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第78章


象是如此明显,连这个匈奴人都看出猫腻来了。
诸人讲的都有道理,但在这种场合是讲权谋不讲道理的。卢志提醒成都王斩草要除根,他冷冷地说:“当初赵王杀中护军赵浚,却赦免其子赵骧。赵骧于是投奔殿下反击赵王,这可是近在眼前的前车之鉴。”
蔡克一听这话,心知陆云很难幸免了,他在成都王座前不停叩头,直至头破血流,他说:“孟玖一向忌恨陆云,此事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陆云的罪行未经查实,如果贸然处死,必定会引来无穷非议,有损殿下的美誉。请殿下三思。”身后同僚数十人也刷刷下跪,流泪固请。
但是眼泪救不了陆云的性命,一旁孟玖看到成都王有了松动,急忙劝成都王入内休息,撂下群僚直挺挺跪在空堂之上。
到内堂后,孟玖拿来一份供词,上面是孙拯的口供,内容是承认陆机与长沙王暗中勾结。成都王原本正在犹豫,看到供词之后坚定了杀心,当即下令将陆云、陆耽等人斩立决。成都王还夸孟玖做得好,他说:“非卿之忠,不能穷此奸。”
成都王不知道,这份供词是伪造的。孙拯下狱后,孟玖示意孙拯做伪证诬陷陆机,遭到拒绝之后对孙拯严刑拷打,但直至两脚的肉都被打飞,露出白森森的踝骨,孙拯依然不肯就范。孟玖只好伪造一份供词去糊弄成都王。孙拯有两个门生叫费慈、宰意,四处奔走,替孙拯与陆机喊冤,也被孟玖偷偷处死。
陆云死时四十二岁,可怜他十几天前刚写完一篇《南征赋》,歌颂成都王“崇文德於缉熙,济武功而保定”,不料南征未遂,自己却受累身首异处。
门生故吏将陆云葬在清河国,修墓立碑,四时祠祭。
陆机兄弟的悲剧是整个江南士族悲剧的缩影,他们的失败并非仅是个人奋斗的失败,还标志着整个江南士族的失败。
伤心至极的孙惠写信给朋友说:“不意三陆相携暗朝,一旦湮灭,道业沦丧,痛酷之深,荼毒难言。国丧俊望,悲岂一人!”
不久,孙惠不堪侵辱,杀了成都王的牙门将梁俊,遁逃回江南;洛阳的顾荣、华潭等吴人也心灰意冷,纷纷返回江南。
成都王在江南民心大失,日后东海王传檄讨伐成都王,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枉杀陆机陆云。
成都王无疑也意识到这个不利情况,试图挽回人心。琅琊王氏的王澄当时担任成都王的从事中郎,他请杀孟玖以谢天下,成都王于是诛孟玖,消息传出人心大快,只是成都王的受损的声誉已经无法挽回。
千百年来,二陆的命运一直被后世嗟叹不已。
《晋书·陆机陆云传》中的“赞论”,也就是“人物盖棺定论”这一部分,是唐太宗亲自操刀写成的。唐太宗赞叹二陆的才华,认为他俩既是“百代文宗”,又是“廊庙蕴才,瑚琏标器”,但同时又认为二陆没有避祸保身的智慧。
唐太宗的这一评判很有代表性,李白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行路难》有这么两句:“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李白将陆机与李斯并列,也对陆机不能趁早避祸远害,汲汲于功名富贵,最终惨死他乡的命运表示遗憾。
其实李白只是旁观者清,因此才显得睿智从容。写完此诗的十二年后,李白就重蹈陆机覆辙,踌躇满志地加入了永王幕府,结果永王旋及垮台,李白因为“附逆罪”被捕,差点被杀,最后被流放。永王的声誉、权势都远不如成都王,永王对李白的重视也远不如成都王对陆机,从这一点来看,李白还不如陆机聪明呢。可见说人易说己难,今人一向苛求古人,却不知自己的行径也会被后人笑。
吴郡陆氏的复兴最终由陆机的族弟陆晔与陆玩来实现。
陆晔陆玩是与陆机陆云截然相反的人,他俩淡泊功名,孙吴亡国之后一直隐居江南,在西晋时期默默无闻。陆晔在东晋被封为江陵郡公,授以“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成为晋明帝的顾命大臣,以七十四岁高龄寿终正寝;陆玩的官职比陆晔更加显赫,他被封为兴平伯爵,历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等要职,又继王导、郗鉴之后,成为东晋的第三任司空。陆玩六十四岁的时候寿终正寝,皇帝特许“给兵千人,守冢七十家”,可谓享尽哀荣。
陆晔陆玩的才华、声誉都远在陆机陆云之下,他们的处世态度也相差甚远,但是平庸淡泊的陆晔陆玩却轻而易举地得到了陆机陆云这两个天才梦寐以求而未得、为之殒命的荣华富贵。这种愿望与结局的严重错位,只能让人感叹造化弄人,推给玄而又玄的“命运”了。
九、草木萌芽杀长沙
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晋文公通过此役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奇怪的是,晋文公打了胜仗反而显出忧心忡忡的样子,直到几天后楚国传来消息:楚将子玉战败而归,被恼羞成怒的楚成王逼得自杀了,晋文公这才喜形于色,说:“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
如果长沙王当时从史籍上读到这个典故,他将露出会心一笑。河桥之战的胜利并不能打消他对东线战事的忧虑,成都王是倾巢而来,后劲十分雄厚,如果全军上下被惨败激起同仇敌忾之心,长沙王万难抵挡二次进攻。
但是陆机的死讯使长沙王彻底放了心,斩杀主帅说明成都王的锐气已经严重受挫,而更可笑的是斩杀陆机的理由竟然是通敌。陆机有没有通敌长沙王当然最清楚了,长沙王马上猜到成都王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估计短时间内无法再发起有效进攻,东线可以暂保无虞。
以长沙王的心机,当然不会仅仅求个消极防御,苟延残喘。长沙王的一贯战略是联合成都王打击河间王,即使后来战略受挫,兄弟间兵戎相见,长沙王仍然没有对成都王口出恶声,在征讨檄文中,长沙王也将全部罪恶推诿于河间王。
厚此薄彼是有用意的,长沙王料想此时成都王元气大伤进退维谷,正是媾和的绝好时机。他派中书令王衍、光禄勋石陋作和事佬,与成都王相约分陕而治。
长沙王智者千虑,但这回他却失算了,他低估了成都王的野心。如今的成都王已经不满足于做幕后操线的执政者,河间王许诺要拥立他成为皇帝,直接御宇天下。相比之下,长沙王给出的砝码太轻了,不值得成都王背弃与河间王的盟约,而长沙王又不可能像河间王一样拥立成都王为帝,在心理上长沙王不甘心、也无法接受弟弟成为皇帝,因此他成为了成都王的障碍,因此这幕兄弟阋墙的悲剧已经没有办法中止了。
果然,王衍等人一脸失望的回到洛阳,成都王拒绝了缔和。长沙王无计可施,他给成都王写了一封信,试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帝受天明命,统摄四海,勤身苦己,才成就帝业,从此天下太平万民以安,恩泽流于后世。后来孙秀作逆,犯上篡位,是十六弟(成都王排行十六)你招集义军,拨乱反正;齐王恃功骄傲肆行非法,没有忠臣之行,并且听信谗言,伤害至亲骨肉,陛下因此不满,令我将其正法。
“你我兄弟十多人同产皇室,被分封于外都,却未能阐扬王教,替陛下经国远略,已然心中有惭,不料你却还与太尉(指河间王)带兵百万,包围宫城。这太不像话了,洛阳群臣都感到很愤怒,陛下也授命我宣示国威,对你薄施惩戒。
“我并未将你当敌人,非要除之而后快。前日交战你丧失惨重,死者累积成山、填满深谷,并非陛下与我不顾骨肉亲情,下手毒辣,而是你的行为实在国法不容,因此你派来的将领陆机都不愿意为你所用,临阵倒戈所致。
“谋逆作乱不是儿戏,会令人身不由己,你明明只想向前跨一尺,结果却会不由自主的奔跑一丈。章度吾弟(司马颖字章度),趁你陷入还不深,班师回邺城去吧,不要再陷先帝的江山于兵火,不要再令我司马家先人蒙羞,不要再遗祸我司马家子孙。我顾念骨肉分裂之痛,所以写这封信给你,请三思。”
成都王的回信则老调重弹,要求长沙王杀皇甫商、让政归藩,以作为退兵的条件。这当然只是托词,说明成都王志在必得,他根本没有讲和的意图。
成都王回信如下:“我司马家在文帝、景帝时期,天命所归已经昭示,后来武皇帝受禅建国,功业比肩尧、舜,当时天下富庶安康,国力强盛。武皇帝广封藩王,期望各藩王做为朝廷屏障,拥护晋室百世不息。谁曾想,日后骨肉至亲纷纷为祸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