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造舰船志》第65章


Ω烁叨?5英尺、后桅高48英尺,与民国海军档案相差甚远,其出处为何不可考。
(33)《海军期刊》3卷11期“专件”,(民国)海军部海军编译处,1931年版。
(34)《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6,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94页。
(35)《中国近代海军职官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187页。
(36)《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9,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188页。
江海传奇(上)——“恬吉”、“操江”级炮舰
同治元年初春,江南大地笼罩在料峭的寒意中。波澜不兴的长江江面上,由远及近,传来阵阵刺耳的机器轰鸣声。七艘船舷两旁鼓动着如同水车一般桨叶的怪船,顺流东下,迎风疾驶。
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久久伫立在船头,凝视着两岸熟悉的故园景色渐渐远去,胸怀“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冲天豪情,思量着自己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初次登场将成败若何。
三吴寻梦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战争进入到一个关键性年份。为缓解天京的军事压力,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率军大举侵袭浙江,攻克省城杭州。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大营分兵救援浙江时,李秀成乘机回师,与英王陈玉成等十道兵马共同出击,从外围全面进攻兵力分散的江南大营,发起天京会战。激烈的厮杀持续了九天九夜,1860年5月6日,江南大营彻底崩溃,天京解围。随江南大营覆灭,清政府集结在长江以南地区的经制军队几乎一扫而空,受江南大营屏藩的江南财富之区,一夜之间成了真空地域。乘胜追击的太平军,犹如决堤洪水,吞噬江南,扬州、常州、无锡、苏州等江苏名城相继沦陷。
战火即将蔓延而至,已成苏南孤岛的上海城内,士绅为免涂炭,官商各界自发组织防御。除上海的防军、团勇,以及助防的英法联军外,上海殷商杨坊等出资,聘美国人华尔和白齐文组织雇佣军洋枪队,即后来的常胜军,以此作为上海之盾。同时,应急设立的上海中外会防局还推举资历较深的在籍户部主事钱鼎铭,前往安徽安庆拜谒湘军大帅曾国藩,请求援沪。经过一番周折,曾国藩始决定派门下弟子李鸿章回籍组建淮军,以此支援上海。至1862年,即同治元年,模仿湘军制度创办的淮军规模初具,齐集安庆。当时上海外围的广大地域都在太平军占领中,如果从安徽杀开一条血路前往上海,极不现实。于是由上海绅商出资,雇佣英商麦李洋行(Mackenzie,Richardson&Co。,)的七艘明轮船,横穿太平军占领区,以每次七艘载运3000人的规模,共分三次将李鸿章的13营淮军9000余人运抵沪上助防。(1)
率领淮勇子弟赴援上海,与太平军在江南浴血搏杀,是李鸿章一生事业的起点。其一手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则可以视作是李鸿章办理洋务事业的奠基石。
在中西华洋的众目关注中,扛着抬枪刀矛,头裹布巾,身穿宽大的勇字号衣,脚蹬草鞋的徽乡子弟到达上海滩,成为驻防各军中兵力最多的一支,也成为清政府守住上海、收复江南的主力。李鸿章立刻被授予江苏巡抚职务,担负力挽狂澜、绝地反击的重任。“鸿章在此独立无助,惟恃此水陆万人相依为命。”(2)
此时李鸿章的对手,是太平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忠王李秀成部,不仅兵力雄厚,骁勇善战,而且通过走私等途径,获得了不少西式兵器。这种形势下,为获取对太平军的作战优势,淮军开始大量换装洋枪、洋炮。日常的行军、调度中,也广泛使用轮船作为工具。不仅如此,率淮军奔赴上海后,李鸿章通过亲身经历,日益感受到西方轮船、军械的威力,认为这不仅仅是平息内乱的得力工具,还是中国自立于世界的重要实力基础。到达上海未久,在与老师曾国藩的通信中,就流露出“深以中国军器逊于外洋为耻”,逐渐萌生自造西式军械的想法,“若驻上海久,而不能资取洋人长技,咎悔多矣”(3)。认为如果中国能够掌握西洋军械制造,“百年之后,长可自立”(4),“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5)。
清代舆图,“淮军攻克苏州图”。凭借着西洋进口的枪炮,上海炸弹三局生产的弹药,淮军在攻剿太平军的战斗中如虎添翼,江南重镇苏州的收复,预示太平天国政权覆亡已不远。
装备西式军械,采用西法训练的淮军,作战中果然如虎添翼,成了克制太平军的法宝。激烈的战争中,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弹药军火需求。当时完全依靠进口解决,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获取渠道时断时续,极不可靠。有鉴于此,李鸿章谋取自制西洋军械的努力,就从迫在眉睫的需求迈开了第一步。
1863年,一名刚从英法联军英军中辞职的英国人,走进了李鸿章幕府。马格里(Sir Halliday Macartney),字清臣(取意为大清之臣),苏格兰人,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作为英军第99联队的军医随英法联军侵华。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马格理不愿回国,辞职加入常胜军,旋又投入淮军,后来更是娶了太平天国纳王(在苏州降清)的侄女为妻,和毕乃尔等认土归宗,入中国籍的外籍军官类似,都十分中国化。成为淮军一员的马格理,急欲显示自己的价值,尽管自己并非军械本行,仍从技术角度,向李鸿章提出一项重要建议。即淮军从西方购买弹药的成本太高,“买一颗从英国炮船上偷来的很普通的12磅炮弹要费30两银子,买一万粒最差的子弹也要19两银子,即6英镑。”“我告诉他(李鸿章),欧洲各国都开办大工厂制造军火,中国若为本身利益着想,也应该建立这样的厂。”为了让李鸿章相信此事的可行性,和自己的能力,马格里借担任淮军炮队教习之便,利用简单的工具,自行制造了一颗炮弹和一些引信等配件。
端详着马格里自制的炮弹,李鸿章自然不放心,专门寻找了机会,在不透露来源的情况下,请英法联军将领观看。最后好评压倒了疑虑,李鸿章当即命令马格里在上海松江淮军驻地附近开造军火,派直隶州知州刘佐禹配合管理,场地选择在一座古庙内。陪伴在悠扬的古刹钟声中,马格里和手下的技术工人依靠仅有的几把锤子和锉刀,开始了制造军需弹药的工作。
与此同时,为满足淮军对弹药的大量需求,李鸿章又派参将韩殿甲“督率中国工匠尽心学习”,模仿马格里,另开设一所军火厂。不久,又奏请将在广东有仿造西洋弹药经验的候补知县丁日昌调至上海,主持开办一个新弹药工厂。这三家附属于淮军的弹药供应工厂,史称上海炸弹三局。(6)
李鸿章的淮军使用洋枪洋炮,接连收复失地,成为举国瞩目的劲旅。其本人此时又破天荒地决策仿造西洋军火,而且颇有成绩,又成为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以至清政府中央都直接从京师八旗火器营挑选弁兵,派往上海炸弹三局学习制造西式军火,而这又成为后来天津机器局的种子。
1863年末,随着淮军战线的前推,李鸿章下令将马格里的军火工厂搬迁到刚刚收复的苏州,成立苏州洋炮局,就近生产供应。恰好当时阿思本舰队被清政府退回拍卖,根据马格里的建议,李鸿章将阿思本舰队随船携带的车床机器全部购入,用于苏州洋炮局,进一步壮大了工厂的规模。此时,李鸿章已不满足于自制弹药,而是梦想着自行生产西式军械武器了。
与李鸿章拥有同样梦想的,是他的恩师曾国藩。
和李鸿章经历了类似的寻梦之路,曾国藩最初也只是为了供应湘军所需的西式弹药,于1861年在安徽安庆设立了湘军安庆内军械所,网罗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国内洋务人才于其中。从生产枪炮弹药开始,逐渐试制西洋枪炮,但是成果并不乐观,所造的西式行营炮“不甚合式”。有些特殊的是,曾国藩当时就流露出了对西洋轮船的浓厚兴趣,1863年安庆内军械所试制了一艘蒸汽小轮,结果“行驶迟钝,不甚得法”。
曾国藩,字伯涵,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出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回籍办理团练,先后创建的湘军、淮军,形成两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军政派系。曾国藩幕下人材辈出,接纳留美归来的容闳,不仅促成了江南制造局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开阔了其眼界。鲜为人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