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上卷)》第74章


K诔赫秸幸脖硐肿吭健O钣鹫桨芎螅镏醢钇蕉似渌詈钔酰晌撼Τ肌:捍⒑螅鋈纹牍喙9?01年,他被封为列侯,封号平阳侯。曹参还曾以齐国相国的身份领兵平定了陈豨、黥布的反叛。他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曹参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战功,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一直跟随汉代另一位传奇大将韩信四处征战。韩信由于叛乱而被诛杀,曹参于是成为战功最多的将军。
出任齐相
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池。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就把齐地的老年人、读书人全部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是,齐国的读书人数以百计,他们众说纷纭,曹参听得头晕目眩,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他后来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学问很高,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盖公见到曹参后对他说:“老朽认为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静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这样才达到能国泰民安。”以此类推,他把这方面的道理统统都告诉了曹参。曹参如获珍宝,对他敬佩不已,让出自己的正堂,让盖公住在里面。此后,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学说。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大治,人们纷纷称赞他的贤明。
公元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丞相去了。”人们刚开始都认为他是在开玩笑,但是不久,朝廷果然派人来召曹参为相。曹参就离开了齐国,继萧何之后担任了汉朝丞相。
不理政事
曹参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以后各为高官之后,他们之间也产生了隔阂。但在萧何临终时,他只向孝惠帝推荐了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丞相之后,政策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他斥退撵走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一味追求声誉的官吏。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不理朝政。大臣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心里都很担忧,纷纷上门来好言相劝。可是等这些人一来到,曹参就立即拿出美酒来给他们喝,他们没办法,只好跟他一块儿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继续让他们喝酒,直到他们喝醉之后离去。大臣和宾客们始终没能开口劝谏。
曹参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一次,他们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希望曹参听到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后加以制止。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曹参听到这些声音后,反而叫人拿出酒摆在桌子上,自己也痛饮起来,并且也跟着高歌呼叫,与那些饮酒的官吏们相互呼应,一起作乐。
萧规曹随
汉惠帝埋怨曹参不理政事,以为曹参看不起自己,整天心里郁闷不安。一天,他对曹参的儿子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问问你父亲,就说:‘高皇帝刚刚去世,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您这样怎能考虑国家大事呢?’但是你要记住,千万不要说这些话是我告诉你的。”
曹窋回家后,一次在闲暇的时侯陪着父亲聊天,父子两人刚开始聊得很投机。曹窋便趁机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告诉了曹参。曹参听了之后脸色立刻阴云密布,对曹窋大怒,叫人把他打了二百大板,用手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这个不懂事的小子,赶紧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少在这里添乱!国家大事是你应该说的吗?”曹窋很委屈,捂着皮开肉绽的屁股,一瘸一拐地回到了皇宫,就如实地向惠帝禀报了此事,惠帝听了之后非常生气。到了第二天上朝时,惠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责备曹参说:“曹参!你昨天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你的,你整天喝酒作乐,不理朝政,你这个丞相到底是怎么当的!”曹参赶忙脱帽谢罪说:“陛下请息怒,请您自己再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皇帝哪一个更强呢?”惠帝不假思索地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接着说:“那么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呢?”惠帝考虑了一下说:“我看你好像不如萧何。”曹参于是又戴上帽子,对惠帝拱手作了一揖说:“陛下这番话说的很对。高帝与萧何当初平定了天下,各种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各位臣下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法度不得随意地更改,这样不就行了吗?陛下您认为我说得有没有道理啊?”惠帝这才恍然大悟,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心里也就放心了。
第135节:新读史记(上卷)(135)
曹参做汉朝丞相,前后有三年时间。他去世后,百姓们都歌颂说:“萧何制定了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做了丞相,遵守各种法度并且没有失误。这都是得益于他那清静无为的做法,老百姓也因此过上了安宁日子。”
张良行刺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韩开地,曾经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亲韩平,曾经做过僖王、悼惠王的丞相。悼惠王二十三年,韩平去世。二十年以后,秦国兴兵灭亡了韩国。当时,张良还很年轻,并没有在韩国政府中做官。他家里十分富有,光奴仆就有三百多人。但是,当他弟弟死后,并没有用厚礼埋葬他,而是变卖了全部的家产,寻求刺客来谋刺秦始皇。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张良的先人世代深受韩国的恩惠,他发誓要为韩国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拜访苍海君的时候,张良偶然遇见了一位大力士,两个人性情相投,一见如故,便结成了生死之交。大力士也非常痛恨秦始皇,愿意和张良一同去刺杀他。张良很高兴,认为这下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他特意让人为大力士打制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作为行刺武器。后来,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和这位大力士得到消息后,在博浪沙中设下埋伏,等到秦始皇的车队一到,两个人突然偷袭他。结果,大力士由于操之过急,手里的大铁锤误中了秦始皇的副车,副车被砸得粉身碎骨,而秦始皇则毫发未伤,躲过此劫。秦始皇为了抓住张良他们,在全国范围内下达了通缉令,展开了大规模搜捕。于是张良等人改名换姓,纷纷隐藏在各地,张良来到了下邳。
桥下拾履
张良因为行刺秦始皇逃到了下邳,在闲暇的时候,张良经常到下邳城内的桥上从容漫游,思考自己今后打算和当时的局势。一次,他在漫游时遇见了一位身着粗布短衣的老父,看上去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老父走到他的跟前,故意把脚上的鞋子甩到桥下,然后看着张良,对他说:“小伙子,我的鞋子掉到桥底下了,你给我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先是一惊,等到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便感到愤怒,认为他怎么这样的无礼,想要动手打这个老头。但是当他走近时,发现这人年纪很老,经不起打击。他便强忍着心中的怒火,下桥去把鞋给他捡了上来。但是没想到老父不但没有感谢他,反而得寸进尺,命令似地对他说:“小伙子,我行动不方便,你现在把鞋给我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十分屈辱地为他捡了鞋,那么穿鞋也就没有什么了,于是,他便跪下为老父穿鞋。老父穿好鞋子以后,哼着小曲笑着离去了。张良对这个人大为惊奇,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便随着老父的身影凝望。老父大约走出去一里路,便又返回来了,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以后的拂晓,你我还在这个地方相会。”张良觉得此事奇怪,但也没有多想,索性答应了下来。
五天以后,天刚拂晓,张良便按时前往。但是,等他到了之后,发现老父早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老父对他生气地说:“年轻人与老人约会,反而后到,这是为什么呢?”老父说完便转身离去,并且对他说:“五天以后我们再来相会,这次你可要早点来啊。”五天之后,鸡刚叫的时候,张良就赶紧动身了。等他赶到了桥上之后,发现老父还是先他一步到达。老父再次生气地说:“你这次又是为什么来晚啊?”老父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