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造舰船志》第51章


学生,学习船舶建造,一度被派赴欧洲留学,后来成长为中国近代杰出的船舶工程技术专家。经过在欧洲的认真采办,至当年秋天,魏瀚将舰材购买回国。12月7日,由船政大臣裴荫森亲自主持,为新军舰安放龙骨。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还可以见到裴荫森当时的激动心情,“国家设立船政垂二十余年,糜费不为不巨。今兹仿制钢甲,不用一洋员洋匠,脱手自造,按图以成范,课实以求精,是可知其确有把握,而不愧奇才异能之选矣”(9)。
铺设龙骨开工伊始,为钢甲舰配套的各种肋骨也开始拗制,船体的监造为魏瀚、郑清濂、吴德章等三名船政科班出身的工程人员,同时轮机部件也先后开模铸造,监督轮机建造的是陈兆翱、李寿田、杨廉臣三人,同样也是船政前学堂科班出身,建造工作就此全面铺开。以后来的实际情况看,这艘中国自行建造的新型近海防御铁甲舰,并没有完全照搬法国“黄泉”号的设计,而是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改良,充分体现了福建船政技术人员的能力。
魏瀚,字季渚,福建福州人。16岁进入福建船政前学堂,为第一届学生,学习船舶建造,一度被派赴欧洲留学,后来成长为中国近代杰出的船舶工程技术专家。被李凤苞评价为“果敢精进”。除了参与设计建造开创性的“平远”号近海防御铁甲舰外,辛亥革命后,还率领飞潜学生留学美国,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奠定了基础。
这艘中国自造的铁甲舰,得到一个极具威势和民族特色的名字——“龙威”,英文译名Lung Wei。军舰的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吨,大于法国“黄泉”。主尺度和“黄泉”接近,柱间长59。99米,宽12。19米,但吃水较深,舰艏为4。19米,舰艉4。40米。动力系统采用了两台福建船政制造的三胀往复式蒸汽机,轮机转速80转/分钟,配套使用四座圆型高式燃煤锅炉,每座设有两个炉门。主机功率24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5节。军舰上的煤舱容量设计得较大,远远超过“黄泉”级,为250吨。(10)这表示福建船政在设计时根据这艘军舰将要用于远海作战的实际需求,做出了必要的改进。
“龙威”舰的防护能力与“黄泉”相近,舰底采用了双层钢底设计,两层之间间隔2英尺。环绕全舰装备有水线带装甲,全为从法国购入的全钢装甲,其中舰艏部位装甲厚5英寸,高7英尺;军舰中部因为要防护安排在其内的弹药舱、锅炉舱等要害设施,装甲厚度达到8英寸,高5英尺;舰艉部分装甲厚6英寸,高4英尺2英寸。除此,军舰两侧的煤舱里的燃煤也能提供一定的防护,起到抵挡炮弹破片的作用。另外,有装甲保护的部位还有,装甲甲板厚2英寸,露炮台装甲围壁厚8英寸,炮罩厚2英寸,司令塔装甲厚5英寸。整体来看,“龙威”级军舰防御力较强,但由于采用的是蚊子船船型,而且军舰吨位相对较大,整体机动性能不佳,航速显得较慢。
福建船政建造“龙威”舰时,并未给其配备武器,船政大臣裴荫森在汇报清廷的奏章中,只是介绍这型军舰可以装备260毫米主炮一门,和120毫米副炮三门。但这并不表示“龙威”已经安装了上述火炮,仅仅是可以安装而已。后世一些研究者不加辨别,忽略了这一细微的差别,竟然直接将上述数据套用为“龙威”的武备系统,这又给本就因为出身问题混乱不堪的“龙威”舰的技术记载,更增添了一层迷雾。事实上,直到最后完工,除了魏翰从德国采购的主炮以及部分机关炮外,“龙威”包括鱼雷管在内的很多武器装备都没有安装,直到后来被编入北洋舰队后才另行装备。(11)因此,沿用法式设计的这艘军舰,武备系统上则和当时北洋舰队的很多舰只一样,具有浓烈的德式风格。
作为标准的蚊子船型设计,“龙威”的主炮被安装在舰艏,是一门威力巨大的260毫米克虏伯钢箍套炮,由魏瀚从海外购买,连同钢开花弹30枚、生铁开花弹70枚的总价为52060两。(12)火炮型号为1880式35倍口径,与日本海军“浪速”级军舰的主炮相同。因为担心船头大炮太重,遇到风浪容易造成船头颠簸摇晃,难以瞄准射击,因而主炮塔的位置被安排在接近军舰的中腰附近。火炮身管长9100毫米,60道膛线,膛长8320毫米,炮管重27700公斤,炮架重14900公斤,配备有钢弹、开花弹、子母弹,其中钢弹、开花弹弹头重275公斤,子母弹重215公斤,而发射药包则均为87公斤。火炮有效射程高达12200米,初速530米/秒,使用钢弹在274米距离上,可以击穿571毫米厚的钢板。(13)与众不同的是,“龙威”尽管主炮采用的是德式,但炮罩却是从前部敞开式发展而来的低矮的法式设计,而且炮罩上还有碉堡状的观察位,使得这艘充满法兰西特色的军舰,在德、英式军舰占主导地位的北洋舰队中别具一格。
日本时期的“平远”舰,可以看到外形特殊的主炮炮塔,显得非常低矮。
“龙威”的副炮和北洋舰队的“定远”、“济远”等级军舰一样,使用的也是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钢箍套炮。布置方法则和母型“黄泉”相同,将两门火炮分置在军舰两舷的耳台内。符合船头对敌时代的设计习惯,“龙威”舰也没有安装大口径尾炮。
在上述中大口径火炮外,“龙威”另装备有47毫米哈乞开司五管机关炮四门,10管格林炮两门,均为北洋舰队大量装备的型号。
虽然身为为蚊子船型的近海防御铁甲舰,但是“龙威”与她的母型“黄泉”不一样的是,在“龙威”舰舰首水下安装了冲角,这在同类军舰上是相当罕见的情况。此外,在“黄泉”的设计基础上,“龙威”还增添了当时世界非常新锐的武器,即鱼雷兵器。在军舰的首尾各装备有一具固定式的18寸口径鱼雷发射管,另在军舰两舷甲板下各装备一具。根据后来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的记录,这两具鱼雷发射管的射角各是45度(中央线垂直角之前5度,之后40度)。(14)
综合来评价,“龙威”可以认为是19世纪中后期一型典型的近海防御铁甲舰,各项参数性能在当时世界同类军舰中居于中上水平。如果考虑到这是福建船政建厂以来建造过的规模最大、技术程度最新的军舰,那这艘军舰,以及创造她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们,都是不应被忽视的。然而,由于最初选型上的问题,这级军舰实际只是一个守口利器,而并非船政大臣裴荫森一心希望得到的能纵横海上的主战铁甲舰。
因为照片、图纸资料的缺失,“龙威”舰的外形、结构,一直以来都是神龙见尾不见首,处在云雾缭绕之中,不为后人所知。近年,随着保存在海外的有关“龙威”的大量资料逐渐回流入国内,使得有可能来廓清这艘军舰的真实面容。
从外形看,“龙威”最显眼的特征便是单桅杆、单烟囱,这显然是继承了母型“黄泉”号的设计,属于转抄的德式设计。但似乎是发觉到传统德式设计中,烟囱喷薄出的煤烟,会造成后方桅杆上桅盘内工作环境恶劣,“龙威”和“黄泉”一样,都是将烟囱改在了桅杆之后,这样桅盘里的了望手就稍稍可以松口气了,看着滚滚浓烟在自己的身后翻腾,总比煤烟扑面而来要强得多。
“龙威”舰艏甲板的干舷较低,没有采用艏楼的设计,应当是顾及舰首装有巨炮,为了减少舰艏吃水深度的举措。在充满法兰西情调的主炮塔后,是一座同样法式风格浓郁的甲板室,横亘军舰左右,近代中国军舰的特征——飞龙舰徽就安装在甲板室的外侧。甲板室朝向舰艏艉的两面左右都开有水密舱门,里面是连接舰艏甲板和军舰中部主甲板的通道,甲板室前部居中的部位,里面就是“龙威”的装甲司令塔。“龙威”舰的舰桥安装在甲板室之上,属于体形硕大、结构复杂的法式舰桥,共分为两层,第一层在甲板室顶上,是军舰的平时驾驶平台,安装有舵轮罗经等设备,在驾驶台之上则是露天的罗经舰桥,安装有一座潜水盔式标准罗经。较为特殊的是,在第一层舰桥的两翼,各设计有一个小型耳台,用以保护舰桥系统。经过甲板室建筑之后,就是“龙威”舰的主甲板,略显空旷的主甲板两舷有高高的舷墙加以防护,在接近军舰中部的两舷,各有一座较大的耳台,为防止高速航行时上浪,耳台对外一侧安装有可以折倒收放的挡板。“龙威”的舰艉设置有艉楼,艉楼上方和艉楼内部两侧,分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