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主要依据之一。其实,就当时情况来看,这是很难行得通的。
每人百亩以及8人不超过900亩一类的标准是哪里来的呢?来源于《周礼》所说的井田制。王莽的智囊班子是一帮儒学专家,一天忙到晚。他们从各种古代典籍里找出路,觉得“井田制”最理想。王莽正是按照《周礼》记载,试图把全国土地重新分配。
《周礼》等著作中关于井田制的说法又是哪里来的呢?都来源于孟子所说的一段话。《孟子·滕文公》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是说,一块极其广袤的平地,按“井”字的样式,划为9块,每块100亩。四周8块分属8家私有,“井”字中心那100亩则是公家的田。8家人先在公家那100亩地里忙活,完了之后才到自家100亩地里干活。《周礼》、《韩诗外传》等著作就根据孟子这段话,对井田制大加发挥,说得更为详尽。
孟子说得若有其事,但朱熹就对井田制是否存在过提出怀疑。他说,周代陕西一带,哪来的几千里平地?很多地方都在山谷之间,又很多小溪沟,怎么安置井田呢?(《朱子语类》卷86)
胡适在给廖仲恺的一封信中也说:“井田的均产制,乃是战国时代的乌托邦。战国以前,从来没有人提及古代的井田制。”“孟子实在不知道周代的制度是什么,不过从一句诗里推想到井田制。”如果孟子时代实行井田制,那么滕文公就不必向孟子请教井田制。如果周代实行井田制,那么战国离周代并不太久,一种制度的废止,绝不是突然的,尤其是实行了许多时候的田地制度,总会有遗迹,何至于到《诗经》里去找一句诗来说事呢?再说,王莽时代的耕地,也根本不够全国这样分配的。
两项重大改革(2)
柏杨说,王莽准确地诊断出社会疾病,认为只要吃下儒书上的古药就可痊愈,他的方法有问题,脚步向前走而眼睛向后看,一定要跌倒。
秦晖说,王莽的“社会主义”可称之为“井田制社会主义”。
这些话都道中了王莽改革的要害。王莽倒是应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论述中国历史的一句话:中国人的“全部行政却以国中许多古训为原则”。
采取如此激进而且大面积剥夺利益的措施,马上就把一些拥戴者驱赶到了反对者的立场上。到王莽当政晚期,南阳豪强樊重以及阴子方家中都有几千亩地,谁也没有分掉,证明土地国有化贯彻起来非常困难。
再说王莽对残余奴隶制的改革。古希腊的梭伦在公元前6世纪进行改革,禁止买卖奴隶,并下令由国家出钱赎回被卖到国外的奴隶,取得成功。
《罗马法》也明令禁止虐待奴隶,并规定了给奴隶自由权的程序,分为“主人解放”(由奴隶的主人宣布解放)和“法定解放”(根据相关法律解放奴隶)两种,促进了罗马的进步。
但王莽的命运没有这么好。从王莽强令儿子自杀以抵偿被杀死的奴隶性命来看,王莽的确想尽最大努力改善奴隶的悲惨状况。有些古代史学家说王莽让儿子自杀也是“作伪”,未免太过苛刻。王莽下令民间奴婢改称为“私属”(区别于官奴),就是说,每一个奴婢在主人家中,占着一个成员的地位,并禁止所有奴隶买卖。这样,奴隶的地位相当于准自由民了。王莽用意是起码要冻结奴隶制度,使其不再扩大,最后自然消灭。这进步的措施,自然也遭到奴隶主抵制。
混乱导致败亡
就在实施激进改革的同时,王莽采取了一项错误的金融政策:在很短时间内改革币制5次。
先是从周代寻找钱币图案,废除汉朝使用已久的五铢钱,发行刀币形大钱。
后因刀币犯了繁体字“刘”字的忌(有刀做偏旁),又废刀币,发行小钱。
最后另造28种货币,称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连乌龟壳、贝壳和布也都成了货币,混乱至极。老百姓必须按照王莽命令一次又一次兑换新钱币,使用旧钱治罪,结果“农商失业,贸易俱废”。这是在激进上面又加一个大混乱。
吕思勉说王莽为人迂阔不切实际,随意乱改币制不合经济规律,“致祸速亡,莫甚于此。”王莽还大幅度改变官制和更改地名,于事无补,徒增烦扰,可谓雪上加霜。
新始建国二年(10),王莽下令行“五均六管”法,实行计划经济。内容包括:
一、政府控制物价。粮食布匹等供过于求时,政府按成本价买进;求过于供时,政府平价卖出。
二、征收所得税。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医疗、织布、旅馆、工匠、摆摊等,从前自由经营,现在政府征收10%所得税。
三、实行专卖制度。盐专卖、酒专卖、铁器专卖,由中央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以前大富豪可以自铸钱币)。
四、规定国内所有自然资源均属国家所有,由国家开采。
五、首创政府贷款。老百姓没钱祭祀丧葬,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经商贷款,收10%利息。这些重大改革措施,也是胡适等人所理解的“社会主义”。
这些举措,意在抑制豪强巨富,避免因贫富不均爆发*。可是,一来改革规模过大,急风暴雨,齐头并进,很难奏效;二是当时土地私有化乃大趋势,国有化行不通;三是政府经商的重大弊端使不少措施反成了害民之举,以致加速了起义爆发。
土地国有化和禁止买卖奴隶的政策实行了3年,困难重重。新始建国四年(12),王莽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取消两禁令,准许买卖土地和奴隶,这标志了改革失败。后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学乖了,把改革的开口缩小,单只就解放奴婢一项连下六道命令,收到成效。
王莽的另一败笔,是在平安的情况下,无端向周边少数民族诸国寻衅开战。比如贬西域诸国的国王为侯,把赐给他们的金印缩小,随意发兵攻打诸国等等,导致周边战争连年不断。王莽企图以此向国内民众显示威武,结果又适得其反。
国内民众不堪重压连连造反,刘氏贵族势力反对王莽“篡位”企图恢复汉朝,两者合流,给王莽造成巨大压力。王莽派兵*,但遭到失败。新地皇四年(23)十月,起义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新朝15年历史结束。
王莽其人其事颇多争议。东汉迄今,不少人受“刘氏天下”的“正统”观念影响,把王莽问题的焦点完全放在“篡位”两字上,其他则不值一提。尤其是东汉史学界,情绪化十分严重。吕思勉指出,汉朝人对王莽的所作所为,“悉以一‘伪’字抹杀之”,缺乏客观态度。其实,王莽改革的情势十分复杂,需要具体分析。柏杨说,王莽夺取政权的目的与诸多只想当皇帝的人不同,他有远大政治抱负,获取权力是为了实践儒家学说,缔造一个理想世界。吕思勉论王莽说:“平心论之,正觉其精神之诚挚尔。”两位的意见,很值得参考。
虎父犬子
“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用到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身上,就是莫大的讽刺了。
元宏是中国历史上了不得的人物。10岁的时候,他就能用手指弹破羊的膊骨,骑马狩猎,箭无虚发。
如果说这还算游牧民族看家本事的话,那么他涉猎诸子百家,擅长诗词歌赋,在马上口授文章一字不改,实在就是鲜卑族中的出类拔萃者了。
他的长子元恂却全然不同,其实父子俩年龄才相差16岁。元恂得了幼儿肥胖症,从小就非常懒惰。骑马打仗这样吃力的事情,自然叫苦不迭,敬谢不敏。书呢,也是一页不看。成天吃喝玩乐,茶来张口饭来伸手,十足的纨绔子弟。
儿子如此不争气,元宏心里老大不快,父子俩少不了拌嘴。好在元宏年轻,自信来日多多。再加上平时没什么需要太子参与的大事,也就得过且过,一切推到明天。
没料到,在迁都这件大事上,元恂却充当了改革的绊脚石,令元宏进退失据,难过万分,父子俩矛盾总爆发。
把北魏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加速鲜卑族和中原汉族融合,是元宏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个计划自公布之日起就遭到诸多显贵抵制,尚在元宏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反迁都的中心人物之一,竟然是14岁的太子元恂。
迁都恶斗(1)
鲜卑族早先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东麓,如今的呼伦贝尔东部、齐齐哈尔西北一带。当时大兴安岭又名鲜卑山,鲜卑族由此得名。鲜卑人的生活曾长期停顿在原始社会阶段,以畜牧射猎为业,生活简朴,也没有文字。
后来鲜?
小说推荐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 潜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云南人民出版社简历文/吴思吴思,男,1957年5月生于北京。出生时母亲是大学教师,父亲是杂志编辑。1968年随母亲去河北省文安县商业部五七干校
- 最新章: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第39章
- 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 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作者:李耀宇,李东平 这是一个自幼参加中国革命的普通士兵对其人生经历的私人记录。书中虽然没有透露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内幕、描写革命过程的奇峰险壑和波澜壮阔,但作为许多历史细节唯一健在的见证人,他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稚拙平实的一面,革命领袖们即使在战争年代也从不缺
- 最新章:第41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
- 1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本书要讲的,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的变迁过程,因此首先必须讲清“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中国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的话,它们的疆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讲现状就行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已经用得很普
- 最新章:第22章
- 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
- 简介:皇权位于权力金字塔顶端,是各条政治斗争支流和各派政治力量最后汇聚之处。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皇位传承是极其严肃的政治事件,因为它包含着核心政治权力的交接,关乎国家稳定的大局。皇位交接的那个瞬间,一切政治准备、官场交易和积蓄已久的黑暗都在短时间内撕开伪善的外衣 暗杀未遂 公元前607年末的一个深夜,
- 最新章:第29章
-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 本篇系鲁迅一九二四年七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记录稿,经本人修订后,收入西北大学出版部一九二五年三月印行的《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么,中国当然不会在例外。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
- 最新章:第8章
- 中国历史研究法
- 序 近人治学,都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做学问,当知先应有一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材料之方法,亦将随而不同。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止境,而亦更无意义可言。黄茅白苇,一望皆是,虽是材料不同,而实
- 最新章:第26章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作者:刘灿荣】推荐序 1很难想像,曾为武侠少年的灿荣,几经人生的周折,在鬓发微霜之时,竟也热衷于勾沉历史、思辨生命的寻索。回望学生时代,我经常看着灿荣意气昂扬地站在讲台上,传述着从杜牧到郑愁予的古今诗话。有时又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书、剑、酒一再伸展、呼吸、挥洒在校园感性的岁月中。离开校门之
- 最新章:向历史借IQ-第27章
- 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夺宫
- 暗杀未遂(1 公元前607年末的一个深夜,晋国正卿赵盾府庭院中的一棵大槐树上隐卧着一个魁梧的身影。这个身影就是晋国有名的大力士鉏麑。繁茂的枝叶掩盖了他庞大的身躯,却掩盖不住那双透过叶隙的充满杀气的眼睛 一 这一晚,操劳着晋国大小事务的重臣赵盾根本就睡不着 离天亮还有两三个时辰的时候,赵盾停止了在床上
- 最新章:第2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