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訢政海沉浮录》第18章


这三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思想,也没有多大的经世本领。奕訢看重他们,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均是耆硕旧勋,很有影响,起用他们能够达到收揽人心的目的。当时名士李慈铭就赞扬此举说:“此三人者,皆人望也,新政以此举最为可观,雍容表率,众正盈朝,中兴之业在斯矣。” 
此外,奕訢还进一步请旨要求各省各军荐举贤才、真才,要求内外臣工力荐擅长屠杀起义人民、愿意为清廷效命疆场的将才,且对荐举有功之臣实行表彰和奖赏。他对清朝吏治废弛、官场阿谀逢迎的现象非常痛心,于是又要求各地选拔人才时,要破除积习,不论身份,唯才是举。同治元年十二月,再次谕令各省选举“孝廉方正”,不论“绅士布衣”,有真才实学,即应予以荐举。奕訢深知,人才是政权实力的核心,于是打破积习,不拘一格,广招人才。同治初年,他多次举行这类恩拔、特科,以期增强政权的实力。 
在奕訢的倡导下,各地要员纷纷荐举人才,如曾国藩和胡林翼保举罗泽南、李续宜、李续宾、刘长佑;骆秉璋推荐左宗棠、田兴恕;劳崇光保举张国樑等等。 
通过任用亲贵,平反冤狱,选拔人才,奕訢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自己在朝野内外的声望和地位,而且空前增强了大清王朝的凝聚力,为同治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
第十二章 重用汉臣,剿灭太平天国起义(1)
政变成功之后,摆在奕訢和清廷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迅速消灭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稳定政变后的政局,从而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 
1860年11月,江西、湖北一带起义军纷纷参加太平军,起义部队又得壮大。1861年春,陈玉成率军从安徽进入湖北,三月攻克黄州,逼近武汉,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得吐血。1861年10月间,李秀成、李世贤军队由江西入浙江,连连攻克金华、处州(今丽水)、临安、余杭等城,苏南和浙江告急。已为议政王和军机首座的奕訢,屡屡收到战危奏报,每一份奏报无不令他揪心。他发誓,爱新觉罗的天下决不能让这一群乌合之众给击垮,要让她在我的手中重新焕发出生机。 
然而,昔日的八旗劲旅,早已失去了先辈们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雄风。60万人众的绿营军武备废弛、纪律涣散、闻战色变。整个清军主力无论八旗还是绿营均已不堪大用、形同虚设。文武将领以避贼为战略,士卒以逃死为方策,根本无法抵挡呈排山倒海之势的太平军。这支气贯如虹的农民大军,已经把清朝统治推向岌岌可危的境地。与此相反,一些汉族地主士绅,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自办团练,与太平军对抗,逐渐受到瞩目。其中曾国藩创建的湘军独树一帜,于屡次征战中异军突起,渐成劲旅。咸丰四年(1854年)九月,该军一举攻克太平军重要据点武昌,曾国藩自此名声大噪。 
咸丰帝时,湘军全军将士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却一直不能得到重用,而且经常受到满族亲贵的猜忌。曾国藩是一直顶个侍郎的职衔,其手下大将虽被保至二品、三品,名为副将、参将、总兵,却是有名无实。对此,曾国藩甚为不满,曾一度奏请咸丰帝给予督抚实职和察吏筹饷之权,然而却落得被开除兵部侍郎的职位,在籍守制。后曾国藩虽被授予两江总督之职,并任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大江南北水陆各军,但如时人所评,那是江浙危急关乎国命、满族亲贵所率嫡系部队气数已尽的情况下,咸丰帝不得已而接受了肃顺的推荐作出的权宜之计。曾国藩果然不负众望,于1861年9月,攻克太平军重要门户安庆,因此威望大增。咸丰死后,肃顺当政时,尤为推重湖南地主武装,视曾国藩湘军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主要依赖力量,曾国藩及其他汉臣逐渐受到重视。但就在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军浴血奋战之时,肃顺也同时设江南、江北大营作为牵制,与湘军分功。 
奕訢环顾朝廷内外,认定为了挽救国内危急形势,只有继续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汉臣。于是政变十八天后,奕訢即奏请两宫皇太后正式委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军务,授以前敌指挥大权。同时还授予他督察官吏、保荐人才之权。可谓开清朝历代倚重汉臣之先例。 
在授命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后的次月(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传来杭州失守、巡抚王有龄自杀,太平军向上海进攻的消息,朝廷大臣顿时乱了方寸。养心殿东暖阁里,慈禧手拿一封六百里加急军报,要求立即召见军机大臣。奕訢见慈禧惊惶失措的样子,忙安慰说: 
“太后勿忧,奴才们正在谋划,定能力挽危局。” 
“王爷请快快讲来,有何良策?”慈禧躬身向前,甚为着急。 
“回太后,朝廷自剿杀洪匪以来,调遣数支八旗、绿营军,但成效不大,呈败退之势。咸丰三年,谕令各地举办团练,汉臣曾国藩督练有方,所率湘勇军制严谨、凶猛剽悍,屡立战功。此番江南剿匪失利,责任主要不在曾国藩,而在我大清官员不能与之精诚合作,筹备粮饷,致使进攻士兵不能互相策应,贻误战机。”奕訢详细分析当前军情战况。 
杭州失守,确实为王有龄拒绝筹饷在前,曾国藩怀恨在心、按兵不动在后。清政府授命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以来,曾国藩立即从1861年12月起,对辖区进行整顿。但浙江巡抚王有龄屡屡挖湘军的墙角,不予配合,曾国藩因此对王有龄很是不满。曾上奏弹劾王有龄,并趁势为左宗棠制造舆论,其后清政府令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杭州危急之时,清政府曾令曾国藩催促左宗棠迅速赴浙,同时王有龄本人也向曾国藩发出求救咨文。但曾国藩一怕发兵过早,左宗棠救不下杭州遭责;又恐救下杭州是为他人作嫁,左宗棠反而无法安置。于是按兵不动,坐视杭州被攻破,王有龄自杀。曾国藩于是立即命左宗棠率湘军六千余人兵分两路迅速入浙,连下数镇,浙江逐渐纳入湘军势力范围。同时曾国藩又密折力保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奕訢对杭州战情的分析显然有为曾国藩开脱并倚重曾氏之意。
第十二章 重用汉臣,剿灭太平天国起义(2)
但经验尚不丰富的西太后还想不出奕訢到底在作何打算,甚为疑惑不解。 
“那王爷的意思是?……”慈禧问道。 
“奴才以为要扭转江南剿匪局面,当务之急是彻底撤换昏聩平庸的浙、苏、赣、皖四省督抚大员,分别以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彭玉麟代之,方可与湘军将帅士兵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剿匪大任。”奕訢提出了这个大胆的计划。“满汉分畛”一直是满清入主中原后实施的策略,奕訢知道起用汉族官僚必然会受到阻挠,他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果然,慈禧听后十分吃惊,一方面惊讶这四人没有一个是满族血统,另一方面惊讶这些人的来历,自己以前从未听说过他们的名字。的确,这四人除了沈葆桢外,其他均为无名小卒,尤其是左宗棠和彭玉麟,原为布衣庶民,怎可一跃而为二品巡抚?如此诏告天下,必然引起天下哗动,笑我大清无人! 
文祥见太后半晌无语,于是像个管户籍的保长,将这四人的情况一一详细道来。大意如下: 
这四人系汉人,多为湘军将领。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曾随曾国藩学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年)回家乡办团练,因功授道员,赏戴花翎。咸丰八年(1858年)入曾国藩幕府,帮助办理军务。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原为乡村塾师,太平天国起义后,一度在家乡办团练。曾国藩起兵后,倾全力支持曾国藩筹建湘军,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以多方资助。 
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阳,生于安徽安庆。幼年习武,道光十二年(1832年)随父回籍,后在湖南办团练,咸丰三年帮助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任湘军水师提督。 
沈葆桢,福建侯官人,封疆大吏林则徐的女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授以编修,升监察御史。咸丰五年出任江西九江知府,六年署广信知府。八年因保全广信,名闻天下,被擢升为广饶九南道道台。十年,授吉赣南道道台,沈葆桢以父母年老需要奉养而婉辞。 
众人一听即知,奕訢所要委以清剿太平军重任的均是汉人,且都是曾国藩的嫡系。当即心生两重疑虑:一是担心汉族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