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第17章


分荆俊埃孔⒁圆怪俊保亢衔?30?卷?,“?世称博悉?”?。但而书仍系单行?,?直至宋真宗干兴元年?(1022?年)以后?,?范书马志方合刻行世?,?流传至今?,?成为《二十四史》中的优秀著作之一。?
选文?:?《刘盆子传》
?重点?:?刘盆子与赤眉起义军的军事、政治活动。?
难点?:?刘盆子被推为领袖的原因分析。?
一、 串讲课文?:?全文?11?段。?
1?段?:?刘盆子家世。
?2?段?:?吕母起义。??
3?、?4?、?5?段?:?赤眉起义。?
6?、?7?段?:?刘盆子为义军领袖。
?8?、?9?、?10?段?:?赤眉起义失败。
11?段?:?刘盆子的结局。?
二、 重点词汇?:?宰、酷、三老、?谒?、均输、列肆
?三、翻译选文?:(?略?)?
思考题:
1、《后汉书》所立类传的独到之处
2、 从《后汉书·刘盆子传》看赤眉起义军的历史局限性
3、《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与汉末士大夫的“婞直”“摽搒”之风
4、《后汉书·仲长统传》“理乱篇”所体现的政治思想
参考书?:?
1、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版。
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
3、林剑鸣《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十二?、?《三国志》与《三国志注》?
重点?:?隆中对的战略的分析?
难点?:?诸葛亮北伐原因的探讨?
解题?:?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陈寿?(233?一?…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人。?年轻时曾拜有名的史学家谯周为师?,?精研《史》、《汉》?,?又善于写文章。在?蜀汉之时?,?曾经任观阁令史?,?因为不肯附和当时的权宦黄自皓?,?屡次被遣黜。?到了晋朝?,?司空张华爱惜他的才华?,?推荐他为佐著作郎?,?后来任平阳侯相。?武帝时?,?他又编成了《诸葛亮集》?24?篇?,?又入朝为著作郎。武帝太康元年?(280)?开始编写《三国志》。完稿以后?,?很被世人称赞。据说夏侯湛因为?见了陈寿的著作?,?就把自己的史书销毁了。张华准备推荐他担任中书郎?,?但是因为有人排挤他?,?被迫出朝为宫。他又因为不扶继母的灵枢返乡归葬?,?被世人贬议。?297?年病逝。他的著作除了《三国志》以外?,?还有《益都耆旧?传》、《古国志》等。《晋书》、《华阳国志》有他的传记。?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的著作。《三国志》成?书以前?,?三国中魏、吴二国都曾经修史?,?如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魏国的鱼豢也曾经私人撰写《魏略》。蜀国灭亡以后?,?谯周曾经撰写《蜀本?纪》;陈寿在?280?年三国格局的局面结束以后?,?开始整理三国的历史?,?分别?撰写成《魏书》?30?篇、《蜀书》?15?篇、《吴书》?20?篇?,?一共?65?篇。其中?,?《魏书》有纪、传?,?蜀、吴仅有列传?,?但是都没有表、志。《三国志》在断?代史中别具一格?,?和以前的《史记》、《汉书》?,?以及以后写成的《后汉书》?等合称?“?四史?”?。成书的时间大约在?291?年左右?,?历时?10?年。但是一直到?陈寿死后此书才得以流传。
?三国鼎立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政治分裂?,?割据蜂起?,?战火相继?,?社会?混乱?,?有关的记载虽然很多?,?但缺乏全面的记载。陈寿能在这些复杂纷繁?的、相互矛盾的记录中?,?参订异同?,?考核史实?,?清理出一部头绪清楚、文?笔简要、又有系统的史学著作?,?确实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三?国志》采择的面较广?,?不仅给当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人立传?,?还注意?到在学术思想、文化艺术、医卜星算方面有影响的人立传?,?关心到不少特?殊的社会问题。在编写方法上?,?由于受到当时统治阶级以九品中正品评人?物的影响?,?《三国志》比《史记》、《汉书》更加注意按照人物的事迹行为来?分类?,?虽然没有以后《后汉书》那样严格?,?但是每一列传记述的人物都是?以类相从。?
《三国志》这部书?,?叙事文笔简略洁。全书以《魏书》?30?卷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全貌?,?以《蜀书》、《吴书》兼叙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毫无冗?杂之感。反映出陈寿对历史事实取舍的谨慎和文字表述的凝练。有人评价?《三国志》“练核事情?,?每下一字一句?,?极有斤两”?。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三国志》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通过委婉、隐晦的表述方法来贯彻史学?家的实录精神。陈寿作为作为史学家?,?同时又是封建朝廷的官员?,?在正统?观念极盛的历史环境下?,?对当时的汉?魏关系?,?蜀魏关系?,?魏晋关系的撰?写都是非常难以处理的?,?但是他的处理比较成功。又委婉?,?又隐晦?,?但又??写出了历史的真相?,?确实表现了非常高的技巧。?
选文?:?《诸葛亮传》?
一、 串讲课文?:?全文共?19?段?:
1?段?:?诸葛亮的家世。
2?段?:?隆中对。?
3?段?:?为刘琦出奇计。
4?段?:?孙刘联合。
5?段?:?诸葛亮治蜀。
6?段?:?白帝托孤。
7一?14?段?:?诸葛亮北伐。
15…18?段?:?诸葛亮去世?,?人家族个人情况。
19?段?:?对诸葛亮的评价。
?二、翻译隆中对一段。
?重点词汇?:?躬、信然、蒙尘、胄、缟、笃、弩。?
???南北朝时期宋裴松之撰《三国志注》
?裴松之?(372?一?…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时?,?任官殿中将军、司州主薄、零陵内使、国子博士等。宋元嘉初?,?曾?充巡行湘州大使?,?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奉诏注《三国志》。书?成后?,?文帝曾赞美说?:“?此为不朽矣?!”?历转永嘉太守、南琅琊太守、国子?博士等。又奉诏续写何承天《国史》?(?即刘宋建国后的历史?),?未及撰述而?卒。著作除《三国志注》以外?,?尚有《晋纪》等。传见《宋书》卷?64?。?
陈寿的《三国志》撰成后?,?当时人认为?“?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是?,?“?失之于略?,?时有所脱漏”;?而且?“?纰漏显然?,?言不符理?”?的地方很多。?因此?,?宋文帝时?,?裴松之就奉诏为《三国志》作注?,?在?429?年完成。
?过去的史注?,?受汉儒传解笺经的传统影响?,?以名物训?古?、章句解释为主?,?注释范围大抵不超出正文之外?,?如汉晋间李奇、应劭、晋灼等对《汉书》?的注疏?,?就属于这一类。但由于三国时政治上长期分裂?,?各种地区性的记?载增多?,?同一事件在不同典籍中记录下来时?,?往往有非常矛盾分歧的说法?,?同一人物的评价也各不相同?,?这就是有些史家采取广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评判的办法。而魏、晋以后?,?墨守家法师说的汉儒解经的方式?,?被注重义理、不拘一说的集解、义疏方法所替代。影响到史注?,?便也不拘?泥于一家之言?,?而能兼容并包?,?多所采录。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便是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的著作。凡陈寿原书已有记?载的?,?裴注或博引各家议论?,?辨明是非?;或旁证不同记载?,?考订伪异?;?或?补充事件始末?,?增广异闻?;?或增详人物生平?,?务求完备。凡陈寿原书已没?有记载的?,?裴注便广收史料?,?补缺拾遗。遇到他书与陈书记载歧异的地方?,?或加以判断裁定?,?或加以并录异说?,?不下论评。据统计?,?裴注所引各家史?着达二百多种?,?注文内容超过陈寿原书数倍。所引各书十分之九以上早已?亡失?,?赖有裴注还可见到概略。因此?,?裴注不仅开创了注史的先例?,?而且?对研究三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裴松之自述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将以总括前踪?,?贻诲来世?”(?《上三国志??注表》?),?也就是要使封建统治者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实?现统治的巩固。《三国志注》所以务求详备?,?主观目的也是要使统治者?“?智?周”、“鉴远”(?同上表?)?。注中还引录了大量有关神仙鬼怪的荒诞记载?,?直?接的反映出?,?自魏晋以来的?“?神灭”和“神不灭”两种思想的斗争中?,?作?者完全站在唯心论方面。所以?,?裴注虽然表面上广集异说?,?似乎无偏无党?,?但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