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第31章


为主轴形成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圈。这种良好经济环境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政府已将原先提出的“自由贸易区”的提法,改为“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这一安排所涵盖的范围包括货物、服务贸易及贸易投资便利化,并确立五项共识,包括要符合世贸规则及“一国两制”原则,是国家主体同其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安排,要适应两地经贸关系发展的趋势等等。对于这一提法,外经贸部官员解释说,自由贸易协议是国际惯用的安排及模式,它与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内容都差不多,但后者更能准确地体现内地与香港的关系。有关专家预计,2003年1月1日前,深圳与香港将携手在全国率先实施“紧密贸易安排”。
深圳与香港接壤,经济联系广泛而深厚,货物、人员、资金流动频繁。深港间的“紧密贸易安排”,首先将对香港的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因为两地更加紧密的合作,有赖于跨境基础设施的完善衔接、通关手续的简化和过关设施的改善,使人流和物流可以畅通流转。借两地“紧密贸易安排”,更可为推动香港物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把香港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物流中心。在高科技发展方面,香港受多种因素影响,自身发展高科技有诸多困难,但大量的深圳乃至内地的高科技人才和机构进入香港,将为香港高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当然,深港之间新的合作关系,也将为深圳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就涵盖范畴进行咨询,广泛听取业界对此建议的意见。
3月27日,“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第二次高层磋商在香港工商局举行。香港特别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安民会面,就“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进行第二次高层磋商。香港特区代表团成员包括工商局局长周德熙、工业贸易署署长罗智光、海关关长黄鸿超、政府经济顾问邓广尧,以及工商局、工业贸易署及财政司司长办公室的有关人员。
内地和香港分别举办《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庆祝活动
走过世纪艰辛历程,见证世纪风云变幻,20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一份年满百载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国报界寿命最长的一份报纸。百年华诞之际,《大公报》举行了一系列隆重的庆祝活动。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始创于天津,由清末进步人士英敛之(1866—1926)创办。在发刊词中,英敛之说:“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公正无私就是《大公报》的办报方向。一百年来,随着世事的变迁,《大公报》先后移址上海、武汉、桂林、重庆、香港等地,但始终秉承“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报训,坚持爱国、爱民、客观、公正、严明的立场,日益赢得世人的喜爱。目前,《大公报》已经发行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百年来,《大公报》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大公报》的百年报庆被视为海内外中文报业及至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在港、京、津、渝、蓉等地举行庆祝会
2002年6月12日,《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庆祝酒会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主任姜恩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吉佩定,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陈佐洱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的官员,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张国良,《大公报》社名誉董事长李侠文,董事长兼社长王国华,总编辑杨祖坤等海内外来宾一千多人出席了酒会。
成思危在酒会上发表贺词。他说,迄今为止,《大公报》是中国报业史上唯一一份出版了一百年的报纸,非常值得庆祝。一个世纪以来,《大公报》目睹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记录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大公报》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历史,也参与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看《大公报》,是因为她报道翔实,不哗众取宠,不讲假话,忠实地为人民和广大读者服务。”《大公报》与时俱进,坚持爱国,坚持真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为国家、为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得到中外新闻同业的敬重。最后他衷心祝愿《大公报》越办越好,为香港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发挥更大的作用。姜恩柱在致辞中说,1948年《大公报》在香港复刊后,为香港的繁荣发展和顺利回归,为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做了不懈的努力。香港回归祖国后,《大公报》积极宣传报道“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支持行政长官董建华和特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施政,维护香港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大公报》锐意进取,改进报道和经营,面貌一新。《大公报》社社长王国华在酒会上回顾了创刊一百周年的风雨历程。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天津市委副书记刘峰岩分别致辞祝贺。
6月17日,《大公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创刊一百周年纪念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徐光春以及著名学者季羡林等出席了纪念会。
经叔平致了贺词。他表示,《大公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份报纸,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希望《大公报》今后继续努力,发扬爱国传统,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进一步发挥百年办报经验,促进海峡两岸沟通交流,反对“台独”,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徐光春在致辞时对《大公报》全体同仁表示敬意与祝贺。他说,百年来,《大公报》坚持爱国、爱民、爱港,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百年来,《大公报》坚持真理,讲真话,说实事,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在中国的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衷心祝愿百年《大公报》青春常在,活力永驻,发扬传统,与时俱进,为中国的繁荣昌盛、为香港的稳定发展、为新闻事业的兴旺发达,作出新的贡献。季羡林老先生这样评价《大公报》:“《大公报》的一百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大公报》社社长王国华在纪念会上致辞时说:“忘我者为大,无私之为公。”一百年来,《大公报》始终坚持爱国立场,坚持弘扬社会正气,宣传中华文化,维护祖国统一。贯穿《大公报》一百年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贴近读者,贴近时代,不断探索,与时并进。他介绍说,长期以来,《大公报》利用地处香港的优势,致力于向全世界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中国的形象,同时也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公报》始终坚持的信念是:“一笔在手,克尽言责,忘己无私,永志不谖。”
6月19日,《大公报》在天津举办创刊一百周年座谈会。以现任社长王国华为团长的《大公报》代表团、原《大公报》部分天津老报人、天津新闻界代表、专家学者及天津市政府各部门领导7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王国华在座谈会上回顾了《大公报》的百年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在香港举行百年报庆的盛况。他说,一百年来,《大公报》始终坚持爱国立场,坚持弘扬社会正气,宣传中华文化,维护祖国统一。从天津开始的“大公精神”培养了一批批大师级的新闻界人物。王国华表示,在适当的时候,《大公报》将争取在内地和台湾复刊,形成三地联动。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刘峰岩、天津市副市长王述祖也出席了今天的座谈会。他们在发言中表示,天津是《大公报》的诞生地,天津人为此感到自豪。在新的历史时期,天津市愿意与新闻界朋友密切合作,共求发展。1902年,《大公报》在天津创刊,今天,在天津市中心繁华区的和平路上,1906年《大公报》报社迁入的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