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4章


《枕中记》差不多,但其结穴,余韵悠然,非《枕中记》所能及。后来明人汤显祖
作《南柯记》,也就是从这传演出来的。(二)【更多TXT小说下载请访问 txtsk】《谢小娥传》:此篇叙谢小娥的父
亲,和她的丈夫,皆往来江湖间,做买卖,为盗所杀。小娥梦父告以仇人为“车中
猴东门草”;又梦夫告以仇人为“禾中走一日夫”;人多不能解,后来李公佐乃为
之解说:“车中猴,东门草”是“申兰”二字;“禾中走,一日夫”是“申春”二
字。
后果然因之得盗。这虽是解谜获贼,无大理致,但其思想影响于后来之小说者
甚大:如李复言演其文入《续玄怪录》,题曰《妙寂尼》,明人则本之作平话。他
若《包公案》中所叙,亦多有类此者。(三)【更多TXT小说下载请访问 txtsk】《李汤》:此篇叙的是楚州刺史李汤,
闻渔人见龟山下,水中有大铁锁,以人,牛之力拉出,则风涛大作;并有一像猿猴
之怪兽,雪牙金爪,闯上岸来,观者奔走,怪兽仍拉铁锁入水,不再出来。李公佐
为之解说:怪兽是淮涡水神无支祁。“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
大禹使庚辰制之,颈锁大索,徙到淮阴的龟山下,使淮水得以安流。这篇影响
也很大,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但北大教授胡适之先生则以为
是由印度传来的;俄国人钢和泰教授也曾说印度也有这样的故事。〔2〕可是由我看
去:作《西游记》的人,并未看过佛经;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没有和这相类的
话;作者——吴承恩——熟于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
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但胡适之先生仿佛并以为李公佐就受
了印度传说的影响,这是我现在还不能说然否的话。(四)【更多TXT小说下载请访问 txtsk】《庐江冯媪》:此篇叙
事很简单,文章也不大好,我们现在可以不讲它。
唐人小说中的事情,后来都移到曲子里。如“红线”,“红拂”,“虬髯”
〔3〕……等,皆出于唐之传奇,因此间接传遍了社会,现在的人还知道。至于传奇
本身,则到唐亡就随之而绝了。
※ ※ ※
〔1〕此处“小说”应为“戏曲”。
〔2〕胡适在其《西游记考证》中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
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又说:
“我依着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
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见《胡适文存》二集)【更多TXT小说下载请访问 txtsk】。钢和泰,沙俄时代贵
族,十月革命后曾来中国,在北京大学教古印度宗教学和梵文。
〔3〕“红线,明梁辰鱼曾作杂剧《红线女》。“红拂”、明张凤翼曾作传奇
《红拂记》。“虬髯”,明凌濛初曾作杂剧《虬髯翁》。
第四讲 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
上次讲过: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作传奇的,但就大
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极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
多教训。大概唐时讲话自由些,虽写时事,不至于得祸;而宋时则讳忌渐多,所以
文人便设法回避,去讲古事。加以宋时理学极盛一时,因之把小说也多理学化了,
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但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
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宋人虽然还作传奇,而我说传奇是绝了,也就是
这意思。然宋之士大夫,对于小说之功劳,乃在编《太平广记》一书。此书是搜集
自汉至宋初的琐语小说,共五百卷,亦可谓集小说之大成。不过这也并非他们自动
的,乃是政府召集他们做的。因为在宋初,天下统一,国内太平,因招海内名士,
厚其廪饩,使他们修书,当时成就了《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
此在政府的目的,不过利用这事业,收养名人,以图减其对于政治上之反动而已,
固未尝有意于文艺;但在无意中,却替我们留下了古小说的林薮来。至于创作一方
面,则宋之士大夫实在并没有什么贡献。但其时社会上却另有一种平民底小说,代
之而兴了。这类作品,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
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因为当时一般士大夫,虽然都讲理学,鄙视小说,而一般
人民,是仍要娱乐的;平民的小说之起来,正是无足怪讶的事。
宋建都于汴,民物康阜,游乐之事,因之很多,市井间有种杂剧,这种杂剧中
包有所谓“说话”。“说话”分四科:一、讲史;二、说经诨经;三、小说;四、
合生。“讲史”是讲历史上底事情,及名人传记等;就是后来历史小说之起源。
“说经诨经”,是以俗话演说佛经的。“小说”是简短的说话。“合生”,是先念
含混的两句诗,随后再念几句,才能懂得意思,大概是讽刺时人的。这四科后来于
小说有关系的,只是“讲史”和“小说”。那时操这种职业的人,叫做“说话人”;
而且他们也有组织的团体,叫做“雄辩社”。他们也编有一种书,以作说话时之凭
依,发挥,这书名叫“话本”。南宋初年,这种话本还流行,到宋亡,而元人入中
国时,则杂剧消歇,话本也不通行了。至明朝,虽也还有说话人,——如柳敬亭就
是当时很有名的说话人——但已不是宋人底面目;而且他们已不属于杂剧,也没有
什么组织了。到现在,我们几乎已经不能知道宋时的话本究竟怎样。——幸而现在
翻刻了几种书,可以当作标本看。
一种是《五代史平话》,是可以作讲史看的。讲史的体例,大概是从开天辟地
讲起,一直到了要讲的朝代。《五代史平话》也是如此;它的文章,是各以诗起,
次入正文,又以诗结,总是一段一段的有诗为证。但其病在于虚事铺排多,而于史
事发挥少。至于诗,我以为大约是受了唐人底影响:因为唐时很重诗,能诗者就是
清品;而说话人想仰攀他们,所以话本中每多诗词,而且一直到现在许多人所做的
小说中也还没有改。再若后来历史小说中每回的结尾上,总有“不知后事如何?且
听下回分解”的话,我以为大概也起于说话人,因为说话必希望人们下次再来听,
所以必得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未了事拉住他们。至于现在的章回小说还来模仿它,那
可只是一个遗迹罢了,正如我们腹中的盲肠一样,毫无用处。一种是《京本通俗小
说》,已经不全了,还存十多篇。在“说话”中之所谓小说,并不像现在所谓的广
义的小说,乃是讲的很短,而且多用时事的。起首先说一个冒头,或用诗词,或仍
用故事,名叫“得胜头回”——“头回”是前回之意;“得胜”是吉利语。——以
后才入本文,但也并不冗长,长短和冒头差不多,在短时间内就完结。可见宋代说
话中的所谓小说,即是“短篇小说”的意思,《京本通俗小说》虽不全,却足够可
以看见那类小说底大概了。
除上述两种之外,还有一种《大宋宣和遗事》,首尾皆有诗,中间杂些俚句,
近于“讲史”而非口谈;好似“小说”而不简洁;惟其中已叙及梁山泊的事情,就
是《水浒》之先声,是大可注意的事。还有现在新发现的一部书,叫《大唐三藏法
师取经诗话》,——此书中国早没有了,是从日本拿回来的——这所谓“诗话”,
又不是现在人所说的诗话,乃是有诗,有话;换句话说:也是注重“有诗为证”的
一类小说的别名。
这《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虽然是《西游记》的先声,但又颇不同:例如
“盗人参果”一事,在《西游记》上是孙悟空要盗,而唐僧不许;在《取经诗话》
里是仙桃,孙悟空不盗,而唐僧使命去盗。——这与其说时代,倒不如说是作者思
想之不同处。因为《西游记》之作者是士大夫,而《取经诗话》之作者是市人。士
大夫论人极严,以为唐僧岂应盗人参果,所以必须将这事推到猴子身上去;而市人
评论人则较为宽恕,以为唐僧盗几个区区仙桃有何要紧,便不再经心作意地替他隐
瞒,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