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全文)》第34章


设领事馆,马殊接受西商会建议,呈报伦敦,对清政府的要求不予置理。
清政府与港英政府之间,因为海关关税一直发生矛盾。1885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同意鸦片输入中国,每箱征收税厘110两。1886年,在中国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从中调停下,中英签订《香港鸦片贸易协定》,规定鸦片运入香港或从香港转运其他地区,必须获得香港港务处的允许;香港方面同意协助中国海关税收,并管理往返香港与中国沿海的帆船。中国方面则撤去1871年在香港海外的巡船,即原设汲水门、九龙城、佛头洲、长洲四处常关关厂,由香港九龙关接管。次年,九龙关正式建立,总关设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6…18号银行大厦二楼。摩根为首任税务司。九龙关的设立,扩大了香港海关的势力,加剧了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当然,也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威廉?马殊做了一年半代总督后,也调离香港,政务交由驻港英军司令金马伦少将负责。
1887年9月,署理港督金马伦主持立法局会议,通过了《1887年公共卫生条例》,取消了成立健康局的建议,增加卫生委员会人数,委派土地总测量官、警察司、总登记官、殖民地医官等为官守委员。原来卫生委员会有4名非官守委员,这次增加到6名,而且规定其中2名必须是华人。这是中、西人士共同参与市政事务的开始。
第十任 德辅GEorgE WilliaM DEs VoEu
1887年10月6日至1891年5月,德辅任第十任香港总督。
德辅(1834~1909),英国巴登市人,出身名门。1853年进牛津大学,中途辍学,到加拿大经营农场,后进多伦多大学,完成学业得学士学位,并取得律师资格,做了一段律师后,转入政界。1863年被派往英属殖民地圭亚那任治安法官和商务总监。1869年赴圣卢西亚任职;1878年任斐济总督,兼任西太平洋地区最高行政长官。1886年任澳大利亚总督。封爵士。1909年去世。
从德辅到第十六任港督史塔士,经历了七任总督。由德辅1887年抵港,到史塔士1925年10月离职,共约40年,其间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既有瘟疫蔓延,又有大火、暴风、狂雨袭击,更有港英当局对香港人民的残酷镇压,百姓涂炭,民生倒悬。香港人士称之为长久的“黑暗时期”。黑暗给居民带来痛苦,也促使其觉醒、团结、斗争,又加上内地辛亥革命正在发生,香港涌现出一批接受先进思想的进步人才,促成了海员、省港罢工的兴起和成功。德辅正是“黑暗时期”内第一个就任港督。他本人又有浓厚的种族歧视观念,是一个种族歧视主义者。在任期间,银价暴跌,港元贬值,经济陷入困境。英国政府强令香港政府“缴纳皇家经费”,由每年2万英镑增加到9万英镑。德辅为应付庞大“贡费”,拟定开辟香港土地资源计划。
从正直青年到殖民统治者
据巴图所著香港纪实丛书记载,德辅任圭亚那治安法官和商务监督时,年龄还不满30周岁,血气方刚,踌躇满志,是一个有理想的正直青年。
第十任德辅当时圭亚那有很多甘蔗种植园,劳工大多数来自中国和印度,其中很多人是被殖民者和人贩子骗来的。在这里,他们受到了非人待遇,失去了人身自由。
受过现代自由主义教育的德辅,对广大劳工的处境比较同情。他严厉指责这种不“人道”的剥削,明确支持劳工们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
当地富商和庄园主并没有将这个年轻总管放在眼里,他们直接上书英国政府,状告这位行政官的“行为不端”,要求必须撤换掉他。德辅所讲的圭亚那情况在英国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不少人支持德辅。然而英国政府听信富商和庄园主的诬告,撤换了德辅。改派到圣卢西亚任职。
德辅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到圣卢西亚上任后仍念念不忘圭亚那之败,他给英国外交大臣写了一封信,希望英国政府能够主持公道,重新调查圭亚那劳工状况。
英国政府迫于各方的压力,不得不派代表团前往圭亚那进行调查,德辅也是代表团成员。但在调查团出发前,反对德辅做法的人早已通过其他人将此消息提前通知了当地的商人和园主,使他们及早做好准备。结果,当代表团到达圭亚那时,商人和庄园主所组织的人都指责德辅言过其实,过分挑剔。搞得德辅一个人孤掌难鸣,有口难言,在调查团面前很是难堪。最后只好承认自己“报告写得太仓促”,“记忆不清”。
通过“圭亚那纠纷”,德辅开始明白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希望自己在英属殖民地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自己在殖民地中要依靠谁、不能反对和得罪谁。
1887年10月6日,德辅带着英国王室的重托,带着清洗圭亚那耻辱的决心,来到了香港。
填海扩土
港英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靠卖地皮得来,而弹丸之地的香港,土地从哪里来,只有填海,所以填海造地是每任港督工作的重要内容。
1874年9月22日,香港遭遇历史上最凶暴的大风袭击,中区海旁堤岸全部被摧毁了。
当时的总督坚尼地于1875年5月任命一个委员会,设计海旁堤岸的全部改建计划,并包括填海拓地工程在内。
根据该委员会的调查及估算:如果以中区美利码头为中心,东至铜锣湾,西至煤气公司,将沿海堤岸翻修,并填海扩展海旁地面,需要动用21。2万元。由于费用太大,所以在坚尼地任期内,海旁堤岸重建与再填海计划被搁置起来,只将损毁厉害的部分堤岸作了修补。
1877年,坚尼地去任,轩尼诗接任总督,修补海旁堤岸工程仍继续进行,1880年全部修补工程结束,总共花费24。4万元。当时一些外商建议将海岸扩展出20尺,但港府认为这项建议将会阻碍修理堤岸工程,未予接纳。
真正大规模的填海工程,是德辅在任时期。英国政府逐年增加对香港的摊派,德辅只好鼓励填海造地,增加收入。德辅采用了香港英国富商保罗遮打爵士所提出的填海计划,主要目的是解决逐渐严重的房屋紧张问题。这项计划的内容除了包括填海筑路以外,还建议将海军船坞、陆军军营及政府若干建筑物由港岛中心迁移,腾出地方供作商业经营及市民居住使用,由此解决房屋短缺的困难。
1890年开工时,正逢英国王子干诺公爵夫妇出访路过香港,德辅请干诺公爵行填海工程奠基礼。工程完成后得到新填土地59英亩,新的海边大道便命名为干诺道,干诺道后面的一条电车路就以当时港督德辅的名字命名,另一段马路就以遮打命名,以示纪念。
在推动填海工程的同时,1889年,立法局公布《收回土地法案》。决定强迫收购部分人口密集拥挤的地方,狭窄的小街巷扩展为大道;法案还规定不合卫生条件的楼宇重新改建,建筑物后面必须保留一定的空间,以利于通风。为了弥补物主面积的损失,楼宇可增高3层。
本年起,港府允许洋商开始向地产投资。一批英国商人集资5000万元,组成香港地产投资及代理公司,这是香港房地产业兴起的基础,后来该公司改名为香港置地公司。
公务员侵吞公款案
1890年,飓风为灾,香港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暴风雨,大雨由5月19日一连下了十天十夜,降水38英寸,海岸水深达45尺,山泥倾泻,山体滑坡,灾害深重。
天灾不断,人祸迭出,百姓涂炭。但是,港英官员不顾百姓死活,照常贪赃枉法。
1893年,香港发现一起震惊港岛和英伦的公务员侵吞公款案。港府库房首席书记亚尔费斯,利用职务之便,私吞政府公款63000元,相当于现在的数百万元。虽然事情暴发在第十一任罗便臣任期内,但其作案时间,均在德辅任内,显示其任内行政管理之混乱。
1893年1月28日,港府核数师查核政府库房的账目,发现库存和簿据的记载有短绌情形,显然有人渎职作弊,但一时尚不能确定何人作案。1月31日,库房首席书记亚尔费斯突然失踪,立即证实嫌疑犯就是他。经详细查核,发现从1888年至1892年,亚尔费斯经手的公款被盗63000。许多旧账据,已被案犯销毁。政府立即下令通缉亚尔费斯。2月24日深夜,在九龙一座空屋里抓到案犯。
4月18日,亚尔费斯在高等法院刑庭受审,被控罪名共达19款,其中包括侵吞公款,伪造政府税饷收据,偷盗并毁灭皇家簿据等。亚尔费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