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第29章


谜谄鸱桑笥谢嶂鸩椒⒄刮澜缇们抗廴吮匦胫厥拔羧漳婢匙郧康那笊寄埽匦氡A艉图忧肯愀郾旧淼奶厣匦肱嘌韵愀厶厍投怨业墓槭舾校约氨3趾凸滔愀鄣母叨茸灾危朴弥泄叭胧馈钡纳袒园谕牙Ь场?br /> 相关链接
陈方安生:1940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安徽,1948年与家人移居香港。从香港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即踏上政途,于1962年加入香港政府,先后出任社会福利署署长、公务员事务司等多个高级职位,是首位当上政务官、署长级及司长级的女性公务员。1987至1993年间出任经济司。1993年11月获委任香港布政司,不仅成为首位华人布政司(过去150年这个职位一直由英国人担任),也是第一位出任这个职位的女性。1997年,为特区政府首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曾在1975年获委任为官守太平绅士(JP),1992年获颁授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并在1999年获颁授大紫荆勋章(GBM)。(资料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网站,《香港特区政府公报》)
香港启用新品牌形象“飞龙”
塑造香港崭新的品牌形象计划,是源自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策略发展委员会于2000年2月公布的建议。根据这些建议,特区政府新闻处开始构思塑造一个香港的新品牌形象,并专门成立了一个政府跨部门工作小组。随后,通过投标程序,博雅公关公司获选协助搜集资料研究及发展这项计划。经过1年的调查研究工作,最终筹备完成,从几百个方案中确定了香港崭新的国际品牌形象。
新品牌形象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条具有特色的“飞龙”标志,并附有“香港”中文字样及HK英文字母,象征香港是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方,标志亦附有“亚洲国际都会”的主题字眼。其他的组成部分还包括将香港定位为商业中心,动力澎湃、朝气蓬勃及文化汇聚之都;向全球宣传香港具优越竞争地位的讯息;一本品牌形象小册子解释全新品牌形象背后的理念和应用指引;一本精美的图片集,展示香港现代、自然环境及历史面貌;及有关香港的宣传片。
2001年5月10日,借助《财富》全球论坛在香港举行的有利时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论坛闭幕午宴上特别主持一项仪式,推出香港品牌新形象,正式拉开这项推广活动的序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500多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出席了仪式,并观看了介绍香港资讯科技及商业活力的一段短片。
在致辞时,董建华提出了在区内谋划发展大计的一些值得参考的重点:一、香港是“亚洲国际都会”,这已概括出香港的精神和特质,以及香港在现今国际舞台上所担当的角色。政府的目标是,让香港在国际间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媲美欧洲的伦敦和美洲的纽约。二、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跨国公司亚太总部的集结地。三、政府正积极投资基建,增建道路、铁路和货柜码头,开发旅游项目;同时投资人力资源等“软件”基建。四、锐意提升香港市民的生活质量。董建华表示,香港的新形象标志显示香港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思维。推出新形象是政府向全球推广香港的新策略的主要部分。
当日下午,香港品牌形象的主要发言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主持了记者招待会。曾荫权介绍说,“飞龙”标志从今天开始使用之后,会陆续向所有政府的法定机构以及在香港设立总部的各国商业机构去推介,不只特区政府可以全面使用,这些机构若与特区政府一起合作,都可以采用,与他们本身的标志是可以共享的。曾荫权表示去中国西部访问时,会正式与代表团团员一起戴着这个新标志,向内地推广。特区政府新闻处处长陈镇源表示,这项推广活动的筹备工作已动用资金900多万港元,准备在未来一年再多用900多万港元,在国际及香港推广这个新的形象标志。
5月11日,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为两部印上香港品牌——“飞龙”的电车主持点睛仪式。这两部随后3个月在港岛行驶宣传的电车,除了香港品牌形象标志和“香港——亚洲国际都会”的主题语句外,车身上还漆上波浪图案形龙尾。梁锦松指出,龙在中国来说是寓意吉祥,而香港特区政府选择“飞龙”作为代表香港的标志,是因为香港是一个充满机会、充满创意和充满企业精神地方。特区政府希望通过一个代表机会、创意和企业家精神的品牌,进一步推广香港,让更多人认识香港和认识香港的长处,并促使更多人到香港投资、旅游及寻找机会,为香港带来好处。
香港品牌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动员“品牌形象大使”向国际人士推介香港及新的品牌形象;通过特区政府及第三者赞助的活动推广新品牌形象;建立香港品牌网址(brandhk。gov。hk);举行一系列的有关国际都会的研讨会,由中央政策组在7月31日率先举行“国际都会文化”公众论坛;以及由政府高级官员、私人机构讲者及特区驻海外办事处负责推广新品牌形象。仅在计划全面展开后的5个月内,就有至少9位特区政府主要官员乘外访公务之便,在12个国家、超过30个城市向当地人士大力宣传新品牌形象。
在全套推广活动中,香港品牌形象带出的主要讯息是:香港是一处融会机遇、创意和进取精神的地方。这个城市动力澎湃、朝气蓬勃,亦是文化之都,提供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设施。我们位处亚洲最优越的策略性位置,人才荟萃,成就耀目,他们能助你实现目标,达到理想。
敬罗家塾修复工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古迹保护奖
敬罗家塾,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头村,由大埔头村邓氏族人兴建。邓氏为新界五大姓氏族群之一,其祖先由江西省吉水县白沙村迁徙而来。敬罗家塾创建时间无从稽考,有说是清朝由第十三代邓氏族人玄云公所建,以纪念他的第十代先祖敬罗公,敬罗公被村民尊称为大埔头邓族流光堂第一代先祖;也有说始建于明末,清代曾经修葺,1932年落架大修。其兴建之初,主要是作为私家教读的场所。大修后曾易名启智学校,可以容纳30至40位子弟就读,香港沦陷时中辍,光复后再度重开。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因求学者众,校舍不敷,教授不便,启智学校搬出敬罗家塾。敬罗家塾中堂(二进)供奉祖宗牌位,兼具祠堂的功能,为族人聚会之所。每逢喜庆日和春秋两祭,庆祀活动均在此举行。
敬罗家塾一直基本保持20世纪30年代修缮后的面貌,为三进两院式宗祠建筑,通面宽14。09米,通进深33。49米。结构简单,除前进前檐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构三步梁外,其余均用硬山搁檩结构。其中前进17檩,中进15檩,后进13檩。前、后进之间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厢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屋顶,上有女儿墙。家塾正门石额“敬罗家塾”四字乃著名金石家邓尔雅(1884…1954)的手笔。正脊及墙头饰有几何图案,而屋内的檐口板就由以花草图案为题的精美灰塑点缀。门前建有两个鼓台,鼓台上各有两支花岗岩石柱,承托屋顶。整座建筑风格朴素,典雅实用。由于年久失修破败,敬罗家塾被荒废搁置,宗族庆典活动也无法正常展开。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日益重视本地文物古迹的保护。1998年8月21日,敬罗家塾被列为法定古迹,不仅在于其年代的久远和建筑的精美,更在于它作为大埔头村邓氏一族的家塾兼祠堂,长久以来在乡村历史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特区政府资助下,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古物古迹办事处及建筑署监督,敬罗家塾全面修复工程于当年年底展开。
古物古迹办事处于复修工程开始前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来港为建筑进行现状详细测绘,并为修复工程提供宝贵意见,经详细研究及与村民磋商后,该处决定把敬罗家塾恢复清代建筑样式,这也依从了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维修长期坚持的“修旧如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工程在修葺时,小心将建筑物的现代物料拆除,例如凿去鼓台上的上海批荡,改以花岗石铺筑,但却保留鼓台原有的红粉石;又以传统木制檐口板更换正面的三合土虾公梁和檐口板;拆除正面的铁窗,并以青砖修补墙身;拆卸天井两侧厢房的三合土天面,而重铺传统的金字瓦顶等。古物古迹办事处还采纳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意见,拆除中进两旁后加的阁楼,又为档中重新加装屏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