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帘的背后》第110章


,但一些中国人抓住这次机会接管了海关大街上的一处临时防御工事,然后一把大火将意大利使馆烧为平地。大火中,意大利特使萨尔瓦葛侯爵和他的妻子失去了所有东西,除了他们的钱箱,这玩意儿他们镇定自若地带在身边。他们很快就优雅地穿上了借来的华美服饰。奥地利海军军官冯·托曼上校,到那时为止依然是使馆区内最高级别的军官,因为这次惊慌失措,再加上早先放弃奥地利使馆,而受到人们的指责。他被解除指挥权,大家一致同意窦纳乐爵士在围攻余下的时间里担任最高指挥官。意大利人如今无家可归,只好搬进了法国居民区,跟奥地利人挤在一起。
虽然中国军队偶尔会围攻躲藏在肃王府内的教民,但使馆区内的其余部分却只不过遭受了一些断断续续的炮火的袭扰,主要是董福祥的穆斯林士兵漫无目标地朝屋顶上开火。当外国水兵从内城墙上的工事里或者从使馆区的外部边界向他们开火时,董福祥的人就火力还击,双方互有伤亡。这样一来,到内城墙上把守工事就成了一项不受欢迎的差事,这一事实使得事情变得更糟。美国大兵们受命执行任务时就会拎上他们的威士忌酒瓶,大部分时间呆在那儿喝酒。莫理循在日记中讥笑美国海军陆战队纽特·霍尔上尉“完全管不住他的人,这些家伙在那儿喝得醉醺醺的,还不受责罚地侮辱他们的军士。”
被安排在使馆区内的窥视孔和火力点上的水兵及武装平民,不断向他们看见的任何一个在外游荡的中国人射击,假想这些人就是义和团拳民。许多中国人被抓获、拷打,然后被开枪打死。举个例子,6月24日一大早,两个遭到残酷殴打的中国人(据说是“义和团战俘”)被英国人在他们使馆北侧的马厩里处死,他们的尸体被扔到了臭水沟里,以便让他们超度重生。随着阴凉之处的逐步缩小,白天变得越来越闷热,加之腐烂尸体和排水沟渗发出的强烈臭气,更加令人窒息。一个班的奥地利卫兵悄悄爬向意大利使馆的废墟,开枪打死了6个中国平民,这些人当时正在拨弄瓦砾以寻找任何值钱的东西。中国人这么干的时候被称为“劫掠”,而西方人干同样的勾当则被唤作“搜寻粮草”。所以,就在同一天,见习翻译许立德说:“今天早晨,他们开始了一次有计划的搜寻粮草,拉着大车将使馆街上分布各处的残存店铺里的食物一扫而空。”
其间,荣禄将军一直在试图和使馆方面进行停火谈判,未果。在一封写给远在长江边上的张之洞总督的信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挫折感:
德使死后,英使已将肃王逐出其府邸,令数千教民居于彼处。各国使馆已联为一体,每日开枪放炮,射杀官民无数。
是故,欲使步军衙署与董福祥军勿反击自卫,断无可能。……6月25日,余出示大字告示一纸,云:奉旨停战,保护使馆。盖欲与各方通话也。(各国使馆)非但不加注意,反而(开枪)。……欲与之沟通,殊为不易也。
荣禄补充说,几个休战特使(既有衙门官员也有清军将领),就在他们等待窦纳乐爵士的回应时,也被开枪打死了。这是使馆围攻滑稽剧中典型的一幕,它是这样发生的:在用双筒望远镜阅读完荣禄要求和他们对话的大字告示之后,使馆方面派出一位信使,上了那条通向北御河桥的大路,但走到半道上,这家伙忽然慌里慌张、跑走躲了起来。荣禄的休战特使(官员和将领)对这个奇怪的举动感到迷惑不解,便加快脚步走进了开阔地带,就这样被使馆卫兵开枪打死了。许立德在他关于此事的描述中一吐为快:那几个休战特使“被几个躲在肃王府里的日本佬和意大利人开枪击中了。”虽说如此,最终还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实现了停火。
年轻的翟兰思认为这样的停火实在妙不可言:“早晨6:15,我们几个人……一路小心翼翼,越过废墟走到了北边尽头的翰林院,有几个(满清)士兵向我们走来,我们和其中的一位说了一会儿话。……还有些人远远落在他的后面……这一群士兵一共有两三百人。他们红色、绿色、蓝色的制服显得非常别致有趣。”许立德和翟兰思则在不亦乐乎地照相。他们都计划撰写关于使馆围攻的书,而且在此期间,他们要把那些摄影负片寄给翟兰思的父亲,以便刊登在英国杂志上,当然,要记得保护版权。围攻期间,他们的大部分空余时间都花在照相或者“搜寻粮草”上了。当他们在蒙古市场周围那些空无一人的私宅及其“附属建筑”中发现一匹匹的丝绸时,许立德尤为高兴。
在对这次围攻的叙述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作家们将所有的枪炮齐发都描述为“攻打”,即便当时并没有“攻打”发生,即便事实上那不过是一次“休战”,而且中国士兵正在狂欢,在大放其爆竹。有一些“枪炮齐发”其实是大串的鞭炮,被使馆方面误认为是枪炮的响声。比如说,在25日夜里,停战开始,却仍有一阵古怪的“枪炮齐发”从周围传出,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那些中国人显然是在朝空中开枪,因为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幢建筑被打中。这被使馆里的人称为“迄今为止最猛烈的开火”。翟兰思写道,一天下午,“警报响起,我们全都飞快跑到各自的岗位上。攻势甚猛,不过由于那些中国人从不费心去瞄准什么目标,所以并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每一万五千颗子弹打死一个人,实在是一个很可怜的百分比。”在和几个富有经验的军人进行过交谈之后,翟兰思也终于弄明白了:“中国军队的……射击,数量甚巨,却几乎根本不瞄准。他们蹲伏在一堵墙的后面,装弹,把枪伸过墙(他们自己甚至懒得站起来),然后开火——没有特定的目标。”他很想知道这一切的奥妙所在。有一次,“从翰林院的方向开始了一阵猛烈的枪炮齐射。结果却什么事也没有。来复枪的火力没有持续多久,而那种老式土枪却坚持到了凌晨4点。中国人想必是缺少来复枪的弹药,不得不退而其次,使用这些老掉了牙的家什。”一天夜里,中国人倾泻了估计足足有20万发子弹,普遍都朝着月亮的方向,一个人也没打着。这些无害的爆炸声,大多数只不过是焰火,不过对于使馆里那些惊慌失措的家伙来说,可不是这样。
一点不假,有些射击是动真格的,至少对那些临时防御工事是这样。在围攻的最初两个星期里,有38名士兵被杀(主要是在防御工事换岗时的近距离瞄准的情况下),另有55人受伤(多数是他们粗心大意地在使馆四周闲逛时被跳弹所伤)。莫理循在他的日记里挖苦道:除了极端反常的射击,很少人会被击中,如果他们还记得把自己的脑袋缩起来并呆在开阔地带之外的话。
对于那些环绕着使馆区的军队来说,装得像模像样是重要的,消耗大量的军火是重要的,用爆竹弄出一些吓人的响动也是重要的。在北京地区5支中国军队中,只有董福祥指挥的那支早就和义和团打成一片的部队,因为董福祥和端郡王之间的紧密联结,才似乎对使馆方面构成严重的威胁。不过到目前为止,那也不过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他们直接与使馆边界接触的仅有的两三个点都被荣禄牢牢看住了。董福祥的人虽然很生猛,却谈不上训练有素,有些人虽然配备了后膛装填式来复枪,但大多数人的武器不过是些步枪、臭弹和老式火枪。他们的存在,对于北京城里中国居民的威胁,不见得就比对外国侨民的威胁小。
第五部分 北京之围第89节 北京之围(2)
多数认真的交火事件都是双方互动的结果。许多到使馆寻求庇护的人都拒绝拿起武器并参与对中国人的修理,但有为数不少的西方人夜以继日地通过射击孔注视并等待着目标的出现——任何目标。对于他们来说,这简直是一项娱乐消遣。波莉·史密斯说英国使馆一等秘书、佛兰德人默格赫莱克姆“是一个好枪手,但也是一个非常乖僻的人。几天前,他带给我5根长长的中国人的辫子,是从那些被他杀死的拳民的头上剪下来的,作为一天工作的纪念品……而且这些战利品一直在我们的起居室里挂了好几天,对于我们的中国仆人来说明显是些可怕的东西,虽然已经从令他们恐怖的敌人的头上剪下来了。”如何能确定这些辫子就是来自义和团的呢,波莉小姐并没有说。你枪杀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义和团。几天之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