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秦帝国》第28章


,一直就这样。鲁儒生说他“面谀以得亲贵”,一点儿也不冤枉他。
叔孙通凭着自己的“面谀”和“曲附上意”和他确实有的一些儒学,一直在刘邦手下混到了“太子太傅”的高位,主抓礼仪和意识形态的工作,乃至被司马迁封为了“汉家的儒宗”。
但叔孙通怎么看上去也跟先秦那种“威武不能屈”的儒不一样(董狐之类的),而像是“变形虫”的儒。
衣服可以改,那么学说就也可以改了,黑白和真理也可以改喽?!如果知识分子都成了这样,那这个国家就算没了脊梁了。先秦儒家之所以后来被改造成为皇权时代的时髦的思想武器,那不是别人改造的,就是叔孙通这类人改的。就是这类人太多了的缘故。
章邯这个人,是个很有“反动”思想的人物。但是,大秦帝国倘若因他而不倒,他又何尝不是扶危持倾的历史功臣呢?
公元前208年初冬,当周文数十万义军打过来的时候,章邯正担任秦政府的“少府”一职。少就是小的意思,少府就是小的府,也就是小金库的意思。我们说,皇帝也是有私房钱的。国库里的钱他不能动,这些钱是各郡县缴上来的赋税,用于国家养军队、修长城和发给公务员。皇帝并不能把天下的赋税直接据为私有。但是,皇帝也直接占有一些良田,还有肥美的山林水泽,盛产木材、矿石、左口鱼和大闸蟹,都可以卖个好价钱。于是,这些宝地上产生的收入,全都进了皇帝的小金库。章邯就负责管着这小金库。因为是给皇上看钱,级别因此格外高,位列九卿。
小金库的钱干吗用啊?除了养活皇室,还有重要一项就是修阿房宫了。所以章邯可能也是阿房宫工地上的大工头。
这一天,秦二世急惶惶地召见大臣。他扶着桌案,花容失色,颤颤着叫:“你们都说是一些偷东西的盗窃团伙,怎么现在已经聚了数十万之众,密密麻麻已经压在骊山脚下,这完全是带有赤裸裸政治目的的造反啊!”
群臣都闭紧了嘴巴,噤若寒蝉。
章邯施礼举手说:“我可以发言吗?”
“好,请举手,对不起,请发言。”秦二世慌慌张张地说。
“据卑臣分析,如今周文的反寇有数十万之众,贼氛甚炽,其锋汹涌。我们咸阳有五万精锐的近卫军,而左近几个大县的武装,虽然战斗力颇强,但是有一定路途,已经来不及向骊山这边运动了。”
第七章 章邯救秦,伏尸万里(3)
“是啊,是啊,”秦二世咆哮道,“都是你们谎报贼情,延误了战机。我一再强调求真务实,求真务实。让你们讲真话,你们就是不听!”
群臣都面面相觑。讲真话的人是有啊,现在还在监狱里坐着呢。
“难道眼下只能拿这五万人去打他那数十万吗?”秦二世头上出了汗,问。
“陛下不必躁急,好在骊山脚下,我们的人有现成七十万,可以动员。”
“什么意思,你是说谁?”
“就是那些搬石头、抡土锤的刑徒,都蛮有把子力气。只要陛下把他们赦为自由人,他们一定感恩戴德,替陛下驱驰,贼势可平。对他们来讲,打仗可比搬石头轻松。”
“那武器能准备好吗?”
“卑职亦掌管兵器制造,我可以很快地授兵(发兵器)他们,迅速反击周文。”
章邯手捧着赦书,往骊山去了。我们跟随着他的背影,一起来到骊山工地上来看看热闹吧。
骊山是个有名的地方,最早周幽王老大爷被犬戎揪着胡子,杀死在骊山。而蒋介石也曾在骊山被捉,至今留下一个西安事变的纪念物“捉蒋亭”。两千年前的骊山,则是一个血汗工场,有七十万劳改犯每日像工蚁一样在骊山繁忙着。
这些人犯的都是什么罪呢?
第一种,是比较严重的罪,比如集体盗窃,被抓住了,没得说,罚作城旦,劳改几年。他们穿着国家发给的工作服(叫做“赭衣”),暗红色,显眼,跑了好抓。有时候干活同时可能还要戴枷。
第二种是一些罪行较轻的。比如秦昭王时代有一个居民小区的人凑份子出了八头牛,杀了牛给生病的秦昭王祈祷康复。这违反了只有腊月祭祀才能杀牛的行政规定,于是罚每家缴纳两副作战用的皮甲。罚一副甲或者一只盾,是秦帝国律令中常见的处罚措施。这属于罚款。属于行政处罚中的一种。这总比刑事劳改强吧。
但是,遇上一些穷家,缴不出罚款怎么办呢?那就跑来干活吧,也去骊山。
我曾经去过骊山秦皇陵,看见博物馆里展出了一些刑徒死后的墓志铭。墓志铭是瓦制的,和尸体们埋在一起,总结了各个刑徒的“光辉生平”:他们通常属于后种情况,是犯了什么小错,被处以罚款。但是这家伙又穷,把家里的财产抵上之后,还是不够。从墓志铭看,有的人是差政府一千多个钱(指“秦半两”),有的人差七八千个,最多一个人欠了一万多个钱——鉴于这个人欠得最多,我们不得不公布一下他光辉的名字。他叫“小亥欠”,欠了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个钱。“亥欠”就是咳嗽的意思,所以他的名字可以叫“小咳嗽”。
不知道小咳嗽犯了什么罪,是养了性无能的牛,还是偷了什么值钱的东西呢?总之,家里财产不够支付罚款,全缴出来之后,还差政府一万多个钱。据当代学者估算,秦代一户五口之家的年收入约六千钱。
秦政府规定,可以用劳役来顶自己的欠款,这就是所谓的赎刑主义,是便于缓和帝国与民众之间的矛盾的积极措施。怎么个赎法呢?按秦朝《司空律》规定:每劳动一天折合八个钱,如果吃国家提供的工作餐,就才折合六个。男同志一天比女同志一天折合的多一点。也就是说,“小咳嗽”劳动六年,应该就够缴齐一万钱的罚款了。哈哈,就怕那时候,他累得变成大咳嗽了。
如今天下大乱,这帮人被解放出来,编成平叛军,他们作战勇敢,砍了敌人人头是可以折合成自由的。不知道“小咳嗽”是不是也编在了反击周文的平叛军里边了。
小咳嗽这天被“包工头”召集到工地边上,开始领武器。
这里要说说大秦帝国的武器。在后来埋葬小咳嗽的皇陵外围坟不远处,就是赫赫有名的兵马俑,迄今有四万多只箭头在那里出土。除了一枚是两棱的,其他全是三棱的,杀伤力更大。当小咳嗽从将尉手里领到了这种三棱箭,他发现,每个箭头都有三个弧面,而且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可以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而且有的弧面是带刃的,所谓“刃簇”,可以更好地切割人体。最奇特的是,小咳嗽可能没有发现,但是兵马俑馆导游的人告诉我们,这四万只出土的三棱箭头,居然都有“国标”标准: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都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虽然它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工厂,生产于不同的时期。这样的好处就是:即便是不同工厂出产的箭产品,送到前线上去,战士们用起来也不会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是迷你的,有的像烧火棍。而都可以放在秦帝国制造的任何一只弓弩上,平稳地朝着敌人愤怒地射出去。这就是所谓的“互换性”。
第七章 章邯救秦,伏尸万里(4)
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秦帝国建立了一个庞大完善的武器标准化制造体系。
兵马俑出土的箭有四万余支,除七支外,全属统一型号。都是三棱面箭头,对一百七十二支箭抽查发现,不同面的主要尺寸误差仅为几毫米。
箭头的批量很大,尺寸、形状和表面质量又达到很高的精度,这是现代即使高级工匠手工操作也极为困难的。所以,必须得是实现有明确统一的尺寸和精度要求,相对稳定的加工工艺、生产设备条件及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到达如此效果。由此推断,秦帝国的机械工程已经达到了标准化程度,在制造工艺的标准化方面已具备相当的水平。这大约就是所谓秦代的“国标”吧。
由于铜箭头的几何形体及几何参数一致,就有了很好的互换性,放在任何不同弩机上均可发射。并在相同的弹射力下,有较为一致的射程和命中率。
而且,弩机的零部件生产,也是标准化的,做到了很好的配合精度和互换度。车辆部件也是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