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第3章


骱臀幕ぷ鞯睦砺邸⒐赜诘车慕ㄉ璧睦砺鄣龋际鞘址岣缓涂蒲У乃枷搿L乇鹗枪岽┢渲械氖凳虑笫恰⑷褐诼废摺⒍懒⒆灾魅龌痉矫妫敲蠖枷牖畹牧榛辍5诵∑椒锤辞康鳎好蠖枷胧敲蠖簧姓返牟糠郑唤龉ヒ嘉颐侨〉昧烁锩氖だ衷诤徒炊际俏颐堑澈凸业谋蟛聘唬俏颐潜匦爰岢值闹傅妓枷耄颐且朗来呔倜蠖枷胛按笃熘摹?br /> 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1981年6月,在邓小平的精心指导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凝聚全党集体智慧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他的正确思想区别开来;既反对了那种因为毛泽东犯了错误就企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作用的右的错误倾向,又反对了那种不愿实事求是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继续坚持这种错误的

的倾向。正是由于《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科学评价,从而及时排除了各种思想干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章节:改革从农村起步 收集:东风书城(24。43。3。33)
1978年12月28日下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严俊昌,把全队18户人家的户主召集在会计严立华家,秘密地商讨着如何度过眼前的饥饿难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掏出了憋了多年、想说又不敢讲的心里话:
再这样"大呼隆",肯定死路一条

不如包干到户,自己救自己
。严俊昌站起来激动地说:
如果大家能够答应两个条件,我就同意包干到户。第一,秋粮下来先把国家的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第二,不准对上级和外村人讲。
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农插话说:
我再加上个第三条,今后如果队长因为搞包干到户犯法坐班房,他家农活我们大家包下来,他家小孩由我们养到18岁。
老农的话一落地,一双双粗糙的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大家一一摁了手印,立下惊天动地的
生死契约
,全国第一份农村包干到户的合同就这样诞生了。
1979年,小岗村包干到户第一年,全队粮食产量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油料是过去20年的总和,向国家交售粮食是征购任务的10倍,卖油料超过任务80倍。这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
三靠村

讨饭村
,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一跃成了全县闻名的
冒尖村
。欢欣鼓舞的老百姓对此还编了顺口溜: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小岗村秘密包干到户,是纯朴的农民对农村旧体制的突破。1958年后,我国建立起
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所有劳动力和产品由集体统一指挥调配,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
一大二公
的做法,严重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的弊端日益突出,集体经济成了一个空壳,农业经济徘徊不前甚至倒退,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到1978年,全国有1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1979年,中国农村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当时把
包干到户
视为化公为私、破坏社会主义基础的行为,所以仍是农村经济的
禁区
。这一改革自然受到来自

的种种干扰与责难。在这紧要关头,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全力支持包产到户,及时拨开迷雾。他指出: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的这番谈话,明确地肯定了凤阳大包干,为小岗村包干到户平了反、正了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方向更加明确,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要求全国各地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贯彻执行
。文件发布以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冲破重重阻力,逐渐在全国广大农村得到推广。
1982年1月1日,中央颁发了新时期第一个农村工作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彻底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五个有关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使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开、不断完善。到1986年初,全国实行大包干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6%以上;国营农场实行大包干的占职工总数的70%以上,国营林场实行大包干的占90%以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打破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使得8亿农民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种把经营成果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体制,适合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特点,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迅速解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农村生产力,从而成为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基本动因。1979…1984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9%,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的316。6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395。5公斤,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彻底扭转,出现了由吃不饱到
卖粮难
的现象。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原有的以
一大二公
为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做出决定,实行政社分开,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到1985年春,撤社建乡(镇)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共建立乡(镇)人民政府9。1万个,村民委员会94万个,全部取代了原来的5。4万个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985年起,农村改革进入到引入市场机制的新阶段。逐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的流通体制,实行合同订购与市场收购相结合;放开除城镇居民口粮、食油以外的农副产品销售价格;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等等。这些改革举措,有效发挥了市场在调节农产品供求、配置农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密切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的联系,农村集体资产、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广大农民在积极从事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的同时,开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资金找出路,从事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生产经营活动。这样,以集体经营为主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乡镇企业在明晰产权、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减少行政干预、与小城镇建设相协调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已经达到2321万个,职工人数1127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18。6%,占农村劳动力比重的25。4%;乡镇工业产值达21979亿元,占全国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