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解读大明帝国沦亡:奈何江山唱晚》第38章


准了。
诛杀毛文龙,是袁崇焕主辽东军政期间的一件大事,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形来论,袁崇焕没有足够的理由来杀毛文龙。一来毛文龙仗打得虽然不好,但却没有什么投敌叛国的举动,反而是屡战屡败,颇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架势。其次,毛文龙在皮岛的所作所为虽然有罪但却并不能以这种方式斩杀,袁崇焕有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但事实上远在袁崇焕获得这东西之前,毛文龙就已经拥有了代表皇权的尚方宝剑。所以无论如何,袁崇焕杀毛文龙都有些说不过去。
而抛开这些不谈,诛杀毛文龙最大的问题就是,皮岛守军变成了一盘散沙,对后金部队失去了原有的牵制作用,这对前线的军事布置是非常不利的。从这点来说,袁崇焕此举确实有些莽撞,有些过于逞个人义气。在诛杀毛文龙之后不久,袁崇焕也被下狱,并最终处死,其中一条罪名就是“妄杀文龙”,如果说别的罪名是冤枉的,那这一条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而回望袁崇焕的一生,有三件事都做得很糊涂,其一,是给魏忠贤修生祠,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却没有任何效果,反而留下了污点。其二,是平台召见时放了一个五年平辽的超级大炮。其三就是这次过于鲁莽地杀死了大将毛文龙。而这其中尤以杀毛文龙让人感到遗憾,因为这一把,袁公的确是出了昏招,狠得也实在是有些过分。
第70节:奈何江山唱晚(70)
(三)世间再无袁崇焕
明崇祯二年(金天聪三年),在经历了宁锦一战的失利和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后金的将士们渐渐回复了草原雄鹰的勇气。与此同时,皇太极的权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虽然此时还不能像他的老子努尔哈赤那样一言九鼎,但说话也比以前算数了不少。
此时,摆在女真人面前的形势依然很严峻,面对幅员辽阔的大明帝国,皇太极深知,一旦这个沉睡的狮子醒来,那么第一个要吞噬的就是自己的女真王国,如何解决明帝国带来的直接威胁,成了他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帝国高层的军事会议中,有的贝勒提出了先攻打蒙古的策略,然而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讲,攻打蒙古除了消灭对手有生力量之外并不能取得太多的战利品,而攻打明帝国则完全不同,虽然风险很大,但是却获利丰厚,这对于资源匮乏的后金帝国来说尤为重要。
经过与诸位贝勒的仔细商议之后,后金天聪汗皇太极最终决定还是冒险进攻大明帝国,但“山海关、锦州防守甚坚,徒劳我师,攻之何益!”为了有效地减小伤亡,并最终获得战役的成功,皇太极决定“亲统大军伐明”,并调集蒙古各部会师。按照“惟当深入内地,攻其无备城邑”的方针绕过坚固的宁锦防线,从明国防守松懈的喜峰口突袭入关。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的部队从沈阳挥师出发,在喜峰口轻而易举突破了明军的防守,接着大军一分为三,分别从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攻入明边。
十月三十日,后金三路部队会师于遵化城下,十一月初三日攻克遵化,随即急速向北京推进。一路之上金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下蓟州,越三河,破顺义,占通州,十一月二十日进逼明帝国首都北京。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霎时间便引发了朝野上下的大混乱,北京城内风声鹤唳,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一次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急忙飞诏各地部队进京勤王,离北京较近的精锐部队宣大军即时响应,辽东部队也开始启程回京。这期间为了统一指挥权,朱由检又下令各路援兵均听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调度。
此时身居辽东的袁崇焕得知皇太极取道喜峰口进攻北京的消息之后,心知大事不妙,立刻马不停蹄赶到京师,部署防御。袁崇焕到了北京之后,第一件事自然是向皇帝汇报,在这次召见中,朱由检对袁崇焕依然是大加慰劳、赐御馔和貂裘,同时要他奏明对付后金大军的方略。
按照袁崇焕的想法,后金军队此次进攻虽然准备充分,但由于是长途奔袭、深入明朝腹地,所以必然不能持久,皇太极和几位领兵的贝勒都是深谙兵法的帅才,自然希望能与明军速战速决,一鼓作气拿下北京。反观此时的明军,虽然各路精兵正在迅速回防,但暂时还不能集结大批部队、形成优势兵力,因此防守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可以凭借坚固的城池拖垮皇太极的部队,二来也有充分的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
对于袁崇焕力主凭城坚守的战略,朱由检心里是不大高兴的。而有关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普遍的是说袁崇焕以士兵疲劳为理由,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祯心中颇有疑忌,不许他部队入城,袁崇焕要求屯兵外城,崇祯也不准,一定要他们在城外野战。假如这种说法属实的话,那么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崇祯就已经不信任袁崇焕了。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在袁崇焕回京勤王之初,朱由检就把指挥大权交给了他,由此可见在袁崇焕回京勤王的开始阶段,朱由检还是非常信任他的,之所以不让他凭城坚守绝对不是怀疑什么,而很可能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面子问题。因为北京毕竟是帝国的首都,是皇帝的老巢,长期守城作战确实有失大国威仪,因此在朱由检看来,既然英勇无比的袁崇焕已经回来了,就应该在京城之外,一鼓作气将皇太极击败,而他的这种想法也不是不考虑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关键还是因为此时在这位年轻的皇帝心中,袁崇焕和他所掌握的辽东部队是战无不胜的,而这种想法的形成其实说回来,还是平台召见时,袁崇焕吹牛惹下的祸。“既然你说五年就能平辽,为什么不能在京城之外打一场胜仗呢?”对于年轻的朱由检来说,刚当皇帝两年就遇到这么一件灰头土脸的事,心中早就郁闷透了,而此刻自己最为倚重的袁崇焕回来了,说什么也得打一场胜仗找找面子。
第71节:奈何江山唱晚(71)
十一月二十日,守城不成的袁崇焕只好在北京城外摆开阵势,命满桂率兵五千守德胜门,而自己则在广渠门一代与皇太极展开血战。这一战从上午一直打到傍晚,始终不分胜负,袁崇焕本人带头冲锋陷阵,也是下了拼命的决心。将近天黑的时候,后金部队终于不支败退,而且一退就是十余里。袁崇焕则率领部队一直追杀到运河边上。在这场战役中,一向以劲旅自居的后金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但袁崇焕本人也中箭受伤。
由于此战的失利,皇太极只好把部队驻扎在北京的外围,企图引诱明军出来决战。袁崇焕回京勤王时,因为军情紧急,所以只带了马军五千作为先头部队,其后又到了骑兵四千人,广渠门这场大战,袁崇焕部以九千人的骑兵抵挡十余万后金大军,胜得实在是侥幸至极,甚至于理不合,因此到后来袁崇焕下狱之后,还有人对这场战斗耿耿于怀,认为是袁和皇太极商量好的,端的是白痴到了家。
事实上,袁崇焕初战的胜利,主要是胜在军队的气势以及拼死的决心上,另外后金军本身对袁崇焕的部队也颇为忌惮,这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不过不论怎样,这场胜利来得都是幸运至极,但这个战局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最多也就是拖延一点时间。袁崇焕自己也明白,这一场胜仗虽然打得很爽,但是实际上却很不划算,一来让自己的部队伤了元气,二来也给了京城里的皇帝盲目进攻的信心,特别是第二个结果是袁崇焕最不愿意看到的。
得知军队在城外打了胜仗之后,朱由检感到非常欣慰,愈发觉得所谓后金铁骑也不过如此,于是继续催促袁崇焕与皇太极在城外展开集团决战。对于皇帝的急功近利的想法,袁崇焕自然是左右为难,打吧,自己就那么点人马,真要是摆好了架势,一天就会被人吃掉。不打吧,可开始时的第一仗自己又确实打赢了,所以老这样也说不过去。没办法,袁崇焕只好推说,估计自己的关宁步兵十二月初三、初四可到,一等大军到达,就可和清兵决战,打一场大大的胜仗。袁崇焕的这种说法和他之前的五年平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基本都是空话,皇太极又不是傻子,不可能等袁崇焕把部队集合好了之后,再来决战。后金这次攻打北京,主要的目的还是掠夺,而并非一举摧毁大明政权。因此他不可能给袁崇焕组织优势兵力对决的机会。而由于多年以来都在辽东与皇太极斗智斗勇,袁崇焕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的想法就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