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觉跟着跑》第23章


“大娘,在坐一会儿。”
“不了。”
说着便出了门。
说到接亲,本地的风俗倒也新鲜。女方家有送亲队,男方家有接亲队,送亲和接亲在中途相遇便交接,由媒人进行必要的礼节,是很严肃的,而媒人必须很有经验的,那一节出错都被看成不吉利。送亲,接亲每队18人,男女各9人,大多是年青人。除了接送亲人,还得有一队乐人(敲锣打鼓吹唢呐的,一般五人。)当然可跟些闲人,但得在队伍后面。
聚邻家,众人欢愉乐开怀
阳光总在风雨后,云层渐渐散开了去,蔚蓝的天仍吹着冷冷的风,这儿的人并没有因阳光普照而减少衣着。
薇帮着魏妈妈准备早饭。
魏小杰在门前堰塘后坝的白杨树下,坐在小板凳上钓鱼呢,专心不二。水波粼粼,小小的堰塘呈三角形,魏小杰身后是一块长田,田后面是人家的菜园子。对面大路上,邻家的小孩赶着牛儿回家,女人背着背篼走着,自行其事,碰了头,寒暄几句便是。说也好奇,这儿每家人的门前都有大小不一的葡萄,大多搭了架子。栽种葡萄大概是有利可图或是响应政府号召吧!
“魏小杰,吃饭了!”薇在院坝边上喊了一声便回屋了。
魏爸爸把牛关好,在水池旁洗手。
又是香喷喷的饭菜,杨宁只敢吃一两样青菜和肥肉,其它的太辣,他本想说辣,可想到贵州人都吃辣,他自己可不能让人家一家子改变生活习惯,而且也太不礼貌了,便忍着胃的疼痛。魏妈妈也听了女儿的话,少放了辣椒,可对一个几乎不吃辣的人来说,仍是可怕。
魏妈妈很是热情,常给杨宁夹菜,瘦肉,肥肉都有,杨宁可不敢推辞,常常将眼光投向薇。薇没办法,只是说:“妈,别夹了。”
杨宁夹菜胜是小心,深怕吃到特辣的。可还是逃不掉不小心,青菜中竟藏了个青辣子,辣得杨宁两眼通红,汗水直从脑门冒,薇赶紧给他一杯凉茶。
“下次炒菜别放海椒!”魏爸爸倒有些在意。
“没事,叔。我多吃就能习惯了!”
薇看他那样,倒是很开心。
窗外热闹了些,薇的姐姐和杨三姐笑谈着背着小竹背篼走到这边。
“妈,帮忙去了!”
“快来吃饭,等一下,小薇去!”
“吃了。”
“姐,你们先去,我还有一会儿。”
“那我们先走了!”
在中国的许多农村,还保持着先辈的许多优良传统。就说薇们这儿,哪家有个丧葬嫁娶的,四周寨邻都会来人帮忙。来帮忙的人一般都带些家里有的青菜,萝卜,大豆,南瓜之类的,而且不少,农村人嘛,有地,种啥有啥呢!
且说薇们这个生产组,大马路没修通,可串户路却在今年的新农村建设浪潮中修了起来。每户人家都是混泥土小路连通着,可通过拖拉机呢!
院坝里,杨宁硬抢过背篼自己背,可带子过短,背篼挂在腰间。背篼中一些青菜,洋芋和用塑料袋装好的黄豆。薇想到他手臂有伤,可杨宁执意拖了自己背。
原来这新郎周家就在大路对面,仅隔了一湾水田。薇和杨宁走在新修的连到大马路的串户路上。
“一会儿看能干什么就干,别逞强,注意手臂。”
“放心吧,没事!”
杨宁总爱说没事,想来也是。一个从部队转业的警察就那点皮外伤不算啥,只是对一个女人来说,带伤干活是不允许的。
人渐渐冒了出来,过了一湾水田,对面几户人家正忙碌着。第二户人家的院坝里更有人不少,来来回回的。第一户人家的房子是新建的,两层,屋檐都上了琉璃瓦呢,就连猪圈也是新的。
连过去有四家,皆是新房加没拆的老房。每户人家都挨着,中间最多夹了一两间猪圈什么的。
走近了,几步石阶通到院坝内。院坝边上是一大架子葡萄,还有几棵大梨子树,挂了些小果子,轻轻摇摇的。
院内有少许桌子板凳,有一个大木桶,装着水。简易搭成的长木板上放了两个大蒸桶(蒸饭的),很多洗干净的碗碟啦,盆子啦,筷子啦……各大小门上皆贴了喜联,连猪牛圈的门上都没放过。红红的对联,代表了喜庆和祝福!堂屋大门上对联曰:“金结同心百岁夫妻初匹偶——红绳系足千秋鸾凤作和鸣。”横批曰:“百年好合”
薇和杨宁走到院中,几个正在洗碗的女人都转头来看。
“周大娘,王姑奶。”
“这不是魏明志家的老二吗?”王姑奶奶细瞧着说道。
“是的,王姑奶。”
几个女人看了看她俩又说又笑。这时从简易油布搭的厨房迎出个五十多岁有些发福的女人,满脸堆着笑。
“小薇来啦,快到屋里坐!”
“陈二娘,没什么东西,给你们背了些菜!”
“麻烦了呢。”
帮杨宁把背篼放在墙角专门堆菜的地方,引他俩入小厅去了。
“小薇,啥时候回来的!”
“昨天下午。”
“贵琴回来没有?”
“晚上就到了。”
“你们坐啊。”倒了茶便出去了。
路上,几个中青年和一些小孩流动着,扛了桌子,板凳,盆子之类的生活用具,是从寨子里借来摆酒席的。葡萄架子下堆了不少的干柴,两个大汉子不停地用斧头劈着大松木。
今天是帮忙,人相对少些,较远的亲戚大多会在下午赶来,较近的亲友正婚当天赶来。送礼的送礼,帮忙的帮忙。到下午人就会多起来,晚上饭后还放电影和跳灯。
“你随便看看,我去帮忙了!”薇说着就到厨房去了。
厨房很大,分成两间。内室是配菜,外室是烧菜的。两个大灶上两口大黑铁锅正冒着气。简易厨房也没闲着,烧水,煮饭,几十数百人吃的米饭就在这儿完成。菜是请寨上会烧菜的几个男师傅做的,在当地,寨上的人被请帮忙都是很乐意的,不收啥东西,因为大家在办大事上基本是互助的,这已经是传统了。
薇走到简易厨房,陈二娘递给她一副新袖套。三个中年女人在大木水桶前洗米,一个女人在两灶台前负责添火,另一个女人正在洗锅,陈二娘转身弄洗着簸箕之类的。
“王婶!”薇向负责添火的女人打了招呼。
“小薇来了,刚才和你一起的男的是那个?”这穿了件碎红花色厚外衣的女人用极敏锐的眼光看看薇。
“是啊,小薇,刚才没问你!”蹲着的陈二娘也应说着。
“上海来的朋友。”
“上海的,不会是……”正洗米的一个年轻女人边干活边接口。
“二姐又想歪了嘛…”没等她说完就被打断了。
“老实交待,是不是你找的,不会明年也让我们去帮你的忙吧!”
“是又咋样,就让你来帮忙呢!”大家活泼起来。
“小琳回来没?”年轻女人接着问。
“没得,她呀,可能年底才能回来。”
“是不是在上海找到人家了?”
“找到了,还是个有钱人!”
“两个一起打工,一起找朋友,好玩!”
“哎呦,人家叫有本事。”另一个洗米的笑道。
“你那男朋友叫什么名字,干那样的?”
“杨宁,警察!”
“厉害呢,把人家上海警察都拐回来了!”这杨二姐倒有一番风趣,弄得厨房内笑声满溢。
院坝内人渐渐多了,太阳挣出囹圄,获得自由。阳光普洒大地,田里装满了水,对面种土豆的田里,深青色的茎随风摇动。
杨宁在堂屋内观赏着,左右对壁挂着喜匾,匾角皆贴有赠送人如:“内兄周启洋新婚大喜,弟周启福恭贺……”正壁下的大黑漆木桌及壁上的香火台皆点了红烛。靠左边墙有新的家具展示,因为结婚家具常由女方家置办,男方家在定亲时便送出一大笔礼金。四下看了看,杨宁有些无趣便走了,院坝上的人都瞧着这个陌生的衣冠楚楚的高大汉子。
杨宁走在来时的路上,用手机给薇发了一条短信说回家了,然后一个人走着。从来没有亲身接触农村的他,可以好好享受一下乡下的山水田园了。闭上眼,深深呼吸着从田间吹来的沁有泥土芳香的空气,久久,久久不想出来,只想融化在里面,感觉有生以来从来没有这样舒坦过。微风轻拂,如一双温柔的女人的手抚摸着自己,从皮肤到骨髓里都清新爽快。
走在高处,眼下是一湾梯田,其间镶着一条小水沟,又夹了些小块丛林。
水汪汪的田,像一只只姑娘的眼睛,风轻轻一吹,泛呀泛呀,好似在打招呼呢。不远处一个农人在翻地,是薇的爸爸在翻一块菜园子。
杨宁沿着田埂走去。
“小宁,不多玩玩!”
“叔,没人,无聊出来走走,你们都用牛耕地吗?”
“我们这儿是山区,都用牛。没见过吧,用了几十年,改不了!”
“叔,这些都是你家的田吗?”杨宁看看前面的几块大田。
“是啊,现在人少,就这几块田,年成好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