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34章


进谏的艺术(3)
太宗也从刚才的状态中回过神来,认真听起了魏徵的论奏。到魏徵说完离开之后,太宗深觉又获得了不少知识,回味半天,竟忘了他怀中的小鸟。后来猛一想起,掏出一看,小鸟早已经死了。太宗虽然十分心痛,不过想了一想,魏徵说的道理是比一只鸟宝贵多了,自己也还是要专心政事才好啊。
魏徵不仅仅关注太宗个人,还关注整个皇室家族的礼仪规范。因为在魏徵看来,动静都合乎礼,那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个人和家族都应该遵守这个标准,而皇帝更要为全国臣民带个好头。
贞观六年(632)三月,太宗的长乐公主要出嫁了,这是朝廷上下的大喜事。长乐公主是太宗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女儿,特别受到皇上的喜爱,真可以算是掌上明珠。正因为这样,太宗赏赐给公主好多东西作为嫁妆,比当年永嘉长公主出嫁时候的要多一倍。魏徵认为这样不合规矩,于是向太宗进言:
“当年汉明帝要封他的儿子,对臣下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给他们的封地都只是先帝儿子楚王、淮阳王的一半而已。在历史上这件事可是传为美谈。现在陛下给长乐公主的嫁妆多过于永嘉长公主,这不合规矩啊。天子的姐妹封为长公主,女儿封为公主,这是礼法。而长公主前面既然加了“长”字,就表示比公主要尊贵。陛下疼爱长乐公主,那是人之常情。但感情有差别,道义上却不能有差别啊。这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恐怕是于理不合。请陛下三思。”
太宗虽然有些不情愿,不过觉得魏徵的话的确是对的,所以就取消了原来的命令。回到寝宫,太宗向长孙皇后抱怨,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最后叹道:“魏徵这一说,咱们不能送长乐那孩子那么多东西了啊。”
皇后笑了笑,说:“臣妾知道陛下器重魏徵,但一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今天听陛下一说,才了解为什么。魏徵能以礼义来规范人主的个人感情,真是国家社稷的栋梁之臣啊。臣妾与陛下是结发夫妻,情深义重。即便是如此,每回有所进言,还要看陛下当时的心情。何况是那些大臣们呢。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陛下对这些话是要多多采纳才是。”
太宗看看皇后,不由得高兴起来,说“还是有你这个贤妻好啊。真知我心!朕是要听听魏徵说的,他有许多见解对国家非常有利啊。”
皇后温柔地扶太宗坐下,然后回头吩咐:“遣人去赐给魏徵四百缗钱,四百匹娟。跟魏大人说,哀家今日真正见到了卿之正直,故以此物相赐。愿他常保此心,多多为国家着想。”太宗听了,更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说起来,魏徵还真是要感谢长孙皇后。不仅是这次化解了太宗的抱怨,更是又一次在关键时候救了他一命。
话说这天罢朝,太宗气呼呼地回到寝宫。长孙皇后一看,忙走过去问:“陛下这是怎么了?”太宗把帽子脱下来,一扔,怒气冲天地说:“朕一定要杀了这个田舍翁!”皇后奇怪地问:“您说谁啊?”太宗答道:“就是魏徵。别看这人个子不高,其貌不扬,脾气还真是倔强。每次都在朝堂上当面跟朕作对。一点面子也不给朕留。”皇后听完,也没说什么,径直走到内室去了。
这下轮到太宗奇怪了,她不是平时都会劝劝朕的吗,怎么这回不吭声了。等了半天,长孙皇后出来了,太宗抬头一看,她居然穿着朝服。
“皇后怎么穿得这么隆重?这,这是要干什么啊?”太宗惊异地问。
“臣妾给皇上贺喜啊!”
“朕何喜之有啊?”
“臣妾听说君明臣直。今日魏徵如此正直,说明陛下英明啊。怎么不值得祝贺呢。”
太宗听罢,马上就乐了,“好你个皇后啊。真是聪明绝顶。好吧,朕不怪罪魏徵了,他也是为国着想嘛。”
“谢陛下!”皇后也跟着笑了起来。
“你呀你。哈哈!”太宗顺手一点皇后的脑门。魏徵又逢凶化吉了。
进谏的艺术(4)
要说魏徵也真挺危险的,谁让他要管那么多皇上的“私事”呢。不过在魏徵看来,这些都不算是私事。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把自己和家族都管好了,合乎礼义,才能谈得上治国,如果前者都根基不牢,后者就无从谈起了。魏徵正是从这一角度去规范太宗的日常生活和家族事务的。他觉得这都是“为君之道”的一部分。
隔日,太宗大宴群臣,当然少不了魏徵了。席间大家有说有笑,很是热闹。长孙无忌看着魏徵等人,对太宗说:“昔日魏徵、王可都是陛下的仇敌啊。没想到今日大家却坐在一起喝酒。”
太宗哈哈大笑,回答说:“是啊。不过当日两位爱卿也是各为其主。今日两位爱卿能够尽心为国,朕也乐意重用他们啊。”言罢,对魏徵说:“只是卿每次进谏,都那么尖刻。朕不同意卿的意见,卿就连朕的话也不回了。”
魏徵听了,说道:“臣认为事情处理得不对,所以才向陛下进言。如果陛下没有采纳臣的意见,而臣又回应附和的话,那陛下一定会执行错误的决定了。所以臣不敢贸然回应。”
太宗又说:“那你可以表面上先回应一下,等下去后再进谏嘛。也没有什么损害。何必要大家都下不了台呢。”
魏徵答道:“昔日舜曾对他的臣下说,千万不要表面上服从而背后又提意见。臣明明知道事情办得不对,却表面上去附和陛下,那怎么是舜的臣子稷、契侍奉舜的本意呢?”
太宗听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众人说:“有人说魏徵举止散漫,常带傲气,好像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可是朕就是觉得这样很好,有真性情。朕器重魏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魏徵站起身来,拜了两拜,正色道:“陛下让臣直言,臣方敢进谏,若是陛下拒不接受,那臣又怎敢多次冒犯龙颜呢。”
太宗看着魏徵一笑,满饮了一大杯酒。
其实魏徵哪里是那种什么时候都硬着脖子梗上的人呢,他是很懂得进谏之道的。魏徵明白太宗想成为圣君的心情,更明白人人都需要鼓励与肯定的道理,所以他常常将尧舜拿来做例子,让太宗内心觉得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一代圣君,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采纳他的正确意见。拍马屁谄媚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魏徵讲究进谏之道完全是为了国家。因为他明白只有太宗真心接受,诚心采纳,那些治国理论和方法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力,推动国家不断前进。
明君暗君之别,创业守成之辨(1)
“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徵也深深明白这一点。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
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他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主如果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一个人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聩的君王了。昔日尧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有苗的恶行他才能了解;而舜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声音,故共、鲧、欢兜这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用朱异一人,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乱而不自知。这都是反面的例子。所以人君应该兼听广纳,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而不会受到一两个大臣的蒙蔽啊。”
太宗点头称善,说:“若不是因为有了爱卿,朕听不到这样的话啊!”
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同样是儒家治国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魏徵继承了这种思想,并通过太宗运用到了贞观政治中去。魏徵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坚持,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而这也是贞观政治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十二年(638),有一次大宴群臣,太宗又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是创业难啊还是守成难呢?”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竞起。陛下身经百战,历经重重危险,才打下今日江山,这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