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细节看清朝(精编)》第25章


他们都在怎么想(3)
变法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袁世凯。他一向被人认为是使变法失败的最大罪人,是叛变者,变法失败、中国错过历史时机的责任应该由他来承担。实际上袁世凯是很委屈的:依当时的形势,傻子都能看出来光绪和康有为必败,太后老佛爷必胜,你让袁世凯靠手中区区四千洋枪兵,就包围颐和园除掉老佛爷,那无异于痴人说梦。袁世凯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确实卑鄙了一点,但是仔细分析,他也是无可奈何。袁世凯无功受禄,光绪皇帝赏了兵部侍郎的官职,随后谭嗣同就找上门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要他保皇上除太后,他当时有三个选择:一是真的帮助维新派,这是必败之路;二是婉言拒绝,保持中立,这看上去似乎是个好的选择,但是由于太后获胜是势所必然,那么太后在获胜之后会不会对袁世凯有所怀疑?毕竟皇上赏你官做,谭嗣同也来找过你,这个嫌疑是摆脱不了的。所以这两条路都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出路就是站在太后这一边,既然选择站在太后这一边,那么就得立点功劳以表忠心,出卖维新派也就成了最顺理成章的选择。所以说袁世凯固然卑鄙,但是也是被形势所迫,甚至可以说是被维新派逼得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为他实在没有别的路可走。而且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袁世凯经过斟酌后的确向荣禄告了密,荣禄得知后大惊失色,二人都不知所措,此时却从京城传来消息,慈禧已经动手了。
所以慈禧发动政变并非依据袁世凯的告密,袁世凯虽然向荣禄告了密,但是实际上维新派的失败并不是袁世凯告密直接造成的。到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慈禧太后是如来佛,光绪和康有为却不是孙猴子。孙猴子尚且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光绪和康有为就更难逃厄运了。只不过光绪和康有为都不够聪明,没能搞清楚应该和如来佛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仅凭一厢情愿或者个人恩怨就断定如来佛肯定是自己的敌人,根本没打算将如来佛争取过来,为我所用…实际上这不能说是没有可能的…结果自取灭亡。至于袁世凯,一开始是祸从天降,无端被卷进纷争,随后是见风使舵,顺水推舟,反倒因此获得了太后的信任,日后做了北洋大臣,权倾一时,为后来做民国大总统积攒了实力基础,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中国历史历来是男人的历史,即使有成功的女人,往往也有很强烈的男性特征,慈禧就是如此。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在国家处于危机的时刻,慈禧却犯起了女人脾气…发起怒来不顾一切,为了攻击她所痛恨的洋人,不择手段。
更可悲的是,她选择的武器是义和团。
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于是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因为此事,后人总是将其评价为“窃国大盗”。袁世凯之所以名声不好,是因为后来的复辟帝制和对日二十一条的签定。由于这两件事给他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以至于后人对他前面没怎么做错的事也多了许多苛求。
在辛亥革命刚刚成功的时候,要想维持国家的稳定,不至于造成分裂,必须有一个强势人物出来主持局面。而袁世凯只不过是适逢其会,而且他也很好地完成了自己在当时的历史任务。关于复辟帝制,原来的定论是袁世凯有个皇帝梦,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一意孤行,最后也没得到好下场。
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对于中国是不是需要有一个君主,其实争论还是很大的,有人就认为中国这个经历了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没有君主的政治生活,没有君主将会造成国家的混乱,这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
袁世凯想要复辟帝制,当然会有私欲的因素在,但是也不能说没有为国家前途考虑的因素在内,在他看来,复辟帝制是一件既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而且他也很谨慎,生怕是自己弄错了,所以事先也曾做过调查,这说明他并非把私欲放在国家利益之前,如果调查结果显示他做皇帝不受民众的拥戴,他是不会选择复辟帝制的。
然而他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全国人民是希望他做皇帝的,所以他才放心大胆地做了。实际上他是被他身边的人给欺骗了,这正是中国传统专制制度流毒所害:一个人处在某种地位之后,事情的发展就由不得你了。有无数人希望袁世凯做皇帝,从而自己可以捞到好处,例如袁世凯的大儿子,为了做太子,特意办了一份报纸,一天只印刷一份,给袁世凯看,以证明全国舆论对袁世凯称帝是多么的支持;还有无数想做开国元勋的人,也都用种种招数来欺骗袁世凯,最后才使得袁世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关于二十一条,其实更是天大的冤枉。日本人要求北洋政府签定二十一条,被袁世凯严词拒绝。后来在日本的武力胁迫下,袁世凯勉强同意了其中几条,并未完全签定,并且袁世凯随后还曾向北洋政府参与此事的人发誓,说今后一定要报仇雪恨。袁世凯临死时,自写一幅挽联曰: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他一直是把日本当成死敌来看的,到死也没改变,而当时的舆论和后人的评说不分青红皂白,把人一棍子打死,实在是让袁世凯九泉之下有苦难言。袁世凯的复辟难以评说,但是另一次复辟倒是真正的逆历史潮流而动。大清虽然亡了,但是遗老遗少还真是不少,其中不仅仅是有辜鸿铭、康有为这样的清流,也有实力派人士,比如军阀张勋。张勋忠于清室,已经民国了脑后还常年拖着一条发辫,他手下的军队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张勋人称“辨帅”,他的部队称“辫子军”。1917年,趁着北洋政府的“府院之争”,张勋带兵进入北京,把清废帝浦仪请了出来,上演了一出12天的复辟大戏。此时的中国已非比当年,民主共和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张勋逆历史潮流而动,其失败是命中注定的。只是张勋到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虽然下野,脑后也一直拖着那条他视若性命的发辫。辜鸿铭对他大为欣赏,在1919年张勋65岁生日时送去贺寿联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意思时大清亡了,我们的官帽没了,但是还得留着这条辫子,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两个老顽固虽然食古不化,但是也不失为可爱。中国传统专制制度的深入人心,由此也可见一斑。
至此,清朝终于彻底成为历史。是非功过,只能任由后人评说。
历史的千年伏笔(1)
历史是有前因后果的,而且这种因果仿佛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一个伏笔,对于后来的历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书整体上力图做到的,就是要穿越时空,仔细搜寻历史长河中的种种草蛇灰线、蛛丝马迹,为读者揭开隐藏在这些线索背后的秘密。
歌德在谈起德国民族时,曾经这样说过:一想起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爱,可是作为整体来说,又是那么可怜。而我们中华民族则恰恰相反,每个中国人都有各自的弱点和缺陷,但是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却是如此的可爱!每当阅读历史,或者游览古迹,面对中华民族曾经的荣耀与屈辱,倾听那穿越时空的无言的诉说,都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中国五千年历史,从未有过彻底的文化断裂,民族灭亡,即使有短暂的异族入主,最终不是被赶走,就是融合进了中华民族当中;在这五千年的绝大部分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是自成一统的,很长一段时间过得还是比别人强的;然而近代以来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现西方比我们强了。这种差距造成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屈辱和痛苦,遗憾和惋惜,这种种复杂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就是所谓历史之痛。
关于和西方的差距,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依我看,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本质上的差距,是衰亡和新生的差距。美国有部著名影片叫做《2000太空漫游》,影片开始时候是一段引子:史前时代,一群猿猴身体瘦弱,被另一群身强力壮的猿猴欺负得很惨,后来其中一只不知怎么忽然捡起一片长而利的动物下颚骨,于是领着自己的伙伴去寻仇,结果用骨头把那帮身强力壮的猿猴削得满地找牙,然后这个骄傲的胜利者仰天长啸仿佛得了神启一般。你说一前一后这只猿猴究竟差距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