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号称“以党治国”的南京十年,国民党军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以黄埔系作权力基础的蒋介石,由于统领党军,完全控制了国民党,直接听命于蒋介石的中央军成了维系国民党及其政权存在的基本力量。
“以党治国”原是孙中山鉴于新亥革命后中国政党政治的失败,转而吸取苏俄一党制经验而提出的,由国民党在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训政时期,对全国实施全面政治领导的思想。它的要旨是以符合时代潮流的党的主义治理国家,但在蒋介石那里,“以党治国”实际上已被修正为“以党军领袖治国”。
在1924—1927年的广州、武汉时期,依法理而言,在黄埔学生军基础上建立的党军只是服从国民党的武装力量,作为党军司令的蒋介石并不是党的显赫人物。但是由于军事活动在扩大国民党影响、维系广东根据地方面所起的突出作用,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不断上升,很快就成为党内最有实力的强人。1924年后,蒋介石精心经营党军,逐渐把党军培植为自己的权力基地。1927年4月18口,蒋介石凭借手中掌握的军事实力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到了1928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蒋介石终于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10月,训政开始,蒋介石复任国民党中常会委员、中政会主席,集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政会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三职于一身,成为独揽党政军大权的国民党最高领袖。在这以后,无论蒋介石担任什么党政职务,始终不肯放弃对国民党军队,尤其是中央军的直接控制,凭着手中掌握的军队,蒋介石牢牢控制住国民党及其政权,而一旦军队崩溃,国民党的统治也就迅速覆亡。
2、国民党通过国民政府及各级政权,竭力将其政治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公开的政府行政机构之外,直接听命于蒋介石个人的国民党的秘密组织,在强化国民党统治方面起了特殊作用。
国民党经常自诩它在政治上大大高于北洋军阀,这其实就是指国民党有一套动员型的现代政党的组织形式。国民党之有动员型政党的组织,源于孙中山吸取苏共建党经验在1924年对国民党进行的重大改组。孙中山鉴于民国以来军阀政客把持政坛,玩弄国家机器于股掌,置民众利益于不顾的种种恶劣行径,通过改组国民党,在民主集权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从中央到基层的国民党组织系统,并且规定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孙中山希望经由革命党统领国家的政治体制配之于五权宪法,贯彻主义,杜绝个人专权,以造福于民众。
1928年后,国民党基本沿袭了广州时期建立的以党统政的形式,并依据“党治”原则建立了五院制的政府行政饥构。从表面看,国民党在南京十年建立的政治体制与孙中山生前的有关设计并无冲突,但是这种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却因国民党性质的变化,促成了国民党对政治和社会资源的全面垄断及个人专权局面的形成。这突出表现在蒋介石利用国民党对政权的“指导”与“监督”,竭力加强个人的政治地位。蒋介石以国民党化身自居,反复鼓吹在训政时期“一切要由党来负责”,“以党来管理一切”。他口称,“以党治国,政府与行政人员断不能离党而独立”,其实质含义则无疑是,“以党治国”等同于“由蒋氏治国”。因而南京十年国民党政治一个显著特点即是“法无定规,权从人转”,国民政府主席一职的权限因人而异,其权力可随一人之进退而增减。1928年2-10月,潭延辏蔚墓裾飨恢靶瓮樯瑁诮槭尤胃弥昂螅涫导嗜Α敖献芡持乒以子泄薏患啊保搅肆稚H喂裾飨保τ肿辆挛被嵛背そ槭帧?br />
如果说,国民党通过建立政府行政机构履行其组织社会经济生活的职责,同时又向社会公众公开展示白己的权威,那么,在社会生活的潜层,还有一种以恐怖和暴力为主要手段,以维护和强化国民党统治为目标的秘密组织的广泛的特殊活动。南京十年,蒋介石建立并逐渐扩大了直接从属于其个人指挥的国民党秘密组织,企图通过地下恐怖活动打击反对力量,实现国民党和他本人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在蒋介石及其亲信的操纵下,这些秘密组织渗入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配合着1932年开始推行的保甲制,把国民党的影响向社会各个方面扩散,迫使社会公众在政治恐惧中加强了对国民党的认知。
3、三民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国民党维持其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工具,但在其与国民党政治实践严重脱节,使三民主义丧失了整合社会的功用。
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开始建构党化意识形态。国民党自认为它高于北洋军阀的另一方面即在于它有其三民主义的理论系统。国民党统治的理论上的“合法性”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包括三个方面:(1)英英民主主义。(2)中国传统文化。(3)苏俄革命专政思想。孙中山自称,他的三民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刨获者”。对于苏俄革命专政思想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孙中山虽末专门论及,但联系到他在二十年代初中期对苏俄革命经验的论述,以及改组国民党的重大措施,可以认为苏俄革命专政思想已融入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
三民主义的三种思想背景对孙中山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显著的区别。在孙中山早期政治活动中,英美民主主义对其的影响远较中国传统文化为巨,但随着在政治上的不断受挫,孙中山晚年对发扬本国固有道德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越益明显。尽管孙中山后期已向本国传统文化倾斜,但他并没有完全拒绝英美民主主义,与此同时,他还把目光转向新生的苏俄,经过审核的研究和思考,最后提出了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使三民主义具有了新的面貌。
1927年后,蒋介石对孙三民主义作了大幅度的修正,完全抛弃了使三民主义得以恢复活力的联俄、联共、农工政策,破坏了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动员型意识形态的完整性。一方面蒋介石片面吸取苏俄革命专政经验;另一方面,他又歪曲性地突出孙中山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斜,用“三民主义渊源中国文化”,“国民党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者与保卫者”一类的宣传,来强调国民统治中国的“合法性”。为了维护这种“合法性”,国民党垄断了对三民主义的解释权,在戴季陶、蒋介石、陶希圣等的设计下,三民主义无所不包,它能够从国民党的角度解释历史与现实的一切现象,对三民主义的解释又有极其严格的规定性,举凡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思想和行为,无不在排斥之列。就这样,三民主义最终成为给国民党各种政策提供“合理性”依据的高度灵活的意识形态。国民党就以这种烙有蒋介石等印记的三民主义理论武器,向共产主义发起全面攻击。在反共的同时,国民党又在1929一1930年掀起反对胡适运动,指责主张宪政自由的胡适“信着民治主义的谬说”,“诋毁党义”。国民党充分利用其掌握的政权使其意识形态社会化,1929年后明令在全国大中小学实行“党化教育”,强制灌输三民主义。复又制定《出版条例》和《出版法》,成立图书、电影审查机构,查禁违背“党义”的书刊和电影。与此同时,国民党还成立了众多的党营文化出版机构,大量印行党义出版物和反共宣传品。尽管国民党在南京十年竭力以三民主义为价值符号构筑党化意识形态,但出于其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根本无法发挥整合社会的作用。
在实施民族主义方面:国民政府除了收回权利、邮政国有等方面取得若干成就外,其他表现微不足道。国民党在日本扩张和侵略面前一再妥协和退让,对蒋介石鼓吹的“复兴中国民族”的口号构成巨大的讽刺。
在实施民权主义方面:南京政权在十年间残酷镇压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限制言论、出版、结社自由。在训政和“以党治国”的旗号下压制民主,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完全背道而驰。在实施民生主义方面:国民党虽在一个短时期内曾通过立法,裁撤厘金,建立统税、鼓励国货、奖励并
小说推荐
- 历史的云雾
- 作者:高华“肃AB团”事件的历史考察距今69年前,一场大规模的革命恐怖浪潮席卷中共领导的江西苏区。在一轮名曰“肃AB团”的大清洗中,几千名红军官兵和根据地内的党团员及普通群众惨遭杀害。干此事的并非中共的死敌—蒋介石和国民党,而是根据地的中共党组织和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这段史实以后随着
- 最新章:第4章
- 中国历史文选
- 目?录:绪论1.甲骨文?2.金文3《尚书?4《诗》5《春秋》与《左传》6《国语》7《世本》8《战国策》9《史记》10《汉书》11《后汉书?12《三国志》与《三国志注》13《晋书》14《宋书》15《魏书》16《世说新语》17《水经注》18《洛阳伽蓝记?绪论: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等院校文科历史教育专业
- 最新章:第39章
-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 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 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因此,研究大国崛 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发展,是有益的。先从国家与 财富的关系谈起
- 最新章:第11章
- 5702-文学史纲通俗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概括
- 目录第一部分古代史部分第一章书籍的制作:印刷机纸张羊皮纸纸莎草纸-石刻和砖刻-木浆纸第二章文学的起源:书面文学源于口头文学-诗歌和散文-罗塞塔石碑字母符号第三章神秘的东方文学:中国-日本—印度—阿拉伯-波斯第四章犹太文学:圣经-犹太法典第五章希腊的历史及其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波利比
- 最新章:文学史纲通俗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概括-第35章
- 5409-历史选择
- 江西广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1934年4月中旬,蒋介石调集11个师,由陈诚率领沿盱江,一边修碉堡,一边缓缓向广昌推进,企图占领中心地区,彻底摧毁红军,扼杀中国革命。4月2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全称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下达保卫广昌之政治命令。命令指出“敌人已尽力采用一切方法企图占领
- 最新章:历史选择-第31章
- 历史,另一种选择
- 新天方夜谭:二战与中国—1001夜序曲1:历史,由人创造,人所记录,人来评说.它是像一班列车,沿着时而弯曲、时而起伏,但却铺设好的轨道前进?还是像一只游荡的野兽,或许向东,或许向西,在试探中寻找出路?历史是必然命运的集合体?还是由习惯捉弄人间的众神,在酒杯间掷下的骰子所决定?如果它在丛林中游荡,那么
- 最新章:第200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第一部分:毛泽东之前“赤色人物”从上海涌向武汉像钟摆似的,长江轮船从上游到下游,又从下游回到上游,来来回回,终年不息。忽地,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那天开始,上海的大批乘客涌向码头,往武汉的船票顿时成了抢手货。船票价格暴涨。十天之后,由上海驶往武汉的几艘轮船,前后由两艘挂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护航,船票价
- 最新章:第106章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作者:刘灿荣】推荐序 1很难想像,曾为武侠少年的灿荣,几经人生的周折,在鬓发微霜之时,竟也热衷于勾沉历史、思辨生命的寻索。回望学生时代,我经常看着灿荣意气昂扬地站在讲台上,传述着从杜牧到郑愁予的古今诗话。有时又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书、剑、酒一再伸展、呼吸、挥洒在校园感性的岁月中。离开校门之
- 最新章:向历史借IQ-第2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