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镜头中的毛泽东:再现第一代领袖的真实生活(选载)》第20章


一唱雄鸡天下白。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后,标志着天安门回到了人民手中。自那以后,广场几经扩建,城楼更加庄严。每逢节日,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举行重大的国事活动。天安门城楼在人民心目中是崇高的,在崇敬之中,也觉得有几分神秘飘渺,可望而不可及。直到1988年天安门对所有的人开放,老百姓才有机会登上它……
从那以后,人们总爱把天安门和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好像毛泽东生活在天安门城楼上一样。其实,毛泽东一生上天安门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有人作过比较确切的统计,他老人家总共上过45次天安门。—正常情况下,他每年上两次,“五一”一次,“十一”一次。非常情况下,就很难说了。1966年,他老人家一年上了8次天安门—他要发动“文化大革命”,要接见“红卫兵”小将……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已经作古,他留下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在人们中间流传。同样,他在天安门上也留下许多值得人们回忆和思考的脚印。
毛泽东挥动帽子,亲切地向天安门广场的百万群众致意,这是当年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画面。直到现在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大厅里的一幅巨型油画,就是画的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站立在城楼上,毛泽东面带微笑,神采奕奕,挥动着灰色的帽子的形象。
毛泽东每次上城楼都是走城楼后面的西马道,然后再坐电梯上到城楼的顶层。毛泽东来到电梯的门前,他不急于进去,而是站立在门口。开始大家不知道毛泽东这是在等谁,为什么不进去。不一会儿,宋庆龄副主席来了,毛泽东微笑地上前挽住她的胳膊,并肩走进电梯。这细小的举动,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对宋庆龄副主席的尊重。可是,许多人不知道,在他们来到城楼之前,周恩来总理已经先期到达,他先在电梯里乘坐一个上下,要亲自检查电梯的安全情况。而他自己从不坐电梯上城楼,都是从旁边的台阶拾级登上城楼。上去后,又亲自站在电梯门前迎接毛泽东主席和宋庆龄副主席。多少年,毛泽东主席总是挽着宋庆龄副主席登上城楼,周恩来总理又总是这样迎来送往。
无论是战火乱世还是太平盛世,毛泽东和周恩来同舟共济,可见两位战友情深意笃!毛泽东一上城楼,就快步走到平台的栏杆前,一边高呼“人民万岁”,一边挥帽致意。为了使热爱他的人民都能看见他,他一次又一次从城楼的这端走向另一端,这可不是一般的运动量,城楼平台足足有一二百米长。毛泽东主席丝毫不显得疲倦,脸上泛动着红光。人民的领袖爱人民,人民的领袖人民爱。摄影镜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
画面是无声的,静止的。摄影师镜头的画外音却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毛泽东登城楼的动人故事。
毛泽东第一次上天安门,心情无法不激动,他对着麦克风说:把水银灯打开,我要看看青年同志们……
一般的老百姓不可能想像,这天毛泽东是清晨才睡觉的。当成千上万的人群拥上十里长街的时候,毛泽东却正在梦乡。
这些日子,他实在是太忙了,也实在是太累了。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马上要建立一个新的共和国,有多少工作要做,有多少事情要处理。他身为统帅,用日理万机这个词是绝对不过分的。
据当时的卫士回忆,他是中午1点钟才起床的。
从他当时的面容看,他睡得不是特别好—他毕竟是要登天安门,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波澜。
毛泽东有个习惯,起床以后的第一工作是浏览床头的报纸。今天,卫士不得不打断他的习惯,催他穿衣吃饭。
他穿上了特意为他缝制的“礼服”—这是一套黄色的美国将校呢制服,是特级技师为他精心制作的。
他先来到了中南海的勤政殿,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领导人欢聚一堂,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点50分,毛泽东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下,他们要在这里排队集合,登上天安门。毛泽东自然站在了最前面,朱德、刘少奇等紧随其后。
天安门的东西两口有两条马道,是供人们上下天安门用的。毛泽东走上马道的时候,的确有一种“马道通天”的感觉,面前是碧蓝的天空,是一望无际的苍穹,还有那么一两朵云彩点缀。
第一次踏上天安门,心情不免有些紧张。因而,毛泽东的神情是严肃的。他走到天安门的正中央,立正站好,双目炯炯地看着广场上沸腾的人群。
日出日落天安门(2)
这时候,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大会开始。
毛泽东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到麦克风前,环视了一下人群,平缓了一下呼吸。用湖南官话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这声音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语。后来,人们说他在天安门上宣布的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其实不是,他只是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并没有另外的话。
天安门广场上沸腾了。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按照事先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要亲手升起共和国的国旗。他大步走到升旗的按钮下,按动按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广场上鸣礼炮28响。
惊天动地的礼炮声,使人们看到,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此时此刻,领袖的心情是激动的,群众的心情也是激动的。他们浴血奋斗几十年,终于迎来了共和国的成立,也就是说,他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打下了一个新的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激动的吗?
朱德总司令下达阅兵令,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最高统帅的检阅。是军威,也是特定的环境的作用,广场上一点声音都没有,只能听到方队整齐的脚步声。
毛泽东看着这雄壮的队伍,举起了指挥千军万马的手臂,向这支英雄的队伍敬礼。
阅兵到黄昏才结束。群众游行便在“团结就是力量”等歌声中开始了。整个广场上灯笼火把,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天,广场上最动人的口号是“毛主席万岁!”
这个口号之所以喊出来,完全是出自人们的内心。人们已经无法用别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了。
曾经有人考证过,“万岁”这个词,是有点封建主义的味道,及至后来的“万寿无疆”,则更是旧时代的产物。不知为什么,人们那时偏偏选择了它。
当一个人被千百群众高呼万岁的时候,他的心情一定是不平静的。这天毛泽东自始至终站在城楼上,始终举手向群众致意。面对群众的万岁声,他忍不住朝群众喊:“同志们万岁!”
当青年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通过金水桥的时候,毛主席对他们喊:“青年同志们万岁!”青年学生更加狂热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走到扩音器前,说:“把水银灯打开,我要看看学生们的队伍。”
霎时,水银灯亮了,青年学生更加兴奋,几乎把嗓子喊哑了……
毛泽东朝对面的空座位瞥了一眼,又侧过脸和西哈努克谈话,仿佛根本就没看见那座位还空着。
1971年的“五一”节。
这是“文化大革命”的第6个年头,但这时中国的政局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当然,这个事件中国的老百姓是不知道真相的。这就是毛泽东领导全党在庐山会议上挫败了林彪一伙抢班夺权的计划。
这时的林彪撕去了唯唯诺诺的面纱,公然在高层人士面前表现出他与毛泽东剑拔弩张的关系。
“五一”那天晚上,有盛大的广场焰火晚会。杜修贤和过去一样,随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拍摄中央领导和首都人民欢度节日的镜头。
在这之前,杜修贤要检查一下拍摄的灯具,防止曝光不足,因为有主席出场,不能多用手灯。
晚上的活动往往时间长,场面大,准备不好就会出“洋相”。素以“严”著称的总理,绝对不允许记者,特别是他身边工作的记者在公开场合出半点差错。他们跟了总理十多年,没少受批评,也没少受表扬。
杜修贤到城楼时,工作人员已开始布置城楼的座席,座席排列一般按照职位高低严格划分,台子正中放了一张圆桌,围了几把椅子,两边各又有几张圆桌。正中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