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细节看清朝(精编)》第8章


立,定都南京。弘光朝廷拥有当时全国最富庶的江浙一带和整个东南沿海,以及两广、云贵等处,而且兵力众多,驻守武昌的左良玉、左梦庚父子统兵二十余万,镇守江北的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四镇士兵达三四十万,再加上两广云贵的驻军,共有近百万;四川还有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所以说当时的形势的确可以说是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满清的八旗军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先后打败了大顺军和大西军,消灭了南明弘光朝廷,席卷了半个中国,从此江山一统。之后虽然南明又出现鲁王、隆武、绍武、永历等多个小朝廷,大顺军和大西军余部也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还有把抗清斗争坚持到最后的郑成功的海上武装,但是那都是在大局已定情况下的战争余波,不能和清军形成真正的战略上的对峙。而导致汉族人失去抵抗清军最后机会的原因,并非是满清真是天命所归,仍然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清军占领北京之后,立即派遣将领,和吴三桂一起对李自成的大顺军穷追不舍。李自成留下陈圆圆的缓兵之计毫无效果,也在情理之中。于是李自成狼狈万分。撤出北京之后,大顺军退守山西。不料五月十日,原明朝大同总兵,降将姜襄叛变,袭杀大顺军将领张天琳,举大同全镇降清。大同古称云州,乃晋北重镇,大同一失,整个晋北顿时落入清军手中。至十月,清军攻陷太原,分兵而下,直取晋东南一带,大顺军守将刘忠招架不住,只好转战河南。至此大顺军的山西防线基本瓦解,只能退守陕西。十月下旬,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吴三桂、尚可喜等由大同到榆林,经陕北直指西安;另一路则由豫亲王多铎率孔有德,耿仲明部经河南怀庆取潼关。十二月,北路阿济格攻榆林,南路多铎也一路血战,步步逼近,兵锋直指潼关。李自成调兵遣将,增援潼关,在潼关与多铎大战十三天,终于不敌,潼关失守。此时清兵两路夹攻,陕西陷落已成定局,李自成被迫又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武关,退守襄阳。
李自成在这一路转战的过程中还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是杀了李岩。李岩原名李信,是官宦世家,父亲李精白做过尚书,自己也是读书人出身,中过举人。他曾经出粮赈济饥民,很得人心,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当初有个江湖艺人红娘子,因生活所迫造反,俘获了李信,结果女强盗头子看上了公子哥儿,竟然强行委身于他。李信逃回后被人当作贼人抓了起来,又被红娘子救出,走投无路这才参加了农民军。后来李信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很器重他,给他改名李岩。李岩曾劝李自成多行仁义,少事杀戮,他编的主旋律歌曲“闯王来时不纳粮”传唱大江南北,为闯王赢得民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大顺朝的宣传部长。就这样一位有功之臣,却因小人进献谗言,李自成怀疑他心怀叵测,于是将其诱杀。这样一来,李自成军内人心涣散,百姓也对大顺朝失去信任,对李自成的抗清战斗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不知道李自成在一路退败的过程中是否想到了联合南明朝廷一起抵抗清军,估计是没想到。即使是想到了,也许自己也会打消自己的这个念头。因为他知道自己攻陷北京、逼死崇祯帝,已经和明朝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南明朝廷不可能和他联合抗清。就这样,李自成和南明弘光朝廷丧失了联合起来的最后机会,整个中国也丧失了改变满清入主中原的最后机会。李自成不但没打算和南明弘光朝廷联合,反而打算夺取弘光政权的地盘作为自己的抗清基地。清顺治二年三月,李自成自襄阳发兵武昌,逼走了南明守将左良玉,占领了武昌。此时李自成手中尚有二十万兵,他打算自武昌始,沿江乘舟东下,夺取整个东南一带,重建基业。他认为:西北虽不安,东南讵再失之?”然而清军的追击速度之快令他毫无喘息之机,清军水陆两路,奔袭而来,李自成只好仓促放弃武昌向东南进发。到了四月,清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续大败大顺军,李自成东下去路又被切断。无奈李自成只好调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进入湖南。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九宫山,李自成率二十余人登山探路,不料忽遭当地地方武装袭击,李自成不幸遇难,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李自成二十四岁参加起义,三十九岁战死,他率领的起义军十余年内横扫大半个中国,给腐朽的明王朝乃至整个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明朝因此灭亡;他本人也纵横天下,成就了令当时和后世都击节赞叹的英雄气概;可惜皇图霸业,转眼成空,只剩英魂飘荡于九天之上,遗骨埋没于荒草之间,实在令人唏嘘。正如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那首诗所说:“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在李自成一败再败,终于战死的过程中,大明朝的残余势力…南明弘光朝廷也经历了从建立到被清军迅速扫平的过程。五月,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以神宗万历皇帝嫡系子孙福王朱由菘为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入内阁为首辅,掌兵部事。若按实力论,南明弘光政权拥兵百万,又占据全国最富庶的江浙一带,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但是可惜弘光政权继承了大明朝腐败透顶的政治气氛,对外与虎谋皮,对内党争不断,白白浪费了手中的好牌。史可法上任伊始就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天真地以为真的可以利用清军来对付李自成,听说清军大败大顺军之后欣喜异常,竟提出了“联清讨贼”的主张!当时大顺军一溃千里,南明政权又继承了大明朝的腐败传统,所以虽然满清兵力少地盘小,但却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中国人是最擅长搞多边关系的,春秋战国时候的诸侯林立,练就了中国人的这套本事;之后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中国人这套功夫是越练越纯熟,可以说出神入化。
席卷天下(2)
以魏蜀吴三国为例,魏强而蜀、吴弱,如果蜀、吴不和,势必被魏逐个击破;所以赤壁之战前刘备诸葛亮走投无路了就投奔孙权,孙权也断然决定联刘抗曹,之后五十余年的鼎立局面,从此开启,而赤壁之战也为这五十余年定了一个大的基调。再往远里说就更简单:张仪的连横之策根本就是骗人的,居心叵测,面对强大的秦国,楚燕韩赵魏齐六国只有采纳苏秦的合纵之策才是唯一出路。这么多历史经验,可是偏偏史可法就不会用!也许是李自成攻陷了北京,逼死了崇祯帝,使得对崇祯帝和大明朝都忠心耿耿的史可法发了疯,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先帝以圣明之主,遭变非常,即枭逆闯之头,不足纾宗社臣民之恨。是目前最急者无逾于办寇矣!然以我全力用之寇,而从旁有牵我者,则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从而旁有助我者,则寇之势弱。”清军“既能杀贼,即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释前嫌,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数也。”(史可法《文忠正公文集》卷一,《清遣北使疏》)这真是一厢情愿!与虎谋皮!在这样错误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史可法当然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和清军讲和;清军追击大顺军,后防空虚,他也不乘势进兵,反倒为清兵摇旗呐喊。眼睁睁地看着大顺军一败再败,连丢晋、陕两省,直到十二月底,清军对弘光朝廷也是大军压境,他这才如梦初醒。而在南明朝廷内部,党争、腐败之祸也是接连不断。其实自北京陷落崇祯帝自杀开始,南明方面就在继统问题上开始了党争。史可法等认为福王虽系神宗嫡系,按伦序当立,但福王昏庸不足掌国,打算拥立潞王;但是凤阳总督马士英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福王“昏庸可利”,有利于自己独揽大权,于是联合一些实力派将领拥立福王,逼得史可法等妥协。
后来史可法为顾全大局,自请外任督师,镇守淮、扬。马士英乘机独揽大权,开始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卖官鬻爵。当时南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首《西江月》:有福自然轮着,无钱不用安排。满街都督无人抬,遍地职方无赖。本事何如世事,多才不如多财。门前悬挂虎头牌,大小官儿出卖。还有民谣: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其千年尘,拔贡一呈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