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上卷)》第70章


缍幕坝欣恚懵诖鹩ο吕础?br /> 如耳见这边的事情摆平之后,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去会见魏王,对他说:“大王,在下曾经去朝见过卫君。卫君原本是周王室的分支,它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国内有很多宝器,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现在,卫国虽然迫于危难,但仍然不肯献出那些宝器,因为他们心里认为进攻卫国或者宽释卫国,都不由您说了算。因此,它纵然献出宝器,那也一定不会落到君王您的手里。在下私下里认为,那些首先向您建议宽释卫君的人,必定是接受了卫国的贿赂。”魏王认为如耳言之有理,细心观察国内那些主张宽释卫国的人。如耳离开后不久,成陵君回国,按照如耳的话来游说魏王,让他放弃攻打卫国。魏王听完他的话,便停止了对卫国的用兵,但同时也认为他肯定接受了卫国的贿赂,就罢免了成陵君的职务,决定终身不再见他。卫国也因此得到了保全。
第127节:新读史记(上卷)(127)
苏代游说魏哀王九年,魏国与秦国在临晋会盟。魏国声望大增,张仪、魏章等一些有志之士都来归附魏国。不久,魏国的相国田需去世,楚国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恐慌,害怕张仪、犀首、薛公等人做了魏国相国会对自己造成不利。于是,楚国令尹(相国)昭鱼对苏代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犀首、薛公其中的一人继任魏相,这样对我们楚国大为不利啊!”苏代同意他的看法,便问他说:“那么,您认为谁继任魏相会对楚国有利呢?”昭鱼回答说:“我想让魏国的太子继任魏相。”苏代听了之后自告奋勇地说:“我愿意为您北上游说,来达成您的心愿。”
不久,苏代到达魏国,朝见了魏王,魏王知道苏代是个有名的贤者,同他就国家大事攀谈起来。苏代趁机对他说:“大王,在下刚从楚国来,听说它的相国昭鱼十分忧虑,仔细一打听,原来是担心张仪、犀首、薛公三人中其中一人继任魏相。我私下里认为,他的这个忧虑是完全没有必要。您是位贤明的君主,应当清楚相国人选。如果张仪继任,一定偏向秦国而损害了魏国。如果犀首继任,一定偏向韩国而损害了魏国。如果薛公继任,一定偏向齐国而损害了魏国。相国人选事关重大,而且这些人一旦任相都会对魏国不利,您是不会随便任命这些人的。”魏王听了苏代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打消了任用他们三人的想法,接着又进一步向他询问相国的最佳人选。苏代见机会来了,偷偷一笑,就向他建议说:“您的太子才德兼备,因此我认为您应当任命太子为相国。这样的话,那三个人都认为太子不会长期的担任相国,便都会尽力说服各自的故国来侍奉魏国,为自己将来接替相国职位积累资本。魏国凭借自身的强大,再加上其他三个大国的辅佐,一定会安宁无事。”魏王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果真任命太子为魏国相国。这样,昭鱼的担心就被解除了。
秦昭王与魏国魏安僖王时期,国家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对外完全处于被动。此时,西边的秦国已经十分强大,兵强马壮,经常发动对外战争,获取了不少利益。一次,秦昭王把他的左右大臣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询问:“诸位爱卿帮寡人分析一下,现在的韩国、魏国与当初相比,哪个时期更为强盛?”大臣们议论纷纷,都认为当初的两国强盛。昭王接着问:“那么两国的如耳、魏其与当初的孟尝君、芒卯相比,谁更为贤能呢?”群臣都认为后者更为贤能。于是,昭王放心的说:“当年孟尝君、芒卯凭借自己的贤能,率领强盛时期的韩国、魏国来攻打我国,还不能把我国怎么样。现在,无能的如耳、魏其,率领弱小的韩国、魏国要是来攻打我国,那就更不会有什么威胁了。我国反而可以出兵,用不了几个回合,就会很轻松地打败它们,你们说是不是啊?”群臣听了之后频频点头称是,都认为昭王言之有理。正当昭王沉醉在群臣的称赞中声时,大夫中旗从群臣中走了出来表示异议。他对昭王鞠了一躬说:“大王,您对天下的形势估计错了。当初,晋国六卿并立时,智氏最为强大,它先后灭了范氏、中行氏,接着又率领韩、魏的军队把赵襄子围困在晋阳,掘开晋水淹灌晋阳城,晋阳城只剩下三版宽的地方没有被水淹。智伯到战场上巡视水势,魏桓子前来为他赶车,韩康子在身边陪乘,那是多么威风啊!智伯当时已是目空一切,指着滔滔不绝的河水说:‘我现在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啊!’因为魏国的安邑紧邻汾水,韩国的平阳紧邻绛水,智伯的军事行动威胁到了两国的安全。所以,魏桓子与韩康子互相暗递眼色,达成了默契,寻机将来一定要联手除掉智氏。后来,二人联合赵襄子灭亡了智氏,瓜分了它的封地。现在,秦国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不会超过当年的智氏,韩国、魏国虽然弱小,但还是比当年它们在晋阳城下时的力量强大。现在,也正是它们达成默契的时候,希望大王千万不要轻视它们,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当年智氏那样的下场。”秦昭王听了他的这一番分析之后,才如梦方醒,心里面对两国也感到了恐惧。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小瞧他们了。
第128节:新读史记(上卷)(128)
后来,齐国、楚国联合攻打魏国。魏国节节抵抗,边战边退,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魏王派人向秦国求救,派出的使臣络绎不绝,而秦国那边一直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反应,秦国救兵也迟迟不来。魏国有位名叫唐雎的老人,已经九十多岁了,他看到自己的国家危在旦夕,心急如焚,便拄着拐棍,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向皇宫,跪在地上向魏王请命说:“陛下,老臣请求西去游说秦王,让秦国的救兵比老臣先到达魏国。”魏王听了之后非常感动,亲自下殿把唐雎搀扶起来,动容地对他说:“老人家,魏国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给你了。”然后赶紧吩咐人准备车马送他出发。唐雎一路上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终于在第一时间到达了秦国,拜见了秦王。秦王看到他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赶紧给他赐坐,感慨地对他说:“您老人家远道而来,实在是辛苦您啊!魏国几次派人求救,我已经知道魏国已经相当危急了。”唐雎起身回答说:“大王既然知道魏国危急,却迟迟不发救兵,我认为是那些为您出谋划策的大臣们无能。魏国,是众所周知的大国,然而,它之所以向西来侍奉秦国,自称为秦国的东方藩属、接受秦国赐给的冠带、按时向秦国进献贡品,是因为强大的秦国是个值得信赖的盟国。现在,齐国、楚国的联军已经在魏国都城的郊外会合,随时都有将魏国灭亡的危险。而秦国救兵却迟迟不发,那就是秦国认为魏国不太急迫罢了。如果秦国坐等魏国大急,被迫加入合纵行列,那时候还要秦国的救兵干什么呢?这样的话,秦国将要失去魏国这么一个东方藩属,而使齐、楚两个敌国强盛,这又对您有什么好处呢?”秦昭王这才感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派兵救援魏国,魏国才转危为安。
范痤自救
一次,赵王派人对魏王说:“您如果替我杀死你原来的相国范痤,我愿意献给贵国纵横七十里土地,你看怎么样啊?”魏王是个贪图利益的昏君,认为这个买卖很划算,没有多想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马上派官吏去逮捕范痤,包围了他的家。范痤一看来了这么多官兵,猜出了事情的原委,迅速地爬上了屋顶,骑在屋梁上,对前来捉捕他的官吏说:“大王与其拿死的范痤作交易,还不如用活的范痤作交易。假如我死了以后,赵国并没有将土地献给我国,那么,大王将怎么办呢?所以,我认为大王不如与赵王先划定割地,然后再杀死我,请你们赶紧把我的话转告给大王!”官吏听后把范痤的话上报魏王。魏王仔细考虑了一下,头脑这才清醒过来,认为他说的确实有道理,没有盲目地杀他。范痤又趁机给信陵君写信说:“在下范痤,本是魏国免职相国,与赵王有怨。赵王以割地为条件,要求魏王杀死我,而君王竟然答应了他。如果有一天,强大的秦国也效仿赵国的办法,要求杀死您,那么,到时您该怎么办呢?”信陵君为了使自己避免出现他这样的灾难,就听从了他的话,亲自向魏王进谏,向他陈述其中利害。魏王早就想放了范痤,就顺水推舟,下令将范痤释放。机智的范痤救了自己一条命,而赵王阴险的目的没有达到。
魏国灭亡
当初魏国面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