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君忆解密三国真实历史:千里走三》第12章


河的一部分。而后日久经年,随着黄河里泥沙沉积,河床不断升高,形成一道地上的悬河。清朝康熙七年7月12日(公元1668年8月21日)发生黄河大溃堤,波浪汹涌,泥沙俱下,下邳城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就是眼前的古邳镇。
我于是很想去看看黄河故道。事实上,它也可以称之为泗水故道。自古邳镇向南,即可看见一道七八米高的河床,显得陡峭而有落差。王东女士介绍说,如果加上掩埋在地下的下邳故城,整个落差可以达到三十余米,相当于十几层楼房的高度。想当年,生活在这样一道悬河之下,夜夜听到黄河的咆哮,是多么地惊心动魄!
走上河床,可以看到一条宽约5公里的滩地,郁郁葱葱的麦田、绿水微澜的堰塞湖与手臂一样伸展的树林杂陈其上,形成一道颇为好看的农业风光带。王东女士说,沿着黄河故道往西,就是曹操当年坑杀数十万男女老幼的地方。那么多无辜冤死的魂灵,那么多血肉模糊的尸首,如今已化作沃野,在春生而秋成的循序中,演绎着他们对于生命的理解与热望。
跟在我身后的徐国民先生也忍不住感叹说:“是啊,是啊,曹操确实太过残忍了一些!可是,他毕竟是一位有功于历史的大英雄啊!”
陶谦三让徐州的秘密
陶谦一面拼死保卫徐州,一面却屡次三番地想把徐州让给刘备。直到临终,他还在对别驾糜竺唠叨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啊!” 彼时刘备率领一支大约六七千人的队伍,以志愿军的身份驻扎在小沛。陶谦既死,糜竺即率领同僚们前往小沛迎接刘备。经过糜竺、陈登和北海相孔融等人再三劝说,刘备“遂领徐州”。这就是《三国演义》中陶恭祖三让徐州的由来。
有人就要问了:陶谦为什么不把徐州让给曹操、或者势力显赫的袁氏兄弟(袁绍、袁术)呢?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当年也曾经建议将徐州让给袁术。陈登回答说,袁术其人,自高自大,自私自利,行为放肆而不检点,非“治乱之主”也。而后,陈登派遣使者向袁绍进一步陈述说:“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 义正词严地说明迎立刘备为宗主的理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所依归,并且警防奸雄曹操趁虚而入。袁绍只好回答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袁绍为什么称赞刘备“弘雅有信义”呢?袁绍与公孙瓒相争多时,而刘备原本是公孙瓒的旧部,对于刘备的履历自然有所侦知。刘备出身贫寒,先后做过安熹县尉、高唐县令、平原相之类的小官。当曹操第一次听到刘备的名字,很不以为然地问道:“他是一个什么人哪?”袁术有一次写信给吕布说:“我有生以来,没听说过天下还有刘备这种角色。”以刘备这样卑微的身份,并不值得袁绍、袁术和曹操这样的名门贵族高看。袁绍之所以盛赞刘备,实在是另有缘故,那就是刘备的政绩。
刘备的政绩,不是他抢占了多少地盘,而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管理绩效。平原县一位名叫刘平的富豪,觉得刘备出身卑贱,不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派了刺客来谋害他。刺客暗中观察刘备,而后出语试探,为刘备的仁厚所折服,不忍心下手,就把刘平的阴谋告诉刘备,然后远走他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评价这件事用了六个字:“其得人心如此!”《魏书》则记载说:“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在那个弱肉强食、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年代,刘备的仁厚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倘若是太平世道,刘备也会和陶谦一样,把徐州经营得“百姓殷盛,谷米封赡”。但是,战争已经愈演愈烈,即使是被陶谦寄予厚望的刘备,也无力保境安民。汉献帝兴平二年夏天,曹操大破吕布于定陶,吕布逃往徐州投奔刘备。同年十月,曹操杀尽张邈三族。第二年,刘备在淮阴抗击袁术,吕布趁机夺取徐州。建安三年冬天,曹操水淹下邳城,在白门楼绞死吕布和陈宫,另以车胄为徐州刺史,把刘备带回了许昌。
那时候,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权势薰天,甚至连袁绍也不放在眼里。一年以后,刘备率领军队在下邳附近拦击袁术,趁机回到徐州,在全国树起第一面反抗曹操的大旗。曹操恼羞成怒,分兵五路,讨伐徐州。刘备单骑逃脱,往青州投奔袁绍去了。张飞杀开一条血路,往芒砀山落草去了。关羽在下邳附近一座土山上被曹操团团围困,沦为曹操的俘虏。
从初平四年到建安五年,刘备在徐州总共度过了七年的战争岁月。他没能实现他对陶谦的承诺,反而失去了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家眷,还有那么多和他相濡以沫的朋友。
从土山到郯城
从睢宁县古邳镇(下邳故城)往北二、三十里地,就是邳州市的土山镇。据《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记载,曹操当年在这里将关羽团团围困,派遣张辽前来劝降。关羽便以三事相约:第一,只降汉献帝,不降曹操;第二,两位嫂嫂(刘备的两位夫人),请给予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不得上门骚扰;第三,但知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犹豫再三,而后满口答应,关羽遂降。因为此事不见于其他史料,有很多学者认为是虚构的。
土山镇有关公庙一座,明英宗天顺三年始建,公元2005年5月按照“原址、原貌、原格局”重建。我们在关公庙见到土山镇文化站的王怀礼先生,问及关公庙的由来,他老人家竟然把《三国演义》的故事作为历史资料讲述了一遍,至于究竟何人在明英宗天顺三年修建了关公庙,却是语焉不详。
我于是问:“老人家,您认为历史上真有关公土山约三事吗?”
王怀礼先生说:“怎么没有?《三国演义》对下邳、土山、泗水和整个徐州的描写,与我们这里的地形地貌大体上是吻合的。如果关公土山约三事是虚构的,怎么会虚构得这样真实呢?”
我吃了一惊,连笔都掉到了地上。
“如果《三国演义》所说的就是历史事实,那么陶谦当年拼死保卫的徐州城究竟在哪儿?”我有些怯生生地问他:“是下邳故城吗?”
王怀礼先生说:“当年的徐州城究竟在哪儿?这也是我没有弄清楚的一个疑问。在《三国演义》里面,徐州就是徐州,下邳就是下邳,小沛就是小沛,彭城就是彭城。既然从下邳到小沛到彭城的地形地貌是真实的,那么我就可以肯定,徐州不是下邳,而是另外一个城市。”
我眼前灵光一闪:郯城!对,就是郯城!当年的徐州城就是郯城!我为我的灵感而兴奋,拉着徐国民先生就走。我准备赶往徐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查找关于郯城的蛛丝马迹。两个小时以后,我终于在《徐州市志》中找到一条线索:“东汉时徐州治郯,领郡国五,为东海郡、广陵郡、琅琊郡、彭城国、下邳国。”让人疑惑的是,《徐州市志》没有注明这条线索的出处。我决定立即退掉当天晚上从徐州至汉口的返程票,然后再连夜赶往郯城。
可是,徐国民先生不愿意继续走下去了。
“您怎么啦?”我问。
“我有些累了。”他回答说。
我知道,他事先已经买好了当天傍晚从徐州飞往广州的机票。我看着他,谢谢他陪伴我度过了两天的三国之旅,然后送他上了去往机场的出租车。
“成老师,”他从车窗里转过脸来对我说,“您一路上的寻找究竟为了什么呢?就算您找到了当年的徐州,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无法回答他,只好笑了笑,相约以后有时间再来谈论这个问题。当天晚上,我赶到江苏省最北部的新沂市,从那里转车来到山东省最南部的郯城县。深夜23时47分,我收到徐国民先生的短信,他已经回到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家。
第二天早上,我满怀期待地走上郯城的街头,看到的却是相当于南方城市八十年代的街景。它既不现代,看不到流光溢彩的高楼大厦;也不古典,看不到雕梁画栋的古代建筑;它是朴素而又整洁的,呈现出一种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的生活面貌。这里就是郯城吗?就是陶谦当年拼死保卫的徐州吗?我一遍又一遍地问我自己。
我四处寻找,没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