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第5章


巍氛婀适绿截谋笞试础?br /> 红楼探佚,过去有很多的研究者,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学术成果,也可供我们参考。那么现在也不是我一个人对“红楼探佚”感兴趣,有一些专家,他的研究重点就是进行“红楼探佚”,有专门的著述,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所以你看,我们对曹雪芹八十回后真故事的探佚,是有资源的,不是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去进行的。我们可以很认真、很细致、很执著地去进行。
当然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说你现在讲这个,我总觉得,你对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红楼梦》,有点儿挑战的意味,我就喜欢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有头有尾了嘛,又流传了那么久,而且现在我们所能方便地接触到的本子,基本上都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我看惯了,包括现在北京电视台通过《红楼梦》选秀,录制了一个大型的连续剧,据报道这个《红楼梦》连续剧就是完全根据一百二十回来录制的,这是很主流的一个认知,一个做法。你现在再讲这个这合适吗?我觉得你喜欢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你就继续喜欢它。我这个讲座有可能促进你更喜欢它,因为我通过探佚以后会给你提供一个参照,我告诉你,根据我的探佚心得,曹雪芹在八十回后他是会这样去写的,那你对比现在高鹗的后四十回,可能对比的结果,你的结论是你讲这个,只是供我参考而已,我觉得不可信,或者虽然可信,可是我还是不喜欢,我觉得还是高鹗的后四十回好,那不是促进你去阅读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了吗?我觉得没有坏处。所以我想,在红学研究这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里,多一种声音,多一种观点,多一种想法,应该能体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个繁荣文艺、繁荣学术研究的方针。更何况我在前面的《红楼梦》讲座里面,一再跟大家强调,我之所以敢于发表自己研究《红楼梦》的见解,因为我心中有两个人讲的两句话,一个就是先贤蔡元培先生,他所说的“多歧为贵,不取苟同”。另外两句,实际上是两句诗,清朝诗人袁枚写的,叫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现在是一个中华文化大复兴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研习,我们要有参与意识。传承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儿,他们起很重要的作用,但一般人士也可以参与,公众的参与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那么,话说到这,问题又来了,你可能又逼问我了,说行了行了,说了归齐,你就是觉得高鹗的后四十回续得不好,觉得曹雪芹本来就有了一个八十回后的内容,你进行探佚了,那咱们先别多说,你先说说那八十一回吧,高鹗的八十一回叫做“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你就说说,怎么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你觉得他不对,那么曹雪芹的八十一回应该是什么内容呢?那么就请您听我下一讲。
。。
《红楼梦》结构之谜(1)
第二讲:第八十一回之谜'上'——《红楼梦》结构之谜
要讨论曹雪芹全本《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跟高鹗续书的第八十一回有什么重大差异,首先必须把曹雪芹全本《红楼梦》的文本结构规律搞清楚。
细心的红迷朋友,会发现我上一讲里面,造句时有一个特点,我老说“八十回后《红楼梦》”,怎么不说“后四十回《红楼梦》”呢?难道八十回后不是四十回吗?现在就要跟大家从这讲起。
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不是一百二十回,这在古本《红楼梦》的脂砚斋批语里,表述得非常清楚。四十二回前面有条批语说“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如果全本《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只能说书至三十八回时不足三分之一。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的三分之一应该是三十六回,总共一百零八回。
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考据,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的文本结构,有一个9×12的规律。也就是说,大体上是每九回构成一个情节单元,全书是十二个九回,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回。
那么,能不能稍微地展开讨论一下,曹雪芹的《红楼梦》的文本结构,真的存在9×12这样的内在规律吗?我们首先看一看前八十回。它很多地方显示出来,其文本结构是9×12这样一个方式。从第一回到第九回是一个单元,这还不太明显。但是从第一回到第十八回,二九一十八,作为一个大情节单元来看,就太明显了。十七回、十八回写的什么?写的是元妃省亲。根据我前面的讲座,我个人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决定贾氏宗族命运的有两个重要的女性,一个是秦可卿,一个是贾元春。在第一回到第十八回当中,正好显示了这两个女性,对贾氏宗族的重要性。秦可卿她在第十三回就死掉了,那么秦可卿的原型,我在前面讲座里面,跟大家汇报过个人心得,指出她应该是“义忠亲王老千岁”原型,也就是康熙朝废太子,他的一个没有到宗人府去登记注册的女儿,藏匿在了曹家——书里化为了宁国府。她的真实身份并不是什么养生堂的弃孤。讲过了的我不再重复。那么由于贾氏宗族藏匿了一个在皇权斗争当中失利者的骨血,所以最后招致惨重的打击,埋伏下大悲剧的总根源。但是贾氏宗族,两条腿走路,两个翅膀飞行,他们既藏匿了“义忠亲王老千岁”的骨血,他们又把自己的一个女性贾元春送到宫里面去,获得了皇帝的宠爱,第十六回我们就看到,秦可卿死了不久,贾元春的地位突然提升,她“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皇帝就恩准她回家省亲了!因此贾氏宗族就一度达到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那样一个状态了。秦可卿之死和贾元春升腾,构成了第一回到第十八回这“二九”的情节中轴。
从第十九回起,进入了另外的情节单元。作者开始放手写闺友闺情,展现贾宝玉的情感生活,当然也辐射开去描写到贾氏宗族的各个方面。那么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第十九回到第三十六回,这两个情节单元虽然写得花团锦簇,脉络还是很清楚的。特别是写到宝玉和姐妹们,还有李纨和贾兰,都住进了大观园,写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和宝钗之间的微妙关系,又来了个史湘云,天真烂漫,宝玉和她相处非常开心,却也发生了思想上的冲突。但是到第三十六回,他做了一个收束,叫做贾宝玉“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贾宝玉原来觉得,所有的青春女性,从小姐到丫头,都爱他,府里养的演戏的小姑娘,想必也都爱自己。没想到,在梨香院,龄官,戏班子里戏唱得最好的小旦,却对他异常冷淡。他让龄官唱曲,他原以为龄官应该高兴死了。他是荣国府的公子,先不说地位,相貌风度没得挑,连赵姨娘都说,宝玉不管别的怎么样,长的是可人意。但是龄官对他爱搭不理,躲开他,说嗓子哑了,唱不了。他目睹了一个什么场面呢?龄官对所有人都无所谓,却对贾蔷情有独钟。于是宝玉醒悟:原来人能享受到的感情,是冥冥中自有天定的,属于你的你能享受到,不属于你的,你强求不得。全本《红楼梦》的第四个情节单元就结束在宝玉的这个人生感悟上。那么再往下写,虽然也还写宝玉的闺友闺情,但旋转到情节中心的,则是贾府的由盛而衰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红楼梦》结构之谜(2)
最明显的是到第五十四回,六九五十四,第六个情节单元结束,实际上也是全书的前半扇——如果把全书比喻成一把折扇,那么到五十四回展开了半扇,基本上是写“兴盛”,所谓“繁华到不堪的地步”。五十三回前半部写的是贾氏祭宗祠,下半部就写庆元宵,大摆宴席,在家里唱戏,贾母就高兴得不得了,到最后戏唱完怎么着?一声“赏”字怎么描写的?我不引原文,大家可以闭眼睛,先听声,什么声?仆妇拿大簸箩往台上泼钱,赏那些唱戏的人。第五十四回更把这番热闹推到极致。显示这个家族荣华富贵到了极点。但是乐极生悲。登高必跌重。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所以从第五十五回开始,全书的下半扇,就逐步去写“衰亡”,写贾氏宗族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内部和外部的困境。到第八十一回,应该是第九个情节单元的结束。在这个情节单元里,贾府的内乱先造成了晴雯的死亡,然后外患频仍,香菱和迎春也相继死去。
曹雪芹在文本结构上非常讲究。为什么说每一段情节是以九回为一个单位,而他又以十二为一个常数呢?你细读第五回就明白了。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