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解读大明帝国沦亡:奈何江山唱晚》第26章


哈赤也是非常成功的。
首先,在对待明朝的问题上,努尔哈赤凸显大英雄本色,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获得了崛起的机会。在努尔哈赤一十三副遗甲起兵之初,大明帝国内部矛盾已经开始逐渐加剧,阉党集团初露头角,朋党斗争进入了白热化。与此同时,帝国的边疆也极不稳定,从万历十一年开始,西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到了万历二十年,东南沿海又有倭寇不断侵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对东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大量财力物力都消耗在战场上,根本就顾不上东北的形势发展。其次由于明政府本来就有意分化女真等少数民族,因此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明朝政府并未给尼堪外兰以明显的支持。而与之对应的是努尔哈赤也与明朝政府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他不光顺应明政府的要求,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同时也更加卖力地为明朝政府服务,竭力表示忠于明帝,甘为臣仆,永作顺夷,大肆出卖本民族同胞,既借刀杀人扫清了自己的对手,同时又在女真人心中种下了对明帝国的仇恨种子。
在处理与明王朝的关系问题上,努尔哈赤主要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大局上制造良好的边境氛围。在努尔哈赤崛起初期,他曾向明朝政府承诺自己的部族保塞安民,不掠不盗,并且送还了蒙古及其他女真酋长掠夺的人口。为了表达忠心,他频繁入京叩拜明朝皇帝,仅仅是万历十八年至二十六年的九年之内,他就五次亲自入京朝贡。除此之外,他还配合明朝边防军打击其他部落力量,甚至还奏请出兵朝鲜,帮助“征剿倭贼”,逐渐造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第二:细节上积极处理人脉关系。除了非常注重与明朝政府的大局问题之外,努尔哈赤也很注意自己和边境官员的私人关系,夹着尾巴做人,表现得非常低调,即便是面对一个小小的游击将军,他也尊称其为“游府老爷”,再三恭维奉承,摆出一副奴才相。努尔哈赤发家之初面对的最大危险就是坐镇辽东三十年,屡建奇勋,“威振绝域”的宁远伯、征虏将军、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在当时,正是由于李成梁的存在,辽东边防的主动权才始终掌握在明朝政府的手中。面对这样的强势人物,努尔哈赤可以说是百般迎合,屡送厚礼,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李成梁之子李如柏为妾。在这种尽心尽力的经营下,李成梁也渐渐放松了对努尔哈赤的警戒。以至于当时人称“建酋与成梁谊同父子”,“助成声势者李成梁也”。
第48节:奈何江山唱晚(48)
努尔哈赤的这些措施极为有效,万历二十三年他得到了“龙虎将军”的正二品职衔。这使他成为女真各部中官阶最高、职衔最显赫的大酋长,为抬高其政治地位,扩大势力,加速统一女真的进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正是由于明政府这种缺乏远见的默许和无原则的信任,努尔哈赤才有可能凭借原本微小的实力,逐步完成女真部落的统一。
除了妥善处理与明朝政府的关系之外,在其他方向的外交上,努尔哈赤也表现得相当灵活。由于在当时的东北女真被朝鲜、蒙古和明政府围在中间,因此如何处理与朝鲜及蒙古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努尔哈赤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外交智慧。虽然自己的部落与蒙古部族间曾有过大规模的冲突,特别是叶赫等九部联军进攻自己时,近乎一半的军队都是蒙古人,但对此努尔哈赤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记恨,反而是通过联姻、和谈等手段,与蒙古贵族之间建立平稳的关系。他的这种做法不光保持了本部侧翼的安全,同时还直接促使蒙古科尔沁部、札鲁特部归附了他所领导的建州女真。与对待蒙古人的手法一样,努尔哈赤对朝鲜也大力采用拉拢手段,在多方势力交错的东北地区找到了一个非常平衡的着力点,为自己的统一战争建立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保证了外交上的良性局面之后,努尔哈赤便集中力量处理女真民族的内部矛盾。由于他本人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因此在女真人的心中,更多时候他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这在崇尚武力的东北边区是非常重要的,很容易就团结起一批亡命之徒。同时,在统一女真部落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始终坚持“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方针,对部分强势部族交攻结合、连销带打,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对于这场本民族内部的斗争,努尔哈赤采取了三个恩威并举的原则:
一:为抗拒者杀,俘虏者为奴。
二:系降者编户,对于女真人员,不管是大军压境被迫归顺,还是交战失败、城寨陷落、不得不降,他都予以“恩养”编户,不贬为奴,不夺其财。
三:自动归降者给予奖励。
这三条极具针对性的原则,为努尔哈赤在女真民族中建立了良好的威信。和其他部落酋长有所不同,努尔哈赤没有其他首领的傲慢和不通情理,对待下层人民能够一视同仁,在历次兼并战争中,他都坚持着优待俘虏的做法,因此在辽东地区声誉日佳,归降者也越来越多,“诸部始合为一”。仅黑龙江、吉林、辽宁各地女真头目率众来归者,就有二三百起之多,从而大大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过程,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和内耗。
(三)就这样成为辽东的王
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还非常注重政权基础的准备,逐渐开始修筑城池,初设权力机构,筹划政权的建立。
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东南,“筑城三层,起建楼台”,修葺“汗王殿”。俗称此城费阿拉。同年六月,定国政,草拟法令,制定管理措施。“凡作乱、盗窃、欺诈,悉行严禁”。
万历三十一年,努尔哈赤将都城迁到赫图阿拉(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在苏子河与嘉哈河汇合处的东岸,“因山为城,垒土为郭”。城高七丈,杂筑土石,或用木植横筑。有内外两城,努尔哈赤及其亲贵居住内城,军队则扎营外城。奴隶、奴仆居城内,铁匠等工匠分居各城门外。此城俗称老城,它是建州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努尔哈赤进攻辽沈地区的牢固基地。
万历四十三年,由于势力规模不断扩大,努尔哈赤设立理政听讼大臣五人,扎尔固齐十人,佐理国事。“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并规定,凡判断民人讼狱,先经扎尔固齐(都堂)审问,后入告五大臣,五大臣复审,报告诸贝勒,众议奏明,最后由努尔哈赤裁决。此外,还有分管庶务的官吏,如掌管仓库的拨什库,管理文书的巴克什。为了选拔人才,充实权力机构,努尔哈赤还定下选取官吏的标准:“不要看出身,要看心术正,大才能的任用。不要看门第,要看德才,充任大臣。”努尔哈赤这种不拘一格的选拔手段为人才的汇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他招募了许多颇具指挥才能的名将。例如帮助他理政、听讼、统兵征战的“五大臣”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史书记载:“额亦都骁勇善战,能挽强弓十石,善于以少败众,军功累累,所向无敌。辄为军前锋,用兵垂四十年,未尝挫衄。费英东,智勇双全,多次领兵出征,功勋卓著,被誉为‘万人敌’。三十余年里,每战必身先兵士,冲突坚阵,当其锋者,莫不披靡。安费扬古,屡败敌兵,克城破堡,勇冠三军,被赐号为‘硕翁科罗巴图鲁’。扈尔汉、何和礼亦为能征惯战军功卓著之勇将。”而在这著名的“五大臣”以外,还有扬古利、劳萨、图鲁什、巴笃礼、冷格里、萨穆什喀、阿山、吴拜等等,也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之猛将。
第49节:奈何江山唱晚(49)
除了攻城拔寨的武将之外,努尔哈赤也笼络了不少颇具才智的知识分子,例如额尔德尼和达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额尔德尼,自幼明敏,精通蒙、汉文,从征蒙古诸部,“能因其土俗、语言、文字宣示意旨,招纳降附”。在当时,女真族原有的文字已经逐渐衰落不用,因为与蒙古人往来甚密,因此女真人必习蒙古文,译蒙古语。同时又受汉族文化影响,凡属书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汉字代言者,十之三四”。女真族的逐步统一,单凭蒙古文字和汉字与周边民族交往,没有自己的文字,努尔哈赤已深感不利于本民族的发展和对外交往,于是,下令创制本民族文字——满文。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命额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