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死亡》第26章


蔚蓝的白日
让我备受折磨的忧郁的窗更加凄凉。
乌鸦在封冻的航道上闲逛,
没有人!我的心抽紧,
仿佛一枝鲸叉正扑向猎物。
洛厄尔的学生安妮·塞克斯顿的诗歌才华也是在病中得来的。作为洛厄尔的学生,导师的经历在塞克斯顿心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1959年春,洛厄尔在课堂上发病被送进麦克林医院,塞克斯顿在《教室哀歌》一诗中写道:
尽管如此,我必须称颂你的技艺。
你的疯癫是如此优雅。
我们在平板座椅上烦躁不安
并假装着整理
我们对你的魁梧妖术的记录,
或者忽略你浮肿无光的眼睛
或者忽略你昨天吃掉的那个王子
不管他多么明智、明知、明指。
这些诗,可能算不上诗歌中的上乘佳作,但是对于抑郁病患者的“移情”,希望能起到引导作用,让他们学会观察周围的一切,热爱周围的一切,从而走出自己原有封闭的心灵。当然十分可能,抑郁病患者的诗集因此会形成独有的风格,貌似白话的没有逻辑,又揭示了内心的感悟与憧憬,未必不是好诗。比那些卿卿我我哼哼唧唧的情诗要厚重许多,说不定是诗歌史上的新突破呢。
我充分相信,他们的感悟是独特的,就像麦克林医院塞克斯顿在悼诗她的朋友自杀的诗《西尔维娅之死》中写道:
小偷啊!
你凭什么爬进去,
自个儿爬进 
我盼得那么苦又盼了那么久的死亡。 
这种感触就不是常人所有的,诗歌的灵感源自诗人灵魂撕裂的最苦恼的呐喊,甚至犹如xìngyù之下的快乐的叫chuáng,只有这样的诗人才会写出好诗,因为他们无所顾忌,是灵魂最真实的东西,这些对于这里的病人而言仿佛不用启发,需要启发的仅仅是他们如何学会爱这个世界,爱给与他们灵感的源泉。 
我想我做到了。每次开会,大家都异常兴奋,我们的护士不得不暗中准备好电棒和注射器,但是没有恶xìng事件发生,大家安静极了,偶尔是争论,居然没人疯人疯语的出现,即使有,也是诗歌。 
这里年龄最小的一个病人章露,23岁。大学毕业今年参加工作三个月就病了,因为不适应压力。但是他的诗歌的天赋在这里却得以发挥。他在诗里写到: 
诗人是精神病院的疯子 
市长是神经科医生 
我觉得写的就很好,传神的描述了这两种类型的特点,作为23岁的孩子,这样的句子是深沉的。我也慢慢的喜欢了他们,他们是真正纯洁天真的一群人,我需要这种净化,这也是我的理想。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也同时获得了春天的心情。这些天,随着心态的逐渐调整,我又恢复了往日的快乐和安适,走出心灵的低谷,犹如脱掉冬日臃肿的衣装,换上色彩明快的服饰,整个人变得轻松起来。而因此,先前的躁动开始平和,春天的宁静来自心里的踏实。 
我想把这种心态传导给诗社的朋友,愉悦共享。但愿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好运气,享受春天。 
我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语汇描述我感受的春天。我的食欲大增,开始对各种吃的东西产生的极大的兴趣,像冬眠了一冬的动物,贪婪的咀嚼着各类食物,体重大增。内心充满了温情,我的脾气一下子好了起来,语调充满了温柔,感受春天犹如感受爱情,其实它一直就在身边,也不会因为忽略而失去色彩,用心的感受它就会发现它的瑰丽多彩,真心的呵护它就会发现它也在呵护着自己。康宏看到我高兴的样子甚至有些感动,他说下次他也要参加诗社的活动了,我问他,一年到了,要不要解体?他说,听你的。 
诗集的集结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编辑和筛选工作,能感受这些诗并且点评这些的唯一合适人选就是丹增了,可是工作量太大了,一套丛书,要选出80多个印张的文字,一共十本,而且错别字,难以辨认的字非常多。我想给他配个助手,被他回绝了,他说,只要给他时间他完成没有问题。已经60岁的人了,我怕他累病了。这两年我对他身体的关心远远重于其他了,那是一种亲人的感觉。 
第二章(九)
康宏回西藏为研究建立分中心的事情已经走了四天了。时不时的电话打过来问我的情况,看来他对我的病并没有完全乐观,当然抑郁症的复发率极高,而且我因为诗社的原因与其他病人的接触比较多,这也是他顾虑的一个原因。我心里非常清楚。实际上他并不理解,这段时间以来,我对文学创作的再次投入,让我找到了心的归属,原来我的精神的爱恋是属于文学的,在文字里徜徉,我快乐无比。我发现自己真正找到了爱情。
我开始鄙夷那些庸俗的快乐,我在精神世界的遐想中高度兴奋着,以至废寝忘食,我的脑海里不断变换着各种场景,我让自己以不同的身份享受生活,这种体会是没人可以取代的。
安静的深夜,我坐在电脑前沉默着,思索着。我希望时间慢慢的行走,想在这无语的世界多逗留一时,幸福无比。
整个房间,只有我敲击键盘的声音,像音乐舒缓着我的神经,屋里的灯被我关掉了,我不喜欢光亮,光让我感到刺激,我一直喜欢在黑暗中,一时间毫无睡意,我仿佛让自己的灵魂飞升,漫游在思绪飘飞的精神世界里,我思索的东西并不是很具体,但一个个的片段我记录下了,我觉得那是我思想的火花。
今天白天,6号病房收住了一个叫司徒瑞的轻型抑郁症患者,不知为什么,我一见到他就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他目光里的那种忧郁和他懒散的气质,对我竟有一种震慑的力量,那是一种文学的情调。对,文学是有情调了,文学的情调应该就是抑郁,我看了他的一本诗集,简单的翻了几页,大致记得一些内容,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厌倦了
清爽的秋日
妓般献媚的神韵
躯体与灵魂被撕裂
制成标本
有人观摩
有人谄笑
捧着灵魂的碎片
我,鬼魅般穿行
灵魂
飘然于
沉默的街市
惨白的清月
亦如我惨白的面容
窥视着
灯红酒绿的窗口
我不知道
哪里是你现在惯常光顾的去处 
成片的坟茔 
时间滑过这无语的空间 
战胜如破解一道魔咒 
你是谁 
宇宙之统领吗 
今夜不会有弧光 
我将独自守候到天明 
他的这种感觉,正是我常常在意识里反复出现的感觉,对他我有了一种知音般的懂。 
我找回了多年自己对于文学的喜爱,同时也找回了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真正的热爱文学的人的仰慕和尊重。 
或许是我对于诗歌这种题材的陌生,对于诗歌界的孤陋寡闻,我没有想到,司徒瑞竟然是曾经领引了八十年代诗歌潮流的著名诗人,他开了朦胧诗的一代先河,比北岛、顾城他们有过之二无不及。他的病源于他的经历,在学校里被划为“右派学生”。后来他到农村插队。不停地创作诗歌,当时知青们争相传抄诵读,全国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有他的诗歌传诵。他的家人发现他每天精神抑郁,以烟为食。因为政治问题以及婚姻不幸,他得了精神分裂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来有所好转,而来这里属于疗养性质,因为他最近突然觉得自己开始失眠的缘故。 
他的到来,无疑对诗社是一种振奋。 
第二章(十)
康复中心的生活条件,并不完全是监狱那种的效果,只是比监狱少了一些武装戒备的森严,窗户被严密的铁阑珊罩着,门也是那种并不容易轻易打开的铁门,室内所有的使用器具都做了处理,以防病人自杀。这里是没有自由的,而诗人的心性恰恰是追求自自由,常人也可能不会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追求者,是不屑于那种仅仅的行为自由的,他们要的是精神的空间。司徒瑞给与我的震撼正是这一点。
他,一个三十多年的诗人,也是一个三十多年的有精神疾病的人,有时我甚至以为他是幸福的,他拥有了自己的世界。
发现与之相比,生活中的俗人太多了,俗人不见得是庸俗的人,但却是没有自己独立精神追求的人。
这些天,我几乎天天去病房与司徒聊天,我感到快乐无比。62岁的司徒看起来像70多岁的苍老,可见生活的磨砺,他不修边幅,喜欢用手势辅助他的语言,坐着的时候两腿不停的抖动,时而表情激愤的时候喜欢站起来来回踱步,蓬乱的头发随着声音颤动着,一般人看来,典型的神经质。而恰恰是他,随手写就的优美长诗,温婉而华丽。
我喜欢注视着他那双忧郁的眼睛,痛苦而缠绵的神韵交织着。是诗人独有的。
司徒对我非常友好,表现的相当慈和,这和他惯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