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第33章


猛烈攻击,并被开除党籍,流亡出国。所以,到了冷战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
代初期,二十世纪早期欧洲的一代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诸人中只剩下阿多
诺有条件清静地为德语系统的文艺思想做继续的反省工作。
五十年代在战后的欧美,出现了一个空前未有快速发展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成为阿多诺后期思考的主要对象。
基本上,大众文化并不是早期放任自由时代资本主义的产品。它是今
日极度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糅合了集体主义(totalitarianism)和法西斯
主义的产品。这个产品的本质是集体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然而,它的表象却
正好相反,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或者是说借着个人满足与自由表象来完
成集体控制的事实。这一切,在三十年前就已被阿多诺看得清清楚楚了。
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看法“大众文化”(MassCulture)的出现,始于
二十世纪初期,在德、日、意等国是伴随着法西斯主义有意证的操纵媒体(电
影、报纸、收音机、机关刊物)。在英、美、法等国是随着经过自由竞争而
出现的言论托辣斯集团,依自己公司利益在操纵媒体(看过电影《大国民》
吧?报团、无线电公司、通讯社)。这个现象,到了二次大战以后,更形发
达,形成了空前未有之庞大的普及文化——从文明人类生活一切可能接触到
的细节着手。普及文化的出现,建立在二个实际的物质基础上:12 在“文
化工业的再省思”(CulturelndustryReconsidered)一文中,阿多诺认为:
古典的上流社会文化,向往一个日常生活之上的更美好世界,可以靠个人修
养去实现的。
但放任时代资本主义的“内心自由”,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则受操
纵性的普及文化所侵蚀。在阿多诺及法兰克福学派次级思想家霍克海默眼
中,冷战时代的东西两大集团,同样是极权性的,要不为制度所舌噬,唯有
靠自己。在极权社会里,普及文化及现代媒介,不论是流行音乐、小说或电
影,功能是操纵群众。阿多诺称之为“文化工业”,因为普及文化一词仍假
设文化是从群众中来的,但其实先进科技社会,文化工业是由上而下的操纵
群众意识。先进科技社会如一极权整体,能控制每一范畴,由文化至经济皆
不放过。
在另一本他与霍克海默的作品“ 文化工业: 启蒙就是瞒众”
(TheCulturelndustry:EnlightenmentasMassDeception)中,阿多诺认为:
文化工业制造的是假个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市场及商品看似是可供自由选
择,但其实每样文化商品都是预先估计好了市场的反应,故此是基于“划一”
原则:个人只是被动的接受。譬如说流行音乐,每多少首歌,必有几首高踞
流行榜,音乐消费者以为这是个人自由选择的民主结果,其实是音乐工业推
销商品的划一伎俩。
在“大众文化”的时代,个人被不可抗拒的商品集体主义所淹没(在
台湾党内、党外亦不必礼让,一起抱住跳进去)。因之,阿多诺的文化观,
被逼迫到最后的一条战线,就是“个人”。除非以个人的力量在自省里发出
道德的声音,才能够在“大众文化”中,创立一个“异质文化”或“小众文
化”。而“异质文化”、“小众文化”在阿多诺眼中,才算是真正表现人类创
造力的文化。当然,这种看法和菁英取向有些不谋而合了。
阿多诺不以全面的阶级出发考虑社会改革,而求诸个人自省的看法,
似乎是悲观的,而且被不少人评为失败主义路线。然而,从实际的现代社会
去看,特别是资本先进国家的现实,全面性的阶级斗争似乎暂无可能。所以,
发展个人最前卫的创造力,至少是与大众文化做抗衡的一种方式。且依历史
经验,对体制反抗,个人的开始常为充分且必要的。
不过,阿多诺的晚年,对他上述“大众文化/个人”的观念有所修正。
他已不像先前那样单一地去看“大众文化”(其实,所有娴熟于辩证史观的
人,都应有这样子的本事)。他看出来了,“大众文化”是有双重性的,也就
是说,“大众文化”在历史的过程中,也会有其矛盾的转化和整合(若无矛
盾,即无辩证,即无发展进化之可能)。阿多诺指出基于意识的双重性,或
许文化工业尚未能完全成功地操纵人类意识。当群众参予普及文化活动时,
虽为寻求娱乐,但我们不应单面地用道德禁欲主义眼光谴责这种行为,群众
的心理,可以是同时向文化工业妥协,同时又作出抗拒。文化工业生产出来
的逃避主义普及文化,未尝不是同时生产出它的反面:群众对更美好世界的
乌托邦梦想及要求。
之外,人类对快乐的要求是不受历史所固定的,当文化工业不断向人
类的快乐原则创造商品的同时,人类是否永远会快乐就非文化工业能力所及
了。再者,文化工业所生产的一切文化商品,也是双重性的,其中有建设性
的一面,也有颠覆性的一面,这两面的矛盾,将成为今后文化工业的最主要
生产与再生产的前提了。
龙应台的野火《野火集》这本书好厉害,真像野火烧在台湾民间的心
灵草丛里。《野火集》不是党外的资源,也不是国民党的资源。它是台湾社
会结构里整体的新资源,所以,它又可以说是党外的,又可以说是国民党的,
更传神地说它是“超党”的。
其实,如果我们若真正站在这块土地里,要继续生活下去,现在应该
重视所谓“超党的力量”。这个“超党的力量”,固然与十年前“以党挂帅”、
以“政治地盘重新分配”的党内外对立的民主运动有关。可是,由于历史前
进的脚步,以“党内/党外”来分析台湾社会的现况,以“独立/统一”来
辩论台湾社会的前途;以“左派/右派”来唯心唯物大战一番,以“现代/
乡土”来唇枪舌剑的热烈场面,恐怕都逐渐过去了。
《野火集》站在那里。抗议的声音有了变奏。
《野火集》,在我们看来,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可以清醒党外运动者一
些积在内心的那种对客观事物不够确定的怀疑。
然而,《野火集》却又生存于一个如阿多诺所谓的“大众文化”的时代。
它出来如野火,然而我们真的可以抽象地看到另一个更大更安全的消防罩框
住了这股火势,这个消防罩主要不是来自于保安单位、情治单位、文工单位。
它是来自一个要使《野火集》商品化的无可抗拒的力量。这种例子,要举很
多,比如说,当年反主流音乐的“披头四”,以叛逆的形象站在公众面前,
轰动了西方世界,结果,电视、电影、报纸上下交征,使“披头四”的命运:
以个人的叛逆始,以商品的叛逆终。《野火集》的文章,以及它陆续出现在
时报副刊过程到最后集结成册,到成为全国第一畅销书,不能不说是一个很
合理、而又可喜中带无奈的过程。
然而,商品化的《野火集》就不好了吗?这是见仁见智的看法。然而,
本文所以提出阿多诺,即在于指出:台湾在全面升高的大众文化过程中,创
造大众文化的知识分子突出前卫性的文化商品,虽不能解决“知识权被剥削”
的总局面,可是对“次文化”尊严权利的维护却属必要。《野火集》的意义,
不在于它是不是对商品化的社会有何改变。
而是,它在这个商品化的社会中能够瓦解多少已经不合时宜的意识形
态。龙应台是个情绪文字的博士,不错。龙应台是个抗议型的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不错。龙应台是个煽动家,不错。可是,用句老外的话:SoWhat(又
怎么样?)我们如果平心而问:“今天在台湾的读书人,他们里面有多少人
了解到自己的历史任务是什么?知道自己的历史任务的人,又有多少愿意去
背负这个历史任务呢?”我个人对龙女士的看法是:她自己最初也不是十分
去探索这个问题的人,可是,文章一篇接一篇之后,社会的反应一波接一波
而来,她被环境所迫,陷入了自我的胶着,于是内外交煎,开始思索和探求
她先前所未思之问题。毕竟在社会里受高等教育,比在书房里长进得多,读
《野火集》的序言,我们看到的龙应台已经不是早先那个刚点野火的龙应台
了。龙应台,我说对了吗?积极看,《野火集》放在今天的“大众文化”里
头,它给大众带来了个人在“先前的大众文化”中所得不到的“刺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