1882年的5月11日开始的。而海军有自己的一套说法,按照《中国海军志》的说法,萨马拉战役是在1882年5月4日清晨,在萨马拉东南400海里的洋面上,由中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和赶来救援巴比伦的希腊大西洋舰队打响的。1892年的时候,在萨马拉战役10周年的纪念会上,为了争夺这个“首先开打”的荣誉,陆军和海军大吵一架,两边参加的最高长官在会上大讲酸话,互相指摘攻击,要不是那天国防部长也在,差点就没在纪念会上动起手来。后来军委专门为这事发了个文,此后所有的萨马拉战役纪念会都改在这一战役结束的时候开,总算这个双方都没有异议,这才暂时平息了纷争。)
第三卷第二次东大陆战争第三十七章
萨马拉外围的零星战斗从4月开始就一直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