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风云人物》第5章


鹨晾巳肭趾图娌⒖仆兀磺丛鹨晾嗽诳拷程匕⒗呔车厍峋樱灰笠晾司恿⒓创涌仆爻坊氐?990年8月1日之前的地方,恢复伊拉克入侵之前的科威特合法政权;支持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湾阿拉伯国家根据联合国宪章和阿拉伯共同防务协议为实现合法防御所采取的措施;应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要求,向这些国家派遣阿拉伯部队,帮助保卫其领土和安全,以防外来进攻;重申遵守联合国安理会作出的有关伊拉克入侵和兼并科威特问题的决议。在出席会议的20个国家中,有12个国家对这项决议投了赞成票;伊拉克、利比亚和巴勒斯坦反对;阿尔及利亚和也门弃权;约旦、苏丹和毛里塔尼亚对该项决议有保留。
阿拉伯首脑紧急会议闭幕前夕,萨达姆总统发表讲话,呼吁阿拉伯人和全世界的穆斯林发动一场圣战,解放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推翻沙特王室政权和埃及政权。8月12日晚,萨达姆总统提出一项“全面解决中东占领问题”的倡议。他在这项倡议中提出,应把所有的侵略和所谓侵略问题一并提交安理会裁决。根据同一原则,以色列必须无条件地从它占领的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及一切阿拉伯领土上撤军;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两伊从对方领土上撤出去,然后再安排解决科威特一案的计划。安理会必须按作出对伊拉克进行制裁决议的同一原则,处理上述“占领”问题。他在这项倡议中还提出,取消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美国和其他外国军队立即撤出沙特阿拉伯,由一支不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军队取而代之,这支阿拉伯军队的规模和参加国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美国和以色列迅速作出反应,表示拒绝萨达姆提出的此项倡议。部分阿拉伯国家则支持这项倡议。
伊拉克入侵和兼并科威特,还造成了65个国家驻科威特使领馆的命运问题。8月9日,伊拉克电视台发表一项声明称,由于科威特与伊拉克已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驻科威特的各外交使团的使命已经结束,不再具有官方地位,从而变为非法。因此,伊拉克外交部要求各国在8月24日之前关闭在科威特的使馆,这些使领馆可将其一切公务活动移到巴格达进行。伊拉克的这一举动在国际社会又掀起新的风波。一些国家表示,它们拒绝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兼并,联合国安理会、阿盟等国际组织已就此作出明确决议。因此,这些国家认为,伊拉克要求外国关闭驻科威特使馆违反了国际法,是非法的。欧共体、东盟、日本、泰国等表示拒绝把外交使团撤出科威特。有的国家表示准备从科威特撤馆,但不将使领馆合并到其驻巴格达使馆。此外,许多国家在科威特有大批侨民、工程技术人员、承包劳务人员和其他人员,这些人员的安全也应一并予以考虑并应做出适当安排。驻科威特外交使团及大批外国人的去留问题已变成错综复杂然而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外交危机。8月18日,安理会一致通过第664号决议,要求伊拉克不得采取任何危害外国公民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行动,允许外国公民立即撤离伊拉克和科威特,允许他们立即与他们国家驻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领事官员进行接触,并要求伊拉克政府撤销要外国关闭驻科外交使团的决定。
美国人坐不住了
8月25日,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通过了第665号决议,呼吁在海湾地区部署海军力量的国家必要时采取与具体情况相称的措施,以阻止出入伊拉克的船只,并对其货物和目的地进行核查,从而确保安理会关于对伊拉克实行贸易制裁的第661号决议得以实施;号召所有的成员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向要求帮助的有关国家提供援助,同时要求有关国家在执行本决议时协调行动。
1990年8月海湾危机爆发后到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前,这场危机一度处于军事对峙阶段。这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的军事对峙。
伊拉克以武力吞并科威特为美国染指海湾提供了良机。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国迅速作出反应,提出处理海湾危机的指导原则,即:伊拉克必须立即、无条件、全部从科威特撤军;科威特合法政府必须恢复;美国一向致力于海湾的安全与稳定;美国决心保护美国公民的安全。与此同时,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政府邀请美国出兵海湾。
美国为确立其霸权主义的战略需要,打着“主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旗号,决定出兵海湾。1990年8月,美国军事当局制定了大规模出兵海湾的“沙漠盾牌”行动计划,布什总统下令美军第82空降师和一批战斗机首先进驻沙特阿拉伯,并牵头组成多国部队。
到1990年10月底,“沙漠盾牌”的第一阶段即防御阶段的部署宣告完成。这时,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23万人,其中地面部队16万人,装备主战坦克1000辆,海军作战舰只80余艘,空军作战飞机约450架。除美国和海湾6国军队外,多国部队中其他向海湾地区派兵的国家达20多个,总兵力约9万人,其中阿拉伯国家派兵5。5万人,其他西方国家派兵3。5万人。
1990年11月初,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实施“沙漠盾牌”第二阶段即进攻准备阶段计划。到1991年1月,美国陆续向海湾地区调集53万人的兵力,其中陆军约30万,坦克2500余辆,装甲车2000余辆;海军17余万人,其中海军陆战队9。5万人,各种类型的舰艇120余艘,舰载机450余架,陆战队作战飞机260架;空军5万余人,各种类型作战飞机约860架。阿拉伯国家的总兵力约20万人,坦克1600辆,作战飞机200架。其他西方国家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约6万人,各种类型的舰只60余艘,作战飞机200余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形成明显军事优势,具备了向伊拉克发动进攻的军事能力。与此同时,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制裁、军事上封锁的手段,采取“以压促变”的方针。
与此同时,伊拉克也强化种种应对措施。伊拉克加紧扩军备战,强化对科威特的占领;抓和谈旗帜,派员四处游说;利用宗教招牌提出“圣战”口号,利用阿以冲突和美国军事介入在阿拉伯世界掀起反美浪潮,采取“以拖待变”的方针。伊拉克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形成军事对峙。
在对峙阶段,国际社会有关方面为争取和平解决危机作出不懈努力。此一时期的各种调解活动非常频繁,种种解决方案纷纷出笼,但都无济于事。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 8号决议,规定伊拉克应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从科威特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强迫它撤军。1991年1月9日,美国和伊拉克两国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谈,但因两国立场相距甚远,会谈破裂。
伊拉克没有按安理会第678号决议规定的日期从科威特撤军,国际社会调解海湾危机对立双方的努力均告失败。1991年1月17日,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历时42天,因此,人们称之为“六周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地面战斗历时4天,计100小时,因此,人们又称其为“100小时战斗”。
这场战争共分两个阶段。1991年1月17日至2月23日为第一阶段,历时38天,是空袭作战阶段。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等10国空军参加了空袭作战行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动用2000多架作战飞机,对伊拉克共进行10万余架次空袭,平均每天出动2600多架次。在这些空袭作战行动中,85%为美军飞机。在出动的空袭中,50%的飞机执行轰炸和战斗掩护任务,总投弹量达20万吨。人们注意到,当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当量总共才4万吨,由此可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的空袭活动规模之大。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第一阶段空袭的主要战略目标主要集中于三大系统。连续大规模袭击伊拉克的还击力量系统,包括地对地导弹发射装置、核设施、生化武器工厂等;连续大规模袭击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其中包括雷达、机场、机库、防空导弹等;连续大规模袭击伊拉克的指挥中枢系统,包括情报、通讯、指挥控制系统等。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使伊拉克作战指挥失灵,丧失战争升级能力,剥夺伊拉克的反击能力,确保多国部队掌握这场战争的主动权和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