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后妃》第12章


钗袢辗保缘逼绞绷粜南昕迹员钢刚疲桓何炱投S霾睿苫欤视倘缰刚疲喜荒芤赡炎舌担嗪沃滦瓮K湮蕹隼嗥嫖牛潜痉钟ο!薄?br /> 很明显,这部《陵寝易知》是当时当差官员们的工作指南和备忘录,随着事情的发生和变化,随时记载,史料价值很高。 
这部书在“陵寝规制及内葬人物”部分明确记载:“谨按:皇贵妃园寝,中建宝城,奉安皇后、纯惠皇贵妃。宝城后,奉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三十四位,均各券。” 
在“神牌位次”部分记载:“皇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薨,是年九月二十八日入宝顶奉安,未入享,无祭。” 
一位堂堂大清皇后死后受到的待遇竟如此不堪,而且官书和档案对此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不能不让人深感疑惑。那么,乌喇那拉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后,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从侧福晋到皇后
乌喇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后妃常袍 
比弘历小7岁。雍正年间,她被选中秀女,雍正帝将她指配给弘历做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刚一个月,便于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日将她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娴贵妃。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弘历的嫡皇后孝贤皇后病逝,中宫皇后的位子出现空缺。当时,弘历38岁,正值中年。皇太后对于后宫无皇后之事非常关心,亲自为弘历选定娴贵妃乌喇那拉氏为继后。为这件事,特地给弘历降下一道懿旨: 
皇后母仪天下,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于怀也。 
皇太后的旨意,弘历不能违背,但在孝贤皇后死后不久就急忙册立新的皇后,又于心不忍。于是弘历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先将娴贵妃晋升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管理后宫事务,称“摄六宫事”,等过了27个月的孝贤皇后丧期后,再举行册立皇后礼。 
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五日,正式册立乌喇那拉氏为摄六宫事的皇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初二日,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从此,乌喇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宝座,这年她33岁。 
后妃氅衣乌喇那拉氏自正位坤宁以后,皇帝无论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皇陵展谒,都令皇后伴驾同行。乌喇那拉氏嫁给弘历20年来,虽然很受宠,但还没有生过一男半女。她被立为皇后刚一年半,就于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第二年生下皇五女。乾隆二十年(1755),又生下了皇十三子永璟。乌喇那拉氏在5年内,连生了2男1女,这足以表明她自立为皇后以后,比以前更为受宠。那么,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这位红极一时的中宫皇后失宠,竟使乾隆帝不愿与她死后同穴呢? 
乌喇那拉氏个人小档案 
姓氏:乌喇那拉氏 出生: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 
属相:狗父亲:那尔布 
丈夫:乾隆帝弘历子女:2子1女 
入宫:雍正后期 封娴妃:乾隆二年(1737)九月二十四日 
封娴贵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
封皇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七月初一日 
册立皇后:乾隆十五年(1750)八 最得意:被立为皇后 月初二日 
最痛心:失宠 卒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 
享年:49岁 入葬:乾隆三十一年(1766)九月二十八日 
陵寝:裕陵妃园寝 
香妃
扑朔迷离的香妃
香妃,这个传说中美丽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忽然火了起来,就像一阵旋风,刮遍了大江南北、东海北疆,被编成了故事,写进了小说,登上了舞台,进入了荧屏。为什么香妃之风久刮不衰?为什么香妃之名越叫越响?其实就在于她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在她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谜,如名称之谜、画像之谜、葬地之谜、婚姻之谜、宝月楼之谜、有椁无棺之谜、死亡之谜,等等,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兴趣。 
香妃之迷何其多 
名称之谜。“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了。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1892)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光绪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与生来就“体有异香”有关。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体有异香”吗?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每一个人通过汗腺、皮脂腺,都会分泌出一些气味来,人的五脏六腑内的气味通过人的一些器官也会排出来,几乎一人一味,有的气味浓,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属于这种气味?我们不得而知。再者,一些爱美、生活讲究的女子,常洗一种“花草浴”或“奶浴”。还有一些女人喜欢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浴后、搽后,身体自然会散发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来。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来自化妆品或者浴液的气味?这对我们而言同样是个难解之谜。 
反过来,说香妃之得名源于“体有异香”,也可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也不能排除由于香妃长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这种可能性。总之,为什么叫香妃,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 
画像之谜。香妃貌美,应当是不用怀疑的,否则乾隆皇帝不会千里迢迢将这位回部女子纳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人们总希望一睹真容。目前,流传于世的、被称为香妃画像的有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手提花篮、一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第一幅旗装像是流传最广、利用率最高、人们最熟悉的画像,许多文章、书籍、画报,甚至商店广告中用的都是这幅像。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幅画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这幅像。 
第二幅是戎装像。1914年古物陈列所展出的就是这幅,当时悬挂在武英殿后右旁的浴德堂内,下面附有文字说明。这幅像出自清宫当没有问题,但画上没有款识。有人说此画的作者是郎世宁。可是郎世宁的画作在《国朝院画录》和《石渠宝笈》中都有记载,此两书中未见有关此画的任何内容。有人说是他的“游戏之笔”。郎世宁有多大的胆子,敢以“游戏之笔”随便画当朝皇上的一名宠妃?曾经在古物陈列所工作过的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时,我和几个同事根据民国政府内务部一位官员说的‘这大概就是香妃’,并考虑到当时社会经济效益商定的,是没有查史料的,是错误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应该纠正的。”原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朱家溍先生特地写了一篇《“香妃戎装像”定名的由来》一文,进一步否定了这幅画是香妃像。在这篇文章里,朱先生讲述了他与当时古物陈列所的文物保管科科长曾广龄先生的一段对话: 
我又问:“既然原帐上只是油画屏一件,而原画背后也没有记载的纸签子,那么根据什么定为‘香妃’画像呢?”曾先生笑着回答:“总之是官大表准。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