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第54章


定为女青年会创办的年份。由於发展迅速,1877年,两个服务合并,成立基督教女青年会。1894年,同样依据青年会所拟定的「巴黎基础。,欧美各国的女青年会在伦敦成立'基督教世界女青年会'(The World Alliance of the YWCAs),总部设在伦敦。 1930年,在与青年会世界联盟及,世界基督徒学生联盟。(World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WSCF,下详)磋商後,女青年会世界联盟将总部迁到瑞士日内瓦,当时欧洲列强对垒,基督教国际机构迁到一个政治上较为中立的小国,肯定是更为合宜的。
大概在1880年左右,青年会开始在中国发展事工。由於不少差会早在内地建立由小学至大学的各级教会学校,它们都欢迎青年会在校内开展工作,故青年会的中国事工发展非常顺利及迅速。二十世纪初,乘著中国社会转向西方寻找富强之道的机遇,青年会积极推介西方文化,并鼓吹所谓'人格救国'的主张(以基督教精神改造国人的人格,从而改造中国社会文化),得到不少参与新文化运动的青年及知识分子的支持。二、三十年代基督教的改革和本色化运动,包括扫除文盲、农村重建等各种社会服务,均与青年会有密切关系。它亦为中国培育出一批激进的教会和社会革命分子,他们隐身在这个基督教组织背後,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全盘革命,其中不少在後来转向了马克思主义。1949年以後,三自教会的全国性领袖绝大多数是青年会的前任职员,包括吴耀宗、吴贻芳与曹圣洁等。
大学毕业後,穆德决心加入青年会工作。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因著各城市和大学都有青年会的组织成立,需要聘任一些巡回各地的干事,来从事联络与整合工作,推广青年会全国协会并确定异象和方向。当时穆德充任全国协会国际委员会校会部的巡回干事 (travelling secretary),所扮演的正是这个联络性质的角色,他担任类似院际干事(intercollegiate secretary,这是开始才不久的岗位)的职务,专往於联络各大专院校的青年会。在他以前,除了奋兴布道家外,极少有教会领袖乘坐火车及汽船,不断穿梭往来全国各地;而事实上,美国的铁路网络也是在此阶段才渐次完成,将各大城市连接起来的。穆德是一个天生的旅行者,他习惯每年花三至六个月时间在旅途上,与不同的人接触交往。单在 1890至 1891年间,他便旅行了三万一干哩,参加了二十三个会议或营会,接触来自一百六十八间院校的千多名学生。这份工作充满挑战性和各种机遇,而他也逐渐显示出优异的演说能力和突出的组织和推动技巧,崭露头角。
穆德昔日在青年会的服侍类似今天大专团契干事的工作。虽然他本身没有直接参与个别的校园园契的事务,但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青年会编写了一套查经材料,在各地校园团契中推动读经运动,籍以巩固学生的信仰,从事更具效果的福音事工。
穆德当了一年巡回干事後,便升任为高级学生干事(seniorstudent secretary),专卖发展青年会的海外拓展。在1887年诺非斯的夏令营会里,来自巴西及印度的退役宣教士呼吁美国青年会派还有经验的干事到这两个国家,协助青年会事工的推展,美国青年会答允所请,但坚持须待有国家提出正式的要求,才派出他们的干事。他们成立海外事工部,派人到六个国家提供服务。
1901年,穆德成为青年会海外事工部的副总干事。在他的主持下,开始了一个所谓'穆德年代'(Mott era)。他先後共派出接近六百位同工,到东方、拉丁美洲及欧洲等地的三十二个国家,既协助推动当地青年会的事工发展,亦协助发展近代化事业。中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场,深为穆德所器重的巴乐满(FIetcherBrockman,1867-1944)被派赴中国,出任中华青年会第一任干事。1915年,巴乐满在穆德的要求下。被调返美国,担任美国青年会的副总干事一职。
青年会对中国的近代化有相当大的贡献,就如科普教育与西洋体育运动的引进。而穆德与美国青年会亚洲区事务的干事——艾迪(Sherwood Eddy,1871-1963)等多次到访中国,在青年会的安排下主持巡回布道大会,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信教。1915年,穆德出任美国青年会的总干事一职。他除引导青年会渡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混乱时期,积极推动战後的救援工作外,亦参与推动青年会走向社会福音化的事工。
在整整半个世纪的事奉生涯中,他对青年会的发展贡献良多。
1926年,穆德当选为基督教青年会世界联盟的终身主席,他一直积极参与青年会的活动,包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援助战俘的工作,直至1947年。
3。拓展学生志愿运动。
慕迪在五十年代开始,便是一位出色的奋兴布道家。他积极参与青年会的事工、主日学运动,又推广海外宣教异象。学生志愿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虽非由慕迪亲手成立,却与他有密切的关系。1871年,他在芝加哥所建立的事业因一场大火被迫中断;在等候重建期间,他在1873年答允前赴英国主持一连串的福音聚会,这些聚会极其成功,有二百多万人参加。结果他留在英国,到处巡回领会,对英国的奋兴运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1875年,他折返美国,但由他所点燃的复兴之火,却一百在燃烧,感动无数年轻人立志投身海外宣教工作。剑桥七子之———史特,便是在 1877年的一次奋兴聚会中为慕迪所感召,立志献身宣教工作的。史特等在爱丁堡等地所掀起的大专毕业生投身宣教的运动,也成了日後美国学生志愿运动的先声。
上文曾提及 1886年暑假慕迪在麻省黑门山主办大专生夏令圣经学校,呼召大学生投身海外宣教工作的活动,成效非常美满,有一百位参加者决志献身,其中包括穆德。翌年,在一位出生於印度的同工维达(Robert P. Wilder, 1863-1938)的大力推动下,第二次的夏令营竟然有二千一百零六人决志献身。那时维达在普林斯顿神学院念书,也积极投身'神学院宣教联盟'(Inter-seminary Missionary Alliance)事工,为了使整个志愿运动能够延续下去,维达和其他推动者决定成立一个长期组织:「学生志愿海外布道团'(Studen Volunteer for ForeignMissions),嗣後诺非尔夏令营每年暑假都举行,成为学界的盛事,不少学生在这个聚会中决志献身。
这里我们略为交代一下维达日後的情况。他於1892年出发前赴印度宣教。途经英国,应邀协助成立'英国学生志愿运动联会'(British Student Volunteer Missionary Union)。他在印度主?
要协助青年会推展学生工作。1912年,当他返回欧美后,他用了十年时间,到处推动世界基督徒学生同盟的异象。而在1919至1927年间,他担任学生志愿运动的总干事。维达是另一位重要的普世合一运动领袖。
1888年12月6日,'学生志愿海外布道团'正式成立,穆德代表青年会成为执行委员会的成员。才二十三岁的他,竟然被推举为第一任主席。正如一位教会史家所言,自此以後,穆德便和普世宣教工作结下毕生的不解之缘。
学生志愿运动的口号是' 在这个世代将福音传遍世界' 。它每年都在各地举行大会,呼召青年学生献身,得到极佳的反应。学生志愿海外布道团於1891年2月在克里夫兰(Cleveland)召开第一次大会,共有来自一百五十一间院校的五百五十八名学生代表参加。作为大会主席,穆德在会中宣布,直到1891年为止,在美国及加拿大已有六千二百名大专生决志献身,并且有三百二十人已前赴工场。他们亦被英国及北欧邀请,前往推动相同的运动。1894年2月,第二届大会在底特律举行,与会人数超过一千人,包括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学生代表,内地会的戴德生是大会其中一位讲员。1893年,他们出版《学生志愿者》(The student Volunteer)月刊。
穆德在 1900年出版一本关於学生投身宣教工作的手册,题目是《在这个世代将福音传遍天下》(The Evangelization of the Worldin this Generation)。他指出,在二十世纪,全世界都向基督教敞开门户,而传教工作亦得到从未有过的丰富资源,因此,在这一代人过去以前,基督教信仰确实有可能传到地极,完成基督的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