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第56章


化及享受,后者竟还要滥施猜忌,将自己挤到一边乘凉!
“没这么便宜的事。我怎样扶你起来的,就能照样儿将你踩下去!”德戡望着化及的背影,牙齿几乎咬碎。要实施这一计划,当然必须重掌兵权。他知道智及贪财,就将自己兵变后获赏的全部财物送给智及,并乘间表明心迹:“我德戡只懂带兵,其他的事情一概不懂!”智及受人钱财,理当替人消灾,他拍胸脯保证:“你放心,这事就包在我身上好了。”回头劝化及:“人家德戡一片忠心,否则也不会推仁兄为主了,你何苦猜忌他呢?”化及以为然。兵到徐州,舍舟登岸,化及将后军交给德戡统领。
德戡手中重新有了军队,心想:“化及,你瞧我的吧!”于是和赵行枢、李本、尹正卿、宇文导师等人密谋策划,准备袭击宇文化及,同时派人去约孟海公(江浙一带的草莽英雄)为外援。也是合该德戡失败,他本来一惯行事果断,这次却苦等什么使者回报消息,致使行动一再耽搁,而许弘仁、张恺却有了机会泄露这一秘密。宇文化及晓得先发制人的重要性,他不动声色,暗中教他弟弟士及佯装游猎,到后军见机行事,捉拿德戡及其同党。德戡不知事情已经败露,见士及到来,很自然地出营参谒,不提防士及一声令下,如狼似虎的甲士就将德戡死死钳住了。
德戡故作镇静,质问士及:“我有何罪?”士及冷笑:“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去跟丞相说吧。”化及随后亦指责德戡不该谋反,德戡说:“我何尝想这样?实在是逼不得已罢了。我们杀昏君,蒙弑逆大罪,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不堪忍受其毒害。我始料未及的是,大家共推足下为主,足下竟比昏君有过之而无不及!”化及恼怒地反问:“司马公还有什么话说?”德戡嗔目相对:“我只恨自己谋事不果,反遭小人暗算!”化及无言,示意左右将德戡拉出去。德戡被缢杀,带着满腔不甘赴黄泉见炀帝去了。
败局之训要想好如何退场(1)
李鸿章办事留余地
清末官场的形势十分复杂,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成败存亡的关键。
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威望一落千丈。就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对其疏远。这对李鸿章十分不利,是他一生中最低谷的状态。李鸿章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势,进行了更为艰辛的努力。
为了起死回生,李鸿章以自己丰富的官场政治经验,采取了“韬晦”策略。首先,他借外压内。他利用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的机会,出访俄、英、德、美等国,在国外遍访名人,提高自己的威望。在访问中,他会见了俄皇尼古拉二世、英国女王、英国总理和德国首相。李鸿章在国外的名气顿时提高,被西方各国推为世界“四大老”之一。
李鸿章的“韬晦”之计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在各种政治势力中,四处逢迎,八方讨好,暗中窥测权柄,使自己总是处于有利的境地。
他的这一算计在维新变法中表现得最充分。
李鸿章本来是支持变法的,他是洋务派中第一个公开提出变法主张的官员,因此,也同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主张。在强学会成立之初,他感到维新势力很有市场,于是便捐银2000两,要求加入,但因为甲午战败使得他的名声太臭,结果被拒之门外。虽然如此,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李鸿章始终没有与维新派绝交,仍旧在暗中给予支持。
随着维新派与顽固派斗争的深入,矛盾激化,双方力量对比也逐步明朗化,李鸿章敏感地窥测到,权柄仍然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人物手中,因此,他就不再谈变法了,而是公开站在了顽固派一边。这样,李鸿章在维新变法中,不论是顽固派还是维新派都对他没有恶感。
一次慈禧太后与御前大臣议事,在谈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时,李鸿章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皆书院经生,市井讼师之流,不足畏也”。当慈禧太后对外国保护康有为和梁启超表示十分愤怒的时候,李鸿章又说:“外人不达华情,误以其国士拟之,故容其驻足,然终当悉厥行藏,屏之且恐不及。”以此讨好慈禧太后。慈禧见他不是维新派的同党,又将他视为左膀右臂,任命他担任两广总督,到康有为的家乡镇压维新派势力。
李鸿章到任后,忠实按照慈禧太后的旨意办事,除了对康有为的祖坟加以保全外,逮捕了保皇会员罗赞新等人的家人,而且还通过外交途径与外国驻华使节、香港总督等交涉,要其协助清政府逮捕康、梁等维新人士。这虽然是表面文章,但也使得慈禧太后对他更加放心。
但在不同的人面前,李鸿章经常改换面孔。在就任两广总督之前,他对自己的亲属孙宝谊表露了心迹。李鸿章说:“我是奉慈禧的旨意去捉拿康有为和梁启超及其余党的,若将此二人捉拿归案,功劳之大超过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凭如此大功,我可以加官进爵。”说罢,又问孙是否是康的党徒,孙回答说“是”,并说:“你要捉拿维新余党,首先将我抓去好了”。李鸿章一听他是维新党徒,立即说:“我怎么能抓你,我也是康党。”
李鸿章曾代表清政府商议要各国逮捕康、梁,然后引渡到中国法办。在为此事与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商议时,李鸿章问伊滕:“康有为一人恐逃往贵国,倘果有其事,贵侯必能执获送回敝国惩办。”可是伊滕不同意,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伊滕回答说:“如果康之所犯无关政务,也许可以遵照贵爵相所谕。如果和国政有关,按照万国公法不能如此办理。”
李鸿章一看日本的态度,立即换了口气,不但同意日本对康的看法,而且还说:“康有为日后可大有作为”,只是目前看来“了无异能”罢了。可见李鸿章的态度和清政府的严加缉拿、惩办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
正因为李鸿章左右逢源,他才讨得了维新派、慈禧太后对立双方的欢心。从维新派方面来看,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曾给李鸿章一封信,对李鸿章在两广总督任内保全祖坟,表示感激。梁启超也表达了自己对李鸿章的好感,后来还写作了李鸿章的第一本传记,对李鸿章的是非功过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慈禧太后也仍将李鸿章视为心腹之臣,委以重任,即使在义和团运动后李鸿章失势,也没有触及到他的根本利益,李鸿章因此才得到善终。
在外国人眼中,李鸿章也比慈禧太后的形象好得多,完全不同于那些固执守旧的顽固派官僚。
李鸿章这样做,是经过仔细权衡的。首先,慈禧太后不能得罪,她握有实权,自己的权力和前途握在她手中,否则前途未卜,这是最主要的。特别是甲午战争后,自己的淮军大都已被击溃,北洋舰队不复存在,声名狼藉,自己的实力大减,这就更需贴靠在慈禧太后的实力派一边。虽然他确实同情变法,但不能不从实际考虑,放弃同情维新派,忠实为慈禧太后效命。
其次,维新派最后的胜负也很难说,从中国形势的发展看,满清注定要瓦解,维新派所代表的先进势力迟早会掌握权力。李鸿章是清政府办理对外交涉的主要人物,他更深知英、日等国对维新派的支持,了解外国列强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如果他完全跟着慈禧对维新派大肆镇压和屠杀,自己岂不成了满清顽固派的殉葬品?这不能不使李鸿章为自己的前途再作更长远的打算。
从眼前利益来看,李鸿章必须唯慈禧旨意是从,从长远利益着想必须讨好维新派,为自己留有后路。所以,李鸿章在维新变法中,采取了左右逢源的手腕,并且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做局者,一定要考虑好自己的退路。在顶峰时不论如何风光,那都不是永久的。当你顺着梯子往上爬时,一定要注意梯子的整洁,因为你还要从梯子上下来。
败局之训要想好如何退场(2)
张居正的不完美退场
谋深计远,需要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可能和趋势,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成就百年大计。首辅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曾经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失败了。张居正败在何处,成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其实,张就是败在没有谋深计远,只想到自己活着的情况,过于迷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