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訢政海沉浮录》第19章


汉族官僚势力壮大,二是害怕曾国藩手握重兵,重演三藩之乱。 
想想在大清的历史上,历代对汉族官员都是限制任用的。虽为了稳固政权,也注重吸纳汉族地主和士人参政,但一些重要的职位,如内务府大臣、理藩院尚书等,规定只能由满族贵族担任,从未授予汉人。军机大臣,特别是首席军机大臣,同样只能由满族贵族充任。各地的总督、巡抚也大多用满人。军事领域,更一直是清廷的禁忌。圣祖康熙征噶尔丹,世宗雍正时征噶尔丹策零,高宗乾隆征廓尔喀、缅甸和大小金川等,都是任用爱新觉罗家族亲贵大臣统兵征伐。即使其间有特例,如康熙平定吴三桂时,也曾用了一批汉将;雍正时曾重用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岳钟琪为参赞出征青海;乾隆时任用张广泗为总指挥出战金川等。但受“满汉分畛”传统思维的影响,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或遭排斥,或被杀,结果都非常的凄惨。历代清朝统治者对汉族掌握兵权都是非常戒备的,慈禧和当时的很多大臣也不例外。 
就连一直站在那里未置一辞的军机大臣沈兆霖也忍不住发话: 
“启禀太后,奴才以为任用以上四人为江南四省巡抚不妥。曾国藩所统领湘军已有三十万余众,若再委任曾国藩部将为苏浙皖赣四省巡抚,恐出现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势,昔日三藩前车之鉴万万不可忘呀!”此外,沈兆霖还以这几人出身低微、不能登大雅之堂为由坚决反对违背惯例,让这些布衣庶民荣任巡抚。 
奕訢早已预见到大家心头必有疑虑,但没想到这个迂腐的沈兆霖,会抬出祖制惯例来反对自己的意见。他知道这个沈兆霖性情负气不为人下,经常与自己意见向左。 
奕訢正有难色之时,曹毓瑛开口了:
第十二章 重用汉臣,剿灭太平天国起义(3)
“太后,奴才以为沈大人的顾虑是善意的,也是必然的。但曾大人以一介书生位极人臣,成一品总督,断不敢向朝廷妄自荐举。所以,应该相信这四位是人才。至于沈大人担忧曾国藩因此会成难掉之势,可勿多虑。湘军起于湖南,现客居江东,上有湖广总督官文扼守武昌,下有老将冯子材镇守镇江,北有杭州将军都兴阿守扬州,淮上又有袁甲三、胜保,一旦湘军有变,武昌断其后路,四周又有大军围困,决不会重蹈吴三桂之覆辙。” 
曹毓瑛的一席话似乎提醒了奕訢,他思绪豁然开朗,接着说道: 
“太后,这四人虽为曾国藩所极力推荐,但他们之间都曾产生过过节。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后,不久因在弹劾李元度问题上与曾国藩意见不合,愤然离去。直至湘军攻克安庆后,李鸿章主动修书祝贺,得到曾国藩的谅解,才重返曾国藩幕府。现曾国藩屡屡举荐他,足见曾国藩的胸襟,也可见李鸿章的才气。左宗棠性情高傲,喜出豪言壮语,在骆秉璋幕府时,即以揽权跋扈著称。此人一旦给予高位,必不服他人。我们正好可以适时利用这一点,让他们相互掣肘。” 
经曹毓瑛和奕訢这么一分析,大家便不再顾虑,慈禧也点头表示应允,毕竟当前大局是要能剿灭洪水猛兽般的农民起义军。只是这场辩论给奕訢和沈兆霖心中都留下了不快。奕訢开始有些后悔当初让沈兆霖进了军机,沈兆霖也没想到恭王有如此城府,尤其是后面的一席话,坚定了他离开军机处的决心。同治元年正月,沈兆霖调离军机处,署陕甘总督,当年七月镇压回族农民起义,在回师西安途中,遇山洪爆发被冲没而死。这已是后话。 
朝廷随即发布一批重要上谕: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郑元善为河南巡抚,张曜为河南布政使,李续宜为安徽巡抚,严树森为湖北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刘长佑为广西巡抚、毛鸿宾为湖南巡抚,江忠义为贵州巡抚,骆秉璋为四川总督,刘蓉、李恒、蒋益沣、韩超为布政使等等。上谕发出,一时朝野喧哗,同时将这么多作战省区的行政大权交于汉族官僚手中,两宫皇太后和奕訢也太冒险了!这样,“西至四川,东至海”的长江中下游乃至西南内地的半壁江山全掌控于曾国藩之手,这太危险了!总之是一个“险”字。一时间,朝廷便屡屡收到上奏,多为满族亲贵,他们提醒奕訢、慈禧要注意防止曾国藩权势太重,难以控制,并建议裁其军,削其权。其实奕訢心中有数。不久,朝廷的另一份诏令又让刚刚沉浸在喜悦中的曾国藩心凉了半截: 
“大清素以广揽人才、礼贤下士为治国之本,昔日肃顺专权之时,飞扬跋扈,力排异己,诸多博学鸿儒因此纷纷弃官归隐。今新朝初立,匪祸横行,百废待兴,正当用人之际,望以往大学士及宿儒鸿学尽快归朝,报效国家。” 
曾国藩开始犯嘀咕了:奕訢一面大量重用汉族官员,一面又起用这些满族迂儒,究竟是何意?曾国藩是个理学家,熟谙清朝历代掌故,他知道爱新觉罗家族一直是限制使用汉族官僚的。以前从未有过汉官像自己这样兼管四省军务,他们可为巡抚,可为总督,但很少委以军事职务,何况还是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四省的军务。权重足以招致灾祸,曾国藩是有过切肤之痛的。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一举攻克武汉时,曾受到咸丰帝的欣赏,但后来由于咸丰帝听信了祁嶲藻、翁心存、彭蕴章等人的劝告,自己多年一直带兵作战、客寄虚悬,未得信任和重用。今日这些老朽又得重用,会不会自己又蹈咸丰帝时的覆辙? 
不几日,一封请辞的奏折便呈现在了奕訢的面前。曾国藩叙说,权位太重,惟恐开争权竞势之风,并防他日渐成外重内轻之势;累牍连篇地请求收回节制四省军务的成命。奕訢认为曾国藩的这种顾虑也可以理解。当下要做的是向曾国藩说明,让他清楚,政变后起用祁嶲藻、翁心存、彭蕴章等人,只是借重他们的声望,并未让他们回军机处,付之以实权;朝廷现在真正重用的还是他们这些汉臣和汉族地主武装。
第十二章 重用汉臣,剿灭太平天国起义(4)
奕訢旋即召来文祥,草拟一折,擢升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管理兵部,并特请两宫皇太后钤发上谕给予慰勉,称:如此委重权于曾国藩,实乃其至诚真挚无私为国效力之心;望以军务为重,力图攻剿,以拯救生民于水火之中,不许再作推辞。之后又批准了他派李鸿章招募淮军的请示报告,赞成他的浙东用兵计划。曾国藩知奕訢、慈禧倚重之意后,便不再推委。此后,每当曾国藩奏报到时,奕訢和两宫皇太后都是详加披览,一切规画,辄深嘉许,言听计从。并要求各将帅能及时将有裨益于军务的一切老谋胜算奏报朝廷,以此来表示朝廷对前方战场的关注和对将帅们的信任。 
至此,奕訢、慈禧坐镇北京,汉族官僚奋战江南,外国势力插手其中的剿匪队伍就这样构成了。不拘一格、重用汉臣是同治新政权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作出的抉择,但果真这一着使整个局面全活了! 
1861年冬,曾国藩被授以前敌最高指挥权,他坐镇安庆,以安庆为指挥中心,全盘规划,对战争作了新的战略部署,以图一举歼灭太平军。他命曾国荃攻天京,左宗棠攻杭州,李鸿章攻苏州,彭玉麟攻长江下游。大江以北,多隆阿攻卢州,李续宜援颍州;大江以南,鲍超攻宁国,运兰防徽州。经过周密的部署之后,一场以进攻天京为中心的疯狂的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开始了。1864年夏,天京被攻克,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 
慈禧发布上谕: 
曾国藩著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浙江巡抚曾国荃加太子少保衔,赐封一等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 
不久,曾国藩又被派去剿杀捻军。他一改僧格林沁征讨多年无功而返的“追剿”战略,坚持“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重迎剿,不重尾追”的战略方针,同时又提出了筑长墙、开壕堑的战法,最终剿杀了捻军。 
奕訢松了一口气,他在担任议政王时期,内有文祥、曹毓瑛、宝洌瞿被撸庖栽⒆笞谔摹⒗詈枵碌瘸宸嫦菡螅糁危头7置鳎沼谙髌酱舐遥淮行司置娴男纬煽艘桓龊猛贰^仍D本人也因此“声誉日隆”,权势显赫,确有“垂帘其名,实权归己”之势,在政治上达到了他一生之中的鼎盛时期。
第十三章 力排万难办洋务(1)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