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35章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竞起。陛下身经百战,历经重重危险,才打下今日江山,这么说来自然是创业更难。”
魏徵回答说:“帝王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天下大乱。乱世方显英雄本色,也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戴。而得天下之后,渐渐有了骄逸之心,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国家衰亡。以此而言,守成更难啊。”
太宗总结说:“玄龄当初跟朕打天下,出生入死,备尝艰苦,所以觉得创业难。魏徵与朕一起治理天下,担心朕生出骄逸之心,把国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觉得守成更难。现在创业时期的困难已经成为往事了,守业的艰辛,朕跟大家一起谨慎面对吧。”
群臣都贺:“陛下能这样想,真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而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难易的问题,魏徵说:“守业很难啊。”太宗反问:“只要任用贤能之人,虚心接受进谏,不就可以了。为何说很难呢?”魏徵进一步作了发挥,说:“看看自古而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险的时候,往往能够任贤受谏。但到了天下安乐之时,必定会懈怠,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渐渐出现,最终导致国家危亡。这也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所在。天下安宁还能心怀忧惧,岂不是很难吗?”
其实,创业与守成,打天下与治天下,是历史上经常被讨论的有关君道政体的一个重要话题。辩证地看,创业与守成同样是艰难的。创业时期的出生入死,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到战胜了所有的敌手建立了新政权之后,从艰苦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似乎还有想想都后怕的感慨。正如太宗所说,房玄龄经历过战争的艰苦,九死而后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但是,在新政权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还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变得骄傲自满,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再关心人民疾苦,就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导致政权的衰亡。魏徵认为,打天下还存在着“天授人与”的机遇,只要顺应时势人心,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而治天下就必须始终保持谨慎的头脑,不能对个人的欲望有丝毫的放纵,这才是最难的。
其实魏徵也是经历过隋末动乱的,只不过在太宗掌权以前,没有跟随他夺取皇位而已。说他不懂得创业的艰难,这是不可能的。但魏徵的政治修养令他比房玄龄更明白这个时候应该关注的是守成、是治国。当然也是因为魏徵没有创业的功劳可居,没有那方面的发言权罢了。
明君暗君之别,创业守成之辨(2)
魏徵之所以在贞观十二年的时候引申发挥“守成更难”这个问题,是他发现太宗在当时已经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了。
太宗原本就有气疾,大概是属于心肺方面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状况更是明显变糟。贞观七年(633)五月至十月,贞观八年三月至十月,太宗都到九成宫去避暑。贞观九年,做了十年太上皇的高祖李渊去世。贞观十年,四十岁的太宗又失去了贤明恩爱的长孙皇后。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太宗在政治上的锐气大挫。
加上多年的社会政治稳定,经济不断恢复发展,太宗的思想和心理变了,朝中政局也变得不如以前那样稳定和明朗了。一方面,太宗的骄满情绪明显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太宗的心态也明显老化。与以前破除迷信、积极进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开始转入对往事的回顾对身后的关注。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徵才指出守成更难。魏徵希望他的提醒可以让太宗居安思危,继续保持贞观前期的作风,从而将贞观之治保持下去。
在贞观十三年(639),魏徵还特地上疏,明确指出这些年以来,太宗在十个方面都有渐不克终的苗头。其中一个就是滥用民力,还说百姓没有事情干就生骄逸之心,只有让他们多服劳役才容易管束。这与贞观前期的安民之道无疑是天差地别。太宗看了,深表赞赏,跟魏徵说:“卿所上疏,朕已经令人写在了屏风上,可以方便常常观看,提醒自己。”
说实话,魏徵经常性的提示,确实使太宗思想上提高了许多警惕。贞观十五年(641),太宗还对侍臣们说:“朕有二喜一惧。这些年来粮食丰收,长安一斗粟才三、四钱,这是一喜;边境安宁,四方臣服,这是二喜。但天下太平则骄侈易生,骄侈将导致危亡,这是朕害怕的事情。”这说明魏徵提出的居安思危、善始慎终等政治原则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太宗的重视,为贞观之治局面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魏徵之所以能够做到高瞻远瞩,帮助太宗在天下大乱之后制定出迅速实现天下大治的方针,并在不同时期提出针对性很强的治国原则,协助太宗开创并维护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是与他自身的知识修养和经历分不开的。
一来魏徵掌握了儒家统治理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魏徵在隋末的时候跟从当时大儒王通(文中子)学习儒家经典,尤其是对《尚书》和《礼记》等有专门研究,对儒家治国理论有深入探讨。
贞观三年(629),太宗任命魏徵担任掌管本朝国家图书秘籍的秘书监,参预朝政。魏徵鉴于当时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建议太宗召集学者校定四部书。在他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工作,完善了国家的图书收藏。后来魏徵又认为戴圣《礼记》编次不伦,所以亲自花费了数年时间,编写了《类礼》二十卷,以类相从。不仅削减了原书的重复之处,并且采先儒的训注进行了注释。甚获当时好评。
魏徵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努力提醒太宗将其中积极的思想落实到政策制度上来。从前面魏徵提出的那些修身啊、兼听啊、慎终啊等等问题就可以看出来。他可以说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自己的这一使命。
有一次,太宗在洛阳宫宴请群臣,酒酣之时,要求每人各就一事赋诗一首。
太宗自己先说:“朕就《尚书》来赋一首: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大家都一起拍手称好。
魏徵则说:“那臣来赋西汉: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太宗听了,说:“魏徵他是要借西汉初年叔孙通帮助刘邦制礼作乐的事,来建议朕从儒家经典吸取治国思想啊!魏徵每次说话,都一定要用礼来约束我啊!真是用心良苦。朕会好好记得的。”
停婚仆碑(1)
然而,即便是魏徵的贡献这么大,在他身故之后,还是发生了停婚仆碑的事件。
当初,魏徵还在世的时候,太宗曾问他朝廷之中谁可任用。魏徵推荐了杜正伦和侯君集,称二人均有宰相之才。并且说国家应居安思危,不可无统兵之大将,请太宗将兵马交给侯君集统领。不过当时太宗觉得侯君集这个人喜欢说大话,就没有采用魏徵的意见去任用他。这倒是也没什么,可后来两个人都出事了。
杜正伦是隋朝的秀才,文笔好,有才华,曾任隋之羽骑尉。贞观时候,由于魏徵的推荐受到太宗的重用,屡迁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出入两宫,参典机密。当时的太子还是李承乾,他患有足疾,不能经常上朝谒见,在宫中老是跟一些近侍混在一起,太宗十分担心。有一次就对杜正伦说:“太子脚有些毛病,这倒是没什么。可是他在宫里总是亲近那些小人,不与贤明君子交往,这让朕很担心。你要多多观察,适当劝导他。如果他不听,你可以来告诉朕。”
杜正伦领命之后,也确实是尽忠职守,常常劝告太子。但是太子不是不听,就是敷衍他。杜正伦情急之下,就把太宗那时对自己说的话告诉了太子。太子当然就去父皇那里求证了,结果父子两人弄得挺尴尬的。太宗于是就发火了,责问杜正伦怎么泄露自己的话。杜正伦说:“臣开导太子,总是不见成效,所以才将陛下的话告诉太子,希望太子有所畏惧而从善。”太宗当然不乐意了,而且泄露禁中语本来就是不对的,所以杜正伦被贬为州(今河南新安附近)刺史。后来承乾谋反,事情牵涉到侯君集,而侯君集又曾经派人送金带给杜正伦,所以太宗再次将杜正伦流放到州(今越南荣市附近)去了。
而侯君集的问题可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