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第75章


他感慨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鲁迅毅然离开家乡,到被一般人看不起的洋务学堂上学,先后进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学说,深深地震动了他,促使他很快确立了为振兴中国而奋斗的志向。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先学医,后为改变民众的精神而从事文艺运动。
他写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慷慨激昂地宣传启蒙主义的“立人”主张,宣传西方个性主义斗士尼采、易卜生、拜伦、雪莱等,结果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鲁迅受到巨大的打击,于1909年回国。辛亥革命曾使他兴奋一时,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失望。鲁迅开始校古书、钞古碑,希望以此来消磨寂寞的时光。
就在这时,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到1917年,终于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为了不至再次遭受失望的打击,鲁迅没有马上参加这一运动,直到1918年5 月,他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化运动一颗迟出的巨星。
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他运用小说、杂文、翻译等各种形式,向中国社会发起全面进攻,观察之犀利,认识之深刻,无不令人惊叹、佩服。尽管新文化运动退潮后,鲁迅又经历了一次思想苦闷,但他没有消沉,而是越战越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有的人叛变投敌,有的人消极颓废,而鲁迅却在事实的教育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闯将。鲁迅一生勤奋著述,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化巨人。
“救救孩子”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我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它出版于1923年,收集了鲁迅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呐喊》,反映了五四时期鲁迅高昂的战斗激情。《呐喊》就是为前驱
者呐喊助威。鲁迅从陈独秀、李大钊这些先驱者身上看到了新的希望。他要继续自己年轻时代的未竟事业,把文艺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出病苦,引起疗治的注意”。在鲁迅之前,还没有一个作家在小说中自觉地表现如此严肃深刻的社会问题。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第一篇作品,也是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它以一个患迫害狂病病人的日记的形式,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批判。
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吃人的本质。狂人昏昏噩噩地生活了三十多年,终于觉醒了。
但他的觉醒,却遭到了全社会的忌恨。赵家的狗在看他,赵贵翁也看他,许多人在交头接耳地议论他,连小孩子也议论他,把他视为仇敌。
狂人觉得奇怪,那些视他为仇敌的人,有的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娘老子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全没有这么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狂人翻开历史进行研究,发现书上满本都歪歪斜斜地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他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以此观察现实,他又惊奇地发现,他的大哥就是吃人者,想与别人合伙把自己吃掉。但这些吃人者,又是那样凶恶、狠毒、狡猾,用狂人的话来说,就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他们想吃人,但又不直接杀人,而是大家联络,布满罗网,逼他自杀。这正是中国的改革者所面对的敌人的特点:似乎到处都是敌人,又找不到一个具体的敌人,每个人都是凶手,又抓不到一个实在的凶手。它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即封建教育所培养的反改革的力量。这正是中国改革的困难所在,革命的对象不仅是封建统治者,还有底层民众。他们本应是革命的主力,却被封建思想毒化,成为革命的敌人。对他们又不能像对待统治者那样施以暴力革命,而应对他们进行思想启蒙,使他们自觉行动起来,进行革命。但要启发这样的群众,谈何容易。狂人劝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不要再吃人了。
那青年说:“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他要劝转他大哥,他大哥马上现出凶相。狂人最后省悟到,他自己也可能在无意之中,吃了妹妹的几片肉。也就是说,他自己也可能深受封建札教的毒害,伤害过别人,所以狂人最后呼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粗粗一看,似乎都是狂人的胡言乱语,仔细一想,却无一不是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清醒认识。封建思想的统治根深蒂固,任何人难逃其罗网,似乎只有狂人,才能超出常规,说出真理,这是何等可怕的统治,又是何等可怕的现实!要唤醒他们进行革命,只有通过长期的思想启蒙。
老中国的儿女《药》表现了鲁迅对中国革命的更深入的思考。作品情节并不复杂。华老栓用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钱买了浸透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结果他儿子不治而死。作品的题目“药”具有双重含义:显在意义是指医治病人的药,指为华小栓治病的人血馒头;潜在意义是指医治中国的药。
作品中描写的华夏两家也是象征,即象征中国。华小栓吃用夏瑜鲜血浸过的人血馒头,象征国人愚昧麻木、自相残杀。夏瑜是革命志士,华老栓是底层民众,夏瑜为大众而死,却得不到民众的理解。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所在。不只是华老栓,那么多的茶客,包括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他们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却都痛骂夏瑜,与刽子手康大叔一鼻孔出气。
这正是鲁迅最感痛心的地方。人血馒头并未治好华小栓的病,那么,什么才能治好中国的“病”呢?鲁迅正是要启发人们思考这一问题。
《风波》的主题与《药》相近。它描写了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一小镇引起的一场有关辫子的风波。七斤是鲁镇的船夫,因撑船进城被革命党剪了辫子。因此,张勋复辟的消息一传来,便引起了他的大恐慌。我们今天对此也许莫名其妙,因为现在的男子很少有留辫子的了,即使有,也与政治无关。
但在民国初年,辫子却非同小可。那时,辫子的有无往往是政治信仰的表现。
清朝要求男子剃掉前半边头发,留下后半边编辫子。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便把象征封建统治的头发剪掉,以示革命。当时革命党都剪了辫子,但一般老百姓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的影响,似乎本能地害怕剪发、反对剪发。因此,革命党便强行剪发,七斤就是被强行剪发的。作品围绕着七斤的辫子,展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农村的愚昧、落后。赵七爷得意忘形,因为七斤几年前曾骂过他,他可以借此出气了。七斤嫂埋怨丈夫,生怕连累自己。八一嫂心地善良,主持公道,却被痛骂。但尽管这些人性格不同,却都非常愚昧、麻木。赵七爷是个封建遗老、帝制余孽,仿佛很有学问,而见闻鄙陋。他一本正经地胡诌什么张大帅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等等。七斤知道的所谓时事是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七斤嫂一听到皇帝坐龙庭,马上就想到什么皇恩大赦,根本不知道革命一说。张勋复辟很快失败,风波很快过去,他们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活,毫无改变。作品结尾写道:“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们早又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80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18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这说明,辫子虽没有再留起来,复辟虽不可能,但农村却毫无变化,因此应该对农民进行思想启蒙。
国民灵魂画像《阿Q 正传》是《呐喊》中最深刻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