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涉外事件秘闻》第56章


下无落款。然后王再托人将这杂志送到邢台。董看到这份杂志,自然会理解是王的复信。
王炳南所拟就的那一句话是:“一切没变,希望你平安回来。”
王炳南自以为,这样回复,一目了然,万无一失。“一切没变”四个字,直截了当:一是地震之后,北京的亲友安然无恙,没有变化;二是长期没有联系,然而大家的悬念和往常一样,没有变化;三是其母董竹君仍在上海,没来北京,仍如以前一样,没有变化。
风云特使王炳南蒙特嫌之冤妻亡子散(6)
“希望你平安回来”七个字也只是在一般通信中,不可缺少的客套话,无可挑剔。而且这份杂志不封不包,任何人都可以看,透明度很强。
王炳南处理此事,只看到顺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复杂的一面,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自以为已经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困惑问题,但万没想到这本杂志又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那位告发王炳南向国际间谍泄密的谢富治、康生,并没有因为周恩来对王不处理而善罢甘休,而是继续派人在密切窥察此案的发展。
王炳南托人送出的这份杂志,没经多久,又从邢台转到谢富治手里。
谢富治依据这杂志中的七个大字,大做文章,他说这七个字是国际间谍常用的暗语和暗号,并添油加醋地联合康生向周恩来作了书面报告。
周恩来看到谢富治、康生的这一书面报告很生气。当天周把陈毅找来,对陈说,我已提醒过王炳南,暂不要和董家女儿来往,不要再授人以柄,王也同意,还保证照办,现在却又变着法地和董家女儿通信,为什么这样不严肃。我们不能再得过且过,要给王敲敲警钟。我不反对谢、康的建议,暂时停止王炳南的对外活动,有些文件也不要看了,可让他抽出更多的时间,认真地检查一下自己的错误,并让他写出检查报上来。请陈毅明天到外交部,在部党委常委会上宣布这一决定。
第二天,陈毅在外交部党委常委会上,也就是说在小范围内,宣布了周恩来的决定。从此,王炳南就开始了“在家闭门思过”的日子。
这一思过,就是十年。
王炳南在家思过不久,就赶上了“文革”时期,他在“文革”中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最后他被整得家破人亡。
最初闭门思过时,王炳南经过认真思考,心情已由懊悔不安转为平静,由对谢、康的义愤转为自责,也开始冷静地检查和认识眼前所发生的事。对要他写出检查的要求,他诚恳照办,并表示他要实事求是,严肃对待,把问题说清楚,认真检查自己。
王炳南在检查中,写清楚了和董家母女的来往情况、和她们交谈的内容;检查了自己不肯断绝与董家来往的原因和错误;交待了在杂志上写了一句报平安话的原因和自己的思想活动;总结了几条统战工作的体会。最后他毫不含糊地说清楚了:一、他没向外泄露过任何机密,他没在董家谈过任何外交机密;二、不认为董家母女是国际特务。
王炳南将检查写好之后,通过部党委送到了陈毅处。
一周之后,王炳南的书面检查经中央领导人传批,已由中央办公厅退回外交部。
几位中央领导人在王的书面检查第一页上留下了笔迹。陈毅的批语是:“请总理阅批。”周恩来的批语是:“问题都已提到,也有认识,请主席阅示。”毛泽东在他的名上画了一个大红圈。
从中央领导人的批示看来,王的这份检查,谁都没有异议,已被顺利通过。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王炳南的“特嫌”问题已经过关,“特嫌”的罪名帽子可以摘掉了。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那么简单。
事实上,王炳南的处境依然如故,部党委没恢复他外交部的工作,仍然呆在家里闭门思过。随着“文革”形势的发展,王的处境更加不利。
形势变化严峻、逼人。原来窥测王炳南、并定其为特嫌的人,仍然揪住王的问题不放。谢富治、康生虽然不便明目张胆地出面找茬子,但他们害王之心不死,不甘心就此罢休。
没有多久,康生的同乡、文革“旗手”江青在什么地方吹出一股冷风,说“王炳南是坏人”。
事情发展得为什么如此之坏?比想象的还要坏?这是为什么?当时谁也猜不透。
王炳南得知这顶莫名其妙的大帽子后,情绪顿时较为紧张,他对我说:“说我是坏人,绝对不会是毛主席。毛主席很了解我,对我很好。1945年在重庆,我是毛主席的私人秘书,我们朝夕相处43天;1947年在延安,毛主席对我很关心,还把我找去陪他吃午饭;在中美大使级会谈期间,我多次见到毛主席。因此,如果有人说‘主席说我是坏人’,我不相信;如果有人说‘江青骂我是坏人’,我觉得确有几分可信之处。因为江青说话随便,不负责任。她出口伤我,一是和康生对我的诬告失败大有关系;二是我对江青其人比较了解,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不小心得罪了她。”
果然,不出王炳南之所料,经笔者事后核实,说王炳南是坏人的,不是别人,正是江青。
来自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成员的这顶“大帽子”非同小可,致使外交部许多人几个月都弄不清的“王炳南失踪问题”立即升级、加码。在这种政治压力下,王就是有一百张嘴,也难把事情说清楚。
为什么江青借机向王炳南发难?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王炳南对江青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底儿了如指掌。
1936年至1938年,王炳南身为杨虎城的亲信、代理人,受杨虎城的委派,活跃在上海各界;西安事变之后,王炳南在上海还挂上了宋子文手下水利专员的头衔,从事政治和文化活动。由于王炳南的活动能力较强,在各党派间的影响力较大,他在上海滩享有很好的声望。当时,王除了担任“救国会”的中央委员,还出任上海文化界国际宣传委员会常务委员,又称国际宣传部长。出自党的工作需要,王和夏衍、潘汉年、阳翰笙、赵丹、王莹、关露等文艺界知名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而,王对蓝平在上海的全部情况,以及蓝平改名江青去延安的情况十分了解。这对江青来说,如不及时拔掉王炳南这个眼中钉,必有后患。康生和江青配合得十分默契。康生对江青的事闻风而动,决不错过效忠江青的这一机会。
风云特使王炳南蒙特嫌之冤妻亡子散(7)
康生其人野心很大。有人说,康生深知欲要攀龙,先要附凤的古训,遂把江青当作向上爬的砝码;也有人说,康生和江青本是一丘之貉,“你利用我,我利用你”。康生为了投江青之所好,对了解江青底细的一些三十年代的老人,包括王炳南在内均视为隐患,决心一一处理。因此,当江青给王定了性、吹了风,康生就要千方百计地对王施压,欲把王置于死地而后快。
王炳南的一位老朋友对我说:“康生告发王的‘特嫌’一案,说不定是江青授意干的。”
不久,王炳南被造反派关进了外交部办公楼的地下室,从此,他失去了人身自由。
王炳南在地下室,虽然失去了自由,但他的个人情绪却没有太大变化,他仍然一如既往,泰然自若。
平日里,王炳南对别有用心的军代表和造反派的野蛮审讯,虽然有些气愤,有些烦恼,但对那些无知年幼的造反派也无可奈何。后来,时间长了,经历多了,王也就不把那些无理取闹的审讯当回事。
平时,王炳南在地下室除了看看书,打发一下时间外,他最为放心不下的事是,他的妻子张浴云和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他担心他妻子、儿子受他的株连,也在跟着受罪。他盼望着家人、妻子或儿子来地下室探望探望他一下。他渴望知道亲人们的情况。
但是,当时的军代表和造反派坚决不准孩子们来探望他们的父亲,也不准王炳南和家人有任何联系。对此,王炳南焦急万分。
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且是接踵而来。
有一天,外交部造反派头头给国务院外办打电话说,外交部准备安排一次全部大会,批斗王炳南,届时,请国务院外办的造反派把王的妻子张浴云(张自驻波兰使馆回国后,被分配在外办工作)押到外交部会场陪斗。
在外办接此电话的,恰好正是忙于日常工作、坚守岗位的张浴云。她听到造反派要押她到外交部陪斗非常愤怒,她火冒三丈,大骂极左分子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