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3-钻石的历史》钻石的历史-第12章


奥本海默在钻石领域达到的高度无人能及。
经过这番打拼,奥本海默觊觎已久的戴比尔斯主席身份瓜熟蒂落,成为了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虽然戴比尔斯公司当时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但是包括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内的反对者对奥本海默手中高度集中的权力感到惧怕——戴比尔斯公司的主席、新钻石集团的领导,更何况那个新集团是奥本海默一人创立起来的。最后,奥本海默超重量级的身份和地位使他过关斩将。1929年12月20日,星期五,戴比尔斯董事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奥本海默成为集团主席。
在金伯利城斯多克戴尔街的老会议室里,奥本海默终于坐上了钻石王国的第一把交椅。那一年他49岁,如日中天。会议室墙上高悬着巴尔尼·巴纳多和赛西尔·罗德斯的照片,这两位先驱的目光凝视着屋里的一举一动。一位股东进行了简短而正式的发言。巴尔尼·巴纳多的表弟大卫·哈里斯爵士坐在一旁,表情冷酷。弗里茨·希尔斯科恩揪着胡子,瞪着桌子生闷气。奥本海默似乎一点也没感受到这份强烈的敌意,他心满意足地坐在椅子上,右腿弓起,双臂环着右膝,孩子气十足。
欧内斯特·奥本海默爵士亲手毁掉了伦敦钻石集团。自从他大权在握的那一刻起,他的故交好友们就注定厄运当头。他太了解这些人的底细了。曾经操作钻石毛坯交易的中间商就此下岗,戴比尔斯集团从此一手遮天。
在戴比尔斯集团的企业文化中,奥本海默创立的产销体系被称作“单渠道销售”。在这个销售体系中,生产者团体将钻石毛坯送到伦敦待价而沽。这些生产者要么是戴比尔斯麾下的矿主或加盟者,要么是与戴比尔斯签定独家供货合同的矿主。另外,该公司还把市场上散户出售的毛坯全部买入。下一步,戴比尔斯集团把收集到的所有毛坯集中送到伦敦进行挑选分类,然后把各个成色的毛坯混装在不同批次的“集装箱”里,出售给根据商品信息付款的买家。在戴比尔斯的巅峰时期,这套系统控制着全球钻石毛坯交易量的80%。如果钻石价格下跌,戴比尔斯就切断各大切割中心依赖的货源,价格回升之后,钻石供应才再度恢复。
钻石帝国在经济体系中非同小可的份量促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有戴比尔斯集团才是钻石的知己。从上文提到的生产者团体在钻石毛坯市场上的地位判断,伤害戴比尔斯就是伤害钻石。多亏这个巧妙的逻辑命题,戴比尔斯集团才逃过了1954年的一场劫难,那一年前苏联地质学家在西伯利亚稳定地块上发现了一片密集分布的火山筒。前苏联当局对这一发现秘而不宣,有分析表明该国政府不具备开发钻石资源的能力。毕竟那块土地终日被冰雪覆盖,从地表到地下350英尺的地方都是冻土层,而且挖掘现场既无交通工具也无电力设施。但是这些忧虑远远不能说服前苏联政府放弃这个项目,他们不用取悦什么投资人,为了钻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只有一件事值得他们关心,那就是这些钻石能换来多少外汇。
《钻石的历史》 第二部分钻石帝国奠基人(6)
前苏联政府雷厉风行地建起一个矿业城市,他们砍掉了火山筒上面的森林,立即开挖。戴比尔斯集团的高级主管们飞赴莫斯科,立志拉拢政府首脑加入垄断集团。戴比尔斯完全有理由对西伯利亚的矿脉产生恐惧情绪,因为那些矿脉含量丰富,足以满足全球钻石毛坯市场1/4的需求。戴比尔斯警告前苏联政府说,如果他们挖掘的毛坯流入安特卫普或特拉维夫,全球钻石价格就会迅速走低。莫斯科当局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与戴比尔斯集团签署了供货协议。
1960年3月21日,南非警察对夏普维尔市的黑人居民进行武装镇压,69名市民不幸罹难,这件事引发了前苏联史上唯一的反戴比尔斯活动。野蛮流血事件令莫斯科当局义愤填膺,他们耻于同种族歧视地区白人大亨开办的南非公司产生任何联系。很快,一家名为城市西东有限公司的新企业接过了西伯利亚的钻石合同。这家公司与戴比尔斯集团看似毫无干系,其实它的幕后老板仍然是戴比尔斯。西伯利亚的钻石仍旧销往伦敦市场。
戴比尔斯的钻石帝国连接着历史与现在,钻石毛坯市场好比它手中驱动世界的皮鞭。但是这皮鞭毕竟是身外之物,总有人能把它抢走。虽然戴比尔斯一时成功地把俄罗斯的钻石导入伦敦市场,但与俄国人打交道并非易事。莫斯科当地的钻石大亨们对戴比尔斯的估价行为心存疑虑,随着俄罗斯钻石行业的蓬勃发展,总有一天他们能抓住机会挤进毛坯市场。戴比尔斯集团应付这一招的对策就是在拥有的钻石数量上压过所有对手,若有钻石生产者不顾行规擅自出售,他们就把大批的钻石毛坯投入市场,通过价格下跌整垮竞争对手。戴比尔斯集团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丰厚的钻石储备在波涛汹涌的商海里从容泛舟,其他对手只有望洋兴叹的份。
1955年,南非人加文·拉蒙在如今的博茨瓦纳境内、当时的博楚瓦纳兰保护地开始了自己的寻钻之旅,此人身材瘦削,脸上总挂着一丝干巴巴的微笑,性格沉静。他曾是戴比尔斯集团里经验丰富的老牌地质学家,在当时的照片上,他永远穿着咔叽布制成的猎装和同样材料的短裤。他喜欢在脖子上俏皮地扎上领巾。他满头银发,梳着利索的背头发型,而且即便太阳晃得他睁不开眼,他也从来不肯戴上帽子,只是把它抓在手里,垂在身旁。
拉蒙把总部开在博茨瓦纳南部著名的地貌卡拉哈里沙漠边缘的罗贝茨。孕育着钻石矿脉的卡瓦尔稳定地块一直延伸到卡拉哈里沙漠的正下方。拉蒙推断,既然这个地块在南方不远的地方蕴涵着钻石矿脉,那么为何不在此地碰碰运气呢?
卡拉哈里沙漠覆盖着200,000平方英里的大陆。有些地方的沙层深达上百英尺。就算这部分地块里真的存在钻石矿脉,它们的地表特征也只是深深地隐藏在厚重的沙漠之下。任何充当钻石指示剂的矿物质都深埋在沙砾之中,要想在卡拉哈里沙漠上通过挖掘的手段寻找矿脉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拉蒙觉得自己可以另辟蹊径。
卡拉哈里沙漠四周耸立着一圈高大的红色蚁丘。千百年来,无数蚁群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生生不息。它们挖掘的隧道网络向下延伸,深不可测。数以亿计的蚂蚁世代相传地进行着挖掘工作,他们把挖出来的沙砾和其他矿物堆积在地表,逐渐形成了一座座蚁丘。小小的蚂蚁在不经意间对卡拉哈里沙漠深层的沙砾成分进行了抽样调查。虽然蚁丘会被风沙夷为平地,但是其中包含的深层矿物质却留在了地表。因此,蚁丘的表层结构饱含着深层矿物质,对其进行取样分析实际上就是间接地对深层土壤进行分析。如果沙漠底下有钻石矿脉,那么表层沙砾里必然存在钻石指示剂。
(拉蒙的勘探行动远远早于约翰·葛尼对石榴石化学成分与钻石之间联系的定性研究,但是地质学家早就知道石榴石经常出没在有可能伴随钻石出现的矿物质中。)
拉蒙撒开人马,让他们在沙漠里四处抽取沙砾样本。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为卡车开辟出一条笔直的道路。然后他们给沙漠进行坐标分区,在每个区里进行采集样本。随着他们的深入,拉蒙接到了发现钻石指示剂的报告。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矿物质分散得到处都是,没有一例样本中的指示剂达到一定的含量,但是拉蒙认为,有指示剂就说明卡拉哈里沙漠下面一定存在着钻石矿脉。
拉蒙在沙漠中一干就是6年。取样者们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每个分区之间的分割线,他们在自行车轮上装了一个里程表,用它来丈量取样点之间的距离。他们的研究结果未能使人信服,1961年,拉蒙带着人马走出了卡拉哈里沙漠,把开发目标转移到了东部地区。
就在两年以前,另一家公司在卡拉哈里沙漠的边缘地带找到了三颗钻石。他们寻找矿脉的活动以失败告终,继而放弃了开发计划。拉蒙来到他们曾经工作的地方,顺利地找到了钻石和指示剂。这个矿址的存在意味着该地拥有大规模的钻石储备,拉蒙的取样小分队把当地的地形细细梳理一通,希望找到那些钻石的出处。但他们空手而归。拉蒙和先前的开发者一样,一遍一遍地来回搜索,却始终未曾找到矿脉。他把在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