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必败》第26章


萧灼基举了一个例子:国际上有个很有名的投资咨询公司,它常给中国企业做策划,少则收费几十万美元,多则收费几百万美元。有一次国内一家大公司请它来做战略方案,后来请萧灼基去评估。这家国外的咨询公司只来了两个人,一个是老外,一个是华人,他们讲战略规范、原则、案例,还有本企业情况,事实上他们讲的那些东西都是企业送给他们、再由他们归纳出来的。那一家国内大公司花了70万美元,但国内咨询公司只收70万元人民币就能做得很好。萧灼基说:“不要迷信高薪聘请的外国人,外国科学技术比我们先进,但管理方面不比我们强多少。”
第十三篇毛泽东看透了诸葛亮
毛泽东评点诸葛亮的败因
毛泽东在召开会议时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他非常重视集体的智慧。 
在那个人们对诸葛亮敬若神灵的时代,毛泽东能将诸葛亮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体现了一位军事家足够的智慧。当人们感叹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并且纷纷为诸葛亮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时候,毛泽东心中已经非常明白: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毛泽东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论赤壁之战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借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华容道”等故事情节,使得诸葛亮几乎成了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而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应该非周瑜莫属。 
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4页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大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在这段话中,毛泽东把赤壁之战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说明他并不认为刘备、诸葛亮对赤壁之战有多大贡献。 
一九五三年,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时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段话表明了毛泽东的立场,他认为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是周瑜,而并非诸葛亮。
毛泽东评点“失街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曹魏大将张颌所破,导致街亭这一重要关口失陷敌军之手。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演出一幕“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都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违背调度,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毛泽东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在毛泽东看来,街亭能否固守,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
毛泽东评价曹操
尽管在传统戏剧和小说中曹操一直是个“反派人物”,但毛泽东对曹操却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还不是了不起? 
毛泽东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有一次,毛泽东听到自己的随行医生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他马上反驳说:“屁话!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 
毛泽东非常喜欢曹操的诗,他认为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和他的子女们谈话时,他也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毛泽东评价司马懿
由于《三国演义》中编造了许多诸葛亮打败司马懿的故事,使得后人多以为司马懿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很多人假设,若不是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马懿终归会被诸葛亮灭掉的。毛泽东对此则有清醒的看法,他认为“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毛泽东还曾说过,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毛泽东与诸葛亮军事谋略之比较(1)
诸葛亮与毛泽东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失败的军事家,后者是成功的军事家;前者是被神话的军事家,后者则是真正伟大的军事家。 
毛泽东的确很爱看《三国演义》,但毛泽东的军事谋略早已经超过了魏蜀吴三国中的任何一位军事家,更不消说那个失败的诸葛亮了。 
毛泽东从诸葛亮那里得到的大多是反面教训,所以他采用的是和诸葛亮全然不同的领导模式。以下是毛泽东与诸葛亮军事谋略的比较: 
比较之一:群众基础不同 
毛泽东注重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他要把军队建成是人民的子弟兵。正确的政治纲领为毛泽东的军事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处处得到群众的支持。而敌人则总是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实行坚壁清野,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扫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争相推车挑担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期间,无数人勒紧裤腰带省下钱捐助人民志愿军。这一切都说明,“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制胜法宝,也是毛泽东军事胜利的保障。 
而诸葛亮只注重刘氏政权的利益,为了所谓的“匡复汉室”,不惜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所以他无法得到广泛的群众基础。魏属领地的群众并不因为蜀军代表汉室利益就夹道欢迎诸葛亮,他们对曹魏政权的忠心要远远强于对恢复汉室的幻想。在司马懿坚壁清野的策略面下,诸葛亮无法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每每因粮草不济而败退汉中。多年征战造成蜀国国力严重衰退,在诸葛亮死后不久,蜀国便从此一蹶不振了。 
比较之二:决策机制不同 
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全体共产党员的思想结晶。共产党的决策机制是民主集中制,这可以有效弥补个人思维的缺陷。虽然毛泽东晚年在政治决策上犯了一些错误,但他在战争年代的军事指挥生涯中,则是很好地执行了民主集中制。 
1947年冬季,毛泽东指导人民解放军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他把人民解放军的民主制度概括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这次整军运动到1948年夏季结束。在具体的军事战役中,毛泽东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多方听取不同意见,然后作出最后的决策。1948年1月,毛泽东同意粟裕的意见,即3个纵队3月下旬渡过长江进行发展。后来随着战局的发展,粟裕认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